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27053600000016

第16章 王新民

王新民(1925.11—),江苏苏州人,国营黎阳机械厂(1980年10月与国营红湖机械厂、国营新艺机械厂、贵州喷气式发动机设计所、011基地601仓库整合为国营黎阳机械公司,2010年9月改组为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黎阳)首任厂长、国营黎阳机械公司第一任总经理。1944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在上海参加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任地下党专科学校区委委员兼地下党吴淞商船学院党支部书记。1954年调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现中航工业黎明)任冶金科长、总冶金师。1966年,调贵州筹建国营黎阳机械厂,1966年3月任厂长。1980年10月国营黎阳机械公司成立,出任总经理,后任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先后当选为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委员,省政协委员、省自动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歼8飞机设计定型二等功,“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开发管理”获得第八届国家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1991年被航空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特殊津贴。1993年4月离休。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中央、******主席“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由王新民、蒋绍南等同志牵头开始了国营黎阳机械厂的筹建。王新民于1966年3月到达贵州,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铺路、拉电线、接通信设施,开始组织厂区基础建设,在短短4年时间里完成了发动机生产线建设、职工队伍组建,并建立起了相应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运行机制,成功实现了发动机的转厂生产,并实现小批量生产。

老厂转来的苏联生产的某系列产品,由于在外场使用故障较多,苏联通报缩短使用寿命,严重地影响了部队使用。1970年发动机转入批生产后,针对这种情况,王新民排除各种干扰,积极组织故障原因分析和排故措施制定,先后将国营黎阳机械厂(简称黎阳厂)生产的发动机寿命从50小时提高到100小时,又从100小时提高到200小时。20世纪70年代初期,面对部队对某发动机的不同看法,王新民一方面积极走访空军部队,宣传产品的性能优势,争取用户对产品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技术攻关,解决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技术问题,攻克了精铸叶片合格率低等制约产品产量的关键环节,建立并形成了精铸生产线,突破了精铸工艺上的技术难点,为该产品的产量增加创造了条件。

王新民深深认识到,凭借当时国家实力和技术力量,要走完全自主的产品研制道路,尽快满足客户的需要是非常困难的。为此他冷静思考,认真研究,决定借鉴外国航空发动机公司“小步哲学”的经验,调整了科研设计工作方向,按照“量力而行、有所作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循序渐进、发展产品”的方针,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厂情的“使用发展,渐进改型”的产品发展道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不断开展科技攻关,进行改进改型,推出新型号发动机。

1978年初,王新民敏锐地捕捉空军部队的各种需求信息,及时抓住国家引进某发动机的信息,策略性地争取到某系列发动机测绘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测绘工作,提出了产品研制方案,并组织产品试制,争取到产品生产的主动权,某系列产品在黎阳赢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份额。

进入80年代,在王新民的组织领导下,黎阳厂争取了相当数量的外贸机订货。根据外贸机的要求,公司把某型发动机的汽油起动改为煤油起动,提高了航空发动机起动的可靠性,实现了一次翻修寿命200小时,加力部分减重30千克。该型发动机作为中国首次出口的航空发动机,赢得了国外用户的广泛认同,成为国家国防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亦为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并为黎阳今后与中航技的密切合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生产组织过程中,王新民充分认识到,出于应对国际形势的三线建设布局思路已经逐渐成为制约贵州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的因素。在他积极呼吁、积极奔走协调下,1978年组成“011基地第二生产指挥部”,王新民负责发动机片生产协调。1980年成立国营黎阳机械公司(简称黎阳公司),构建了以发动机为纽带的“三厂一所一库”的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成立对某发动机测绘、研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0年10月黎阳公司成立之后,王新民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了公司组织机构,并逐步理顺了公司科研生产指挥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市场开发及经营系统,对公司机关、工厂及设计所的职能职责进行了明确和划分,并对下属成员单位实施了一体化管理,主要表现在科研经费一体化、科研预研工作一体化、科研生产活动一体化、科研生产信息反馈一体化、技术改造一体化、质量保证奖惩一体化,“厂所结合”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方面,设计所负责的新机研制任务,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由各厂的生产线配合完成;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不断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进行研究和改进,随时解决生产线上出现的设计问题。这样,生产中及时反馈技术问题的解决信息,既为批量生产积累了现场问题的处理经验,也为科研预研工作找到了突破点,大量的新技术在整个过程得到了应用。

按照王新民提出的产品发展思路,黎阳公司首先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切合实际地提出新一代发动机的技术性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过去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究和试验,再组合到技术方案中去。其次,在确定和实施新机研制技术方案时,必须正确地处理产品的先进性与可靠性。在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下,黎阳公司先后开发了两大系列发动机20多个型号,发动机加力状态推力提高了25%,寿命成倍增加,从原来50小时提高到300小时。两大系列发动机大量装备部队,为黎阳公司的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这种科技管理体制下,黎阳公司的产品型号研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开发管理”获得第八届国家二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黎阳公司以国家最少的资金投入,开发了最多的产品系列,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市场份额,成为当时行业内的“黎阳模式”。黎阳模式不仅是黎阳公司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航空发展史的一个补充。

王新民1984年调入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工作,1993年4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