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阿·斯·赫拉莫夫为首的苏联全套专家组先后来华。在帮助沈阳飞机厂米格-17(歼5)飞机的试制中,赫拉莫夫提出了“四阶段平行作业”的快速试制方案,即飞机的整个制造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联供应的5架飞机部件,装配成飞机,锻炼总装技术,5架飞机全部交付给空军;第二阶段,以苏联供应的4架份组合件装配成部件,再进行初装、总装,学习初装技术,装配4架飞机;第三阶段,以苏联供应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经过初装、总装,学习铆接装配技术;第四阶段,用苏联和国内供应的原材料,自己制成零件后,装配成飞机,掌握全部制造技术。这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项极有价值的建议,将不同制造过程同时展开,缩短了米格-17的试制周期,而且便于培养成套技术力量,保证产品质量。
9月4日航空工业局颁发《航空仪表、电器及无线电修理后工作寿命的暂行条例》。
9月15日航空工业全国劳动模范马德有作为沈阳市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马德有,195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全英会,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抗美援朝时,他研制出5种修理发动机的专用磨具、夹具和试验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修理质量。退休后,马德有发明了一种近乎机械手的工具,能将发动机内部的金属粉带出,再经化学分析,即可确定弹簧片是否镀了镉,它攻克了困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大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费用。
10月12日根据苏联政府建议,中国政府决定停止试制米格-15比斯型喷气式歼击机,改为试制性能更好的米格-17爱夫型喷气歼击机及其发动机。
10月20日二机部党组第三季度向党中央和******主席做了综合报告。提到的主要工作及经验体会如下:1.逐步提高,逐步建设,培养技术力量,逐步掌握生产技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2.按照建设进度计划与生产发展相结合进行基本建设,增加了技术基础;3.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对企业的领导机构、生产劳动组织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的要求;4.积极设法解决原材料的供应,是航空工业发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0月苏联政府代表团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参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
11月5—13日航空工业局召开了第二届生产长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1.研究生产部门的组织机构;2.研究工厂主管工程师和调度员的职责、工作范围和工作方法;3.生产长和计划科的关系及分工;4.外购件、橡胶及备件的管理问题(主要由谁管)和消耗定额的制定;5.研究局、厂的经常生产会议所做决定的贯彻。13日,王西萍代局长在总结中提出两点:1.实行“一长制”,大力贯彻作业计划,保证完成1954年的生产任务,迎接1955年的任务;2.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代替落后的手工业式的管理方法。
11月9日陈少中、刁筠寿任二机部航空工业局(四局)副局长。
12月2日王西萍代局长、段子俊副局长赴苏联谈判米格-17及其发动机引进中的有关问题。所带备忘录由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转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这次谈判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12月20日航空工业局工作组在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进行经济活动分析试点。工作组认为:航空工业在几年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观念,只顾生产,不管成本,形成了严重的积压浪费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12月23日航空工业局提出今后3年特设工作的总任务为:在1954年加强特设修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贯彻工艺规程,充实与完善翻修所需工具、检验和试验设备,以提高修理水平与修理质量;继续改进计划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加强零件、组合件的配造,使特设修理迅速提高至大/翻修水平;同时逐步增加翻修品种,达到满足飞机、发动机修理的需要。
12月航空工业局召开器材供应会议。决定从1955年一季度起逐步推行限额发料制度,要求各厂按局总技术处规定的办法,执行厂内材料检验程序;各直属仓库建立严格的材料合格证保管和核发制度。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哈尔滨、沈阳供应办事处,负责东北地区有关的物资供应;成立满洲里接收组,负责中苏边境的到货接收转运工作;加强上海供应办事处,负责江、浙两省的有关物资供应。
本年度航空工业迈出由修理过渡到制造的第一步。
1954年共修理飞机550架,制造飞机备件241项,14764件,试制新品127件。全年共修理发动机2278台,制造发动机备件97项,183049件。制成9架雅克-18飞机,18台爱姆-11发动机。
是“一五”时期基建任务较重的一年,全年计划投资28633万元,实际完成20929万元。全年竣工344053米2,其中厂区建设123115米2,1万米2以上大厂房11个。32个重点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全局金属切削机床已累计达到4459台,新增固定资产1264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5261万元。
至1954年底,局属企业16个,事业单位14个,职工人数4791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9380万元,其中民品837万元;全年实现利润811万元;销售收入9699万元;流动资金期末占用额1023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400元;工资总额2882万元。
教育事业走向正规办校。至1954年底,全日制航空高校、中专和技校有学生22287人;教职工5855人,其中教师1845人;毕业生4359人,其中研究生23人、大学本科生106人、技校生4230人。
1955年
1月5—18日二机部召开厂长会议,航空工业局各厂厂长、党委书记及新厂筹备组主任到会。自8日起以局为单位进行活动。航空工业局到会人员讨论赵尔陆部长报告,然后转入专题发言及分组讨论,中心议题是降低产品成本及贯彻“一长制”。
