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尧(1944.12—),湖南平江人,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任株洲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现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简称中航工业动研所)故障诊断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仪表及传感器专业,1970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8研究所(现中航工业动研所),从事军品测试及设备诊断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是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故障诊断总工程师,前机械工程协会设备维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唐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唐德尧先后撰写了200多篇科研报告和论文,获专利30多项。在他主持完成的70多个科研项目中,有7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填补国家空白;获国家、国际发明奖2次,部级一、二、三等奖7次,省、部、国家专利金奖4次。由于唐德尧在共振解调理论及故障诊断领域的突出贡献,曾多次荣获部、省、市级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6年,他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唐德尧作为科技工作者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典礼。2007年1月退休。
1981年,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608研究所关于航空发动机监控与故障诊断的课题开题之际,唐德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难度的“轴承、齿轮故障分析仪”作为首攻目标。1982年1月,“轴承齿轮故障分析仪”正式立项。尽管当时所里科研经费极为紧张,但全所重点保障这一课题所需的进口设备费用。研制工作的关键在于找出能反映故障冲击纵波的高阶谱线。但由于高阶谱线的频率与设备正常振动频率相同,信号微弱、脉冲宽度窄,犹如披上了隐身衣,踪影难觅。唐德尧昼思夜想,寝食难安。一个偶然的现象让他受到启发。他看到一个小孩在滚铁环,铁环在不平的路面上颠簸,使他联想到正常的振动波因不具有陡峭前沿,没有高频频谱,而这高频频谱正是他捕捉高阶谱线的向导。难题一解,研制工作突飞猛进。1984年10月,“JK8241A轴承齿轮故障分析仪”成功通过了部级鉴定。轴承齿轮故障分析仪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对机械故障诊断的技术垄断,在国际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唐德尧决心研制出一种铁路车辆轮对故障检测仪,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1986年7月,铁道部车辆局领导专程到608研究所考察。不久,“JK86411型铁路车辆轮对轴承不分解诊断系统”研制合约正式签订。经过4年努力,研制工作圆满完成。该系统主要用于铁路货车在制造、维修时检测轴承故障。一次检测过程仅需5分钟,确诊率在95%以上,设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0年12月,这套系统通过航空航天部和铁道部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1991年,获得航空航天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又分别获得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北京国际发明博览会铜奖。为此,有舆论将唐德尧研制的“JK90411轴承齿轮故障诊断系统”称为诊断铁路货车轴承疾病的“唐氏CT”。
据有关资料介绍,世界上飞机失事的原因40%属机械故障,而机械故障中又有30%属于轴承原因。为了揭开机械故障的奥秘,唐德尧倾其毕生精力,孜孜求索。唐德尧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有一次,所里派他到上海出差,在外面的45天里,他却有43个晚上在加班,其中最后一天要赶凌晨4点的火车,他索性工作到凌晨2点。在唐德尧的时间表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1988年,唐德尧罹患病毒性神经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生命垂危。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唐德尧度过了危险期。当病情稍稍得到控制,他就让助手把计算机搬进病房。有好多次他忍着剧烈的头痛,一边用毛巾擦拭从额头滚落的汗珠,一边敲击电脑键盘。在住院治疗的半年时间里,他完成了6种实用新型产品的设计,其中4项获国家专利。唐德尧用生命作赌注,创造了平均一个月设计一项新产品的奇迹。JK86411大试验机在株洲机务段现场调试期间,唐德尧大病初愈,本应继续休息。可他谢绝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意,每天骑单车往返于研究所和调试现场,晚上还要赶到办公室为次日的工作作准备。
唐德尧致力于开创故障诊断产业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广义共振/共振解调技术”,许多项目创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在国际交流中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他所开发的诊断技术产品年创社会效益逾10亿元,其中铁路产品已被铁道部推广使用。
1989年,他当选为中国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委员。自1997年起,唐德尧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
唐德尧于2007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