于涛(1954.3—),黑龙江绥化人,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任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简称中航工业气动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空气动力学专家。1971年进入国营伟建机器厂(现中航工业哈飞)当工人,后到北京航空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98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专业。1994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于涛1996年任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2000年7月任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院长。2009年任中航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专务。多年来,他从事风洞试验技术研究,获得1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成功研制出RB-1型旋转天平系统,填补了我国空白,创造的多项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风洞试验技术在飞行器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他主持的哈尔滨低速增压风洞,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行列。于涛是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兼职教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曾荣获1998年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办优秀生产经营管理者标兵,哈尔滨市第27、第28届劳动模范,2001年哈尔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02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哈尔滨市第29届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被授予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中航一集团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
1996年于涛初任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时,正是研究所处于最低谷的艰难时期。于涛临危受命,直面挑战,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能,领导以后的气动院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使一个举步维艰、濒临倒闭的单位,一举变成了科研实力雄厚,国内空气动力业界领先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几年来气动院的科研生产捷报频传,经济收入连年大幅攀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已有120余项成果获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上任伊始,于涛从发挥气动院自身的优势项目和特色技术入手,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为此他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技术求发展、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效益”的方针,提出了“用项目拉动气动院发展”的策略,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老军工“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努力挖掘技术储备,强化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
1997年8月26日,在航天某重点型号任务的竞争中,气动院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在激烈的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历史上第一项重大型号项目,取得了4千多万元项目经费。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于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持了多项技术论证,使发动机进排气动力模拟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试验技术在风洞试验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国内首次开展了风洞试验过程中发动机进排气同时模拟,是我国风洞特种试验技术的又一项突破和创新,为保证型号的顺利研制和提高FL-7风洞试验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于涛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气动院迅速摆脱了困扰多年的不利局面,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成为我国重要的飞行器研制试验基地。
为了不断拓展专业发展领域,2003年气动院和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联合签订了研制涡扇高级教练机的协议,填补了我国飞机设计和制造领域的空白,为气动院早日实现气动研究和风洞试验并重的长远发展目标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于涛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积极建设集团文化和企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管理气动院,2005年实现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奋斗目标。在气动院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于涛强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几年来,投入了几百万元经费用于人才培养,2002年气动院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工作流动站”,人才培养的经验在哈尔滨市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于涛在从事繁重的管理工作之余,参加编写了《英汉空气动力学词典》,该词典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于涛作为副主编,组织我国知名专家、学者编写了国内第一部《风洞试验手册》,全书百万余字,并附有大量的图表、曲线。为了规范和统一国内风洞试验的名词、术语和代码,于涛主编《风洞试验分类(相关)代码汇编》一书,是我国风洞试验领域第一部带有标准性质的汇编。
于涛带领科技人员,经过充分论证和多年的奔波努力,在2000年10月24日,国家正式批复了气动院在哈尔滨建设低速增压风洞的总体设计方案。该项目是根据我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是我国空气动力试验设备建设和空气动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彻底结束我国不能自主完成所有风洞试验的历史。该风洞是世界第三座、亚洲最大的低速增压风洞,将填补我国低速高雷诺数风洞的空白,使我国低速风洞试验设备和试验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该风洞已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实验室行列。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该风洞已经基本竣工。
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于涛担任总指挥,通过对国内外风洞的大量调查研究和艰苦努力,提出了增压风洞建设实施途径,确立了内外结合、专家把关的设计、建造路线;在项目重大设计把关上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如:收缩段收缩曲线的选择、试验段扩散角的设计、蜂窝器的设计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