1月8日新中国的第一座风洞——FL-5低速风洞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建成,由马明德教授主持设计。
该座风洞在1956—1957年为研制歼教1型飞机做过半模颤振等试验。1959年哈军工又建成FL-6超声速风洞,1960年建成FL-7跨声速风洞。
1月11日王西萍代局长、段子俊副局长在莫斯科与苏联航空设计院院长阿尔洛夫座谈,阿尔洛夫认为中国航空工业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工厂和教育已有一定基础,但研究是最薄弱的一环。
1月20日航空工业局抽调345名技工赴苏联实习。后因工作需要支援兄弟局200名,学习后调回航空工业局工作的145名。
1月21日航空工业局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沈阳飞机厂作为二机部全面进行1955年各项工作的重点工厂,在部、局工作组的帮助下进行工资改革、“一长制”、经济核算制等方面的全部工作试点,以创造和总结经验,供各企业研究参考。
2月15日二机部党组增补陈少中、刁筠寿为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成员。
2月下旬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在东北军区司令员邓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陪同下视察沈阳飞机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厂。
2月27日南京航专第一届学生正式结业,经过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者896名。
2月航空工业局第二设计院在北京成立,2月8日,刁筠寿兼任院长,李兆翔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56年7月1日,改名为第四设计院(简称四院),9月7日,李兆翔任院长。
3月3日二机部颁发《关于整顿企业管理组织与进行定职定员的命令》。据此,六大厂最后确定了工厂的组织机构及定员报局。总体组织机构是根据“一长制”的精神拟定的。较以前不同之处有:1.进一步明确了生产中的组织领导关系,如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是生产技术的一长,他直接领导各技术科室及各生产车间。为了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并设有若干助手,如生产长、总工艺师、总冶金师、总机械师、总动力师(即四师一长)。此外还设立了主管特设师。2.会计和财务分开,设立总会计师,由厂长直接领导。3.设立外场科(飞机和发动机工厂)及合理化建议室,以加强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3月17日****中央任命王西萍为航空工业局局长。
3月30日苏联提交《关于中国航空科学研究院问题的备忘录》,就王西萍、段子俊在苏联考察期间咨询航空科研机构的建设问题做出答复和建议。
对中国航空研究机构的建设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步建立综合性航空科研院,下属:航空材料所、空气动力与强度所、飞行试验所、发动机所、特设与无线电所、生产组织与工艺所、情报推广所及实验工厂;第二步将上述研究所独立成为研究院。
4月15日二机部党组决定:同意航空工业局下半年在沈阳第三研究所旧址筹建临时性的材料研究所(该所的设计问题,国家计委已同意列入国外设计项目)。5月25日,二机部通知航空工业局,航空材料研究所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简称六所),由航空工业局直接领导。7—9月,苏联航空材料研究院马留金、玛特维耶夫、阿列克森科先后来华,协助筹组航空材料研究所。11月22日,局分党组决定将总技术处材料组及局资料编译室的材料翻译组和冶金方面的资料,全部合并至六所。
5月16日航空工业局分党组在给二机部党组关于建立航空研究院的报告中提出:建设我国航空工业,必须从科研、生产、人才三条线同时进行,而至今科研这条线尚未展开。这一落后现象应当迅速予以消除。
5月17日二机部批准南昌飞机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等4厂的民用产品方案。南昌飞机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生产摩托车是刘鼎副部长提出,部党组批准的。同时批准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的民用产品是拖拉机(后未实现)。
5月31日航空工业局初步确定115厂、514厂、212厂、782厂的厂址在西安地区。为此决定:1.在部西安办事处下设局新建厂筹备组,以原432厂在西安的人员为主组成,由于辉负责;2.115厂及514厂在马嵬地区先组成两厂联合办公室(后迁至兴平办公),514厂张品修任主任,115厂李明任副主任;3.在宝鸡地区成立212厂、782厂联合办公室,782厂姚斌任主任,212厂慕弗、孙继恒任副主任。
6月1日上海521厂开始移交给空军,陈一民副局长代表航空工业局办理移交手续。
6月6日二机部在“二五”计划中要求:大力举办在职职工的业余文化教育,普遍开办夜大学、中等技术学校和各种文化补习学校、训练班等,以普遍提高职工技术文化水平,并指出,这是一个培养干部的重要源泉。随后,又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正规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据此,航空工业各工厂在9—10月,先后开办了夜大学。
6月17日赵尔陆部长向中央呈送《关于航空工业当前工作中几个主要情况与问题的报告》。
6月20日根据中央整编精神,按精简50%的原则,对航空工业局机关进行精简。编制定员由原来的1014人,减到550人。机构由原来的28个单位,减少为22个单位。将第一、第二技术科与生产处合并,成立第一、第二生产技术处;基建设备处合并到基建处;人民监察室、卫生处、行政处、人防科归部管理;编译室、配套处改为事业单位。精简后的新机构是:计划、财务、劳资、供应、教育、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基建、总技、机动、检验、培训、干部、保卫等处,以及总调度室、专家工作办公室和局办公室。
6月中国第一种航空电器产品SY-45直流升压机在天津航空电器厂试制定型。1955年底前,升压机、转速表发电机、滤波器等第一批航空电器产品也相继试制定型。8月24日航空工业局决定成立西安第三工业学校筹备组,9月15日向部报送计划任务书,规模1600人,设置3个辅机专业。1956年正式定名为西安航空工业学校。
9月1日航空工业局召开航空工业发展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王西萍、油江、范铭、陈少中、李兆翔、切尔尼可夫、诺维可夫、契肯、潘可夫、费基切夫、巴斯图霍夫、谢霍夫、卡巴诺夫、卡马洛夫、米里亚也夫、聂恰也夫、科诺夫。
座谈中,苏联专家们主张利用现有各地小厂改建一系列专业化工厂,以缩小主机厂的规模。如建立起落架及液压机构厂,军械厂,开关厂,导管厂,标准件厂,座椅及弹射机构厂,轮毂厂,随机工具、地面设备和机场设备厂,大型铝镁件厂,副油箱厂,燃油系统厂,成套附件厂,电气附件厂,膜盒仪表厂,电气仪表厂,陀螺仪表厂等。还应成立航空科研机构,分两期建立,第一期为材料、工艺、空气动力;第二期为各种专门的研究所和试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