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1935.12—2003.1),河北深泽人,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时任国营第105厂(现中航工业津电)车工。1952年参加工作,1965年6月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遵义天义电工厂(现中航工业天义),先后任机动科车工、党支部书记、副总工程师,1978—1980年任工厂副厂长,1980—1989年任党委副书记。王永生潜心研究学习刀具技术,创造了先进的综合性车刀和刀具,使高速车削的效率提高了8~15倍,先后延伸出技术革新30多项,并创造了一套三检、三勤的确保产品质量工作法。1959—1965年间先后获得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河北省劳动模范、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95年底退休。2003年1月去世。
王永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工人,他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祖国航空建设中,努力把个人的能力全部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
当时大部分工人因文化知识少,依靠师傅传授技艺来进行设备操作,凭经验干活占多数。王永生在从事车工加工零件期间,体会到车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面对车工需要改进的地方和自身知识的不足,王永生靠自己自学一些、培训班学习一些、工作经验总结一些的办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钻研技术业务,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在车工高速车削上对刀具进行改进。他潜心研究学习苏联刀具,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动手,边试边改,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实际操作,他创造了先进的综合性车刀和刀具,使高速车削的效率提高了8~15倍。由于在刀具上的持续改进创新,先后延伸出技术革新30多项。正是这项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成为当时在国内具有影响的技术创新,并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肯定。
王永生是一个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当时为了降低零件废品率,他对零件加工的检验流程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零件检验过程简单,不利于把住质量关,于是他提出增加检验工序,让零件加工者、班组长、检验员共同担负起零件加工的质量检验工作,提高零件合格率。于是他创造了一套“三检”和“三勤”的保证零件加工合格率的方法:加工者对自己加工的首个零件首先进行自检,然后组长进行二次检验,最后检验员进行检验,在加工过程中检验员再进行抽检,“三检”的三方人员分别在检验卡片上签字,这样在零件加工中其质量得到控制,“卡住”了不合格产品的继续加工。此方法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确保了零件加工质量,降低了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废品率,并连续几年没有发生批量废品。后来该管理方法在工厂多个领域使用,为国家、工厂节约了大量的生产资金。“三检”的运用和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不仅促进了工厂基础管理工作的进步,而且不断在其他企业推广。如今“三检”制度仍在航空企业军民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列为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王永生于1995年底退休,2003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