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显(1916.8—1986.9),湖南湘乡人,1978年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航空仪表、电气专家,我国航空仪表、电气技术奠基人之一,时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301研究所(现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综合所)工程师。长期从事仪表、电气元器件的研究及新技术攻关和推广工作。1936—1940年在湖南大学学习。1940年毕业后进入成都空军仪器修理所、修造厂,担任技术员。1943—1944年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高级班学习。1944—1946年在空军从事飞机修理工作。1946年被派往美国空军机械学校学习,1947—1948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驻华盛顿办事处任职,1948—194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驻斯立克航空公司任驻厂检验员。1949年回国并投奔解放区,历任空军机务处副工程师,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程师,航空工业局生产处三科工程师、副总工艺师、副处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仪表处总工艺师、副处长,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等职。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起当选为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1984年11月离休。1986年9月去世。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航空电位器使用的铂铱合金奇缺,影响型号装备的生产交付。为了解决此问题,沈祖显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采用金基合金代替铂铱合金的建议。但是,采用金基合金需要解决一系列工艺、技术等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为问题,沈祖显积极奔走于科研、生产、用户之间。1967年,他先后在昆明和北京召开了多次金基合金的技术交流会和航空材料有关标准的审定会。1975年,金基合金不仅成功地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有关产品上,而且还被推广到全国其他一些部门,并于1978年被纳入国家标准。金基合金的采用,仅在第三机械工业部国营第221厂(现中航工业太航)平均每年就为国家节约外汇80多万美元。
1973年秋,在北京举办的法国展览会上,沈祖显看到了一种质量好、可靠性高、具有发展前途的线簧式插孔,从国外引进需要800万元,引进成功后还要支付利润分成。为了给国家节约外汇,沈祖显下定决心自行攻关。在他的指导下,河南伊川航空接插件厂成功地研制出了线簧插孔自动装配机。这种接插件不仅在航空行业广泛应用,而且也被邮电、铁路、计算机、造船和无线电等行业所采用,得到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沈祖显不仅促进了我国航空接插件的更新换代,同时使我国航空接插件的生产具备了从仿制转向独立设计的能力。
电刷的磨损直接影响航空电机的使用寿命,苏联制造的有色电刷寿命短,而黑色电刷换向性能好,寿命可高达3000小时。为了攻破这一难关,沈祖显协助国营曙光电机厂(现中航工业曙光)研制了一台电刷地面模拟试验机提供给电碳厂所试验,采用二硒化铌固体润滑剂加石墨的电刷运转良好,从而延长了航空电机的寿命,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电刷磨损、换向火花大等技术关键。
沈祖显总是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76年,他因病住院期间,把经办的15项技术问题逐条写出意见,并做好相关安排。他十分惦记国营武汉航空机械仪表厂(现中航工业武仪)进行的电位器电刷摩擦力矩试验情况,大病初愈就再次前往武汉,而且冒着雪步行走了3个多小时。
1951年,他把国家发给他的奖金全部上交;三年困难时期,他多次写信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1966年,家乡办厂需要钱,他寄赠1000元;1976年,他拿出600多元买了一架照相机,放在工作单位供大家翻拍各种资料;1982年,组合夹具学习班上,录音机不够用,沈祖显又拿出1000多元买了10台录音机和10盘磁带,连同自己家里的一台电视机亲自送到学习班,供大家使用。
1984年11月,沈祖显离休,但他人离心不离。1986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对制冷压缩机生产线引进问题进行考察的提案,他先后到西安、黄石等地出差20余天;为了解决航空模具材料问题,又到陕西兴平考察;6月,参加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在广西召开的工作会议。
1986年9月27日,沈祖显在参加国家计委的工作会议上,心脏病突然发作,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