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27054000000022

第22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航空工厂(1937—1945)(2)

工厂成立后, 1942年共生产狄克生型初级滑翔机20架, 1943年计划生产H-17型中级滑翔机10架,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仅完成1架和H-17型的零件217件,以后即停止整机生产,转为修理滑翔机,共修理了8架。

5.滑翔总会滑翔机修造所(北碚)

滑翔机修造所建于1942年1月15日,成都滑翔机制造厂未正式归属滑翔总会前,因地处四川重庆附近之北碚,故常被误称“北碚滑翔机修造所”。

1942年5月开始生产狄克生型初级滑翔机.至1943年5月,修造所共生产初级滑翔机12架,修理国产H-17型中级滑翔机8架和初级滑翔机21架。它是一座以修理为主的小型工厂。

当时,西南地区是开展滑翔运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为避免川产滑翔机长途运输的困难,及时供应所需滑翔机,广西省滑翔分会曾于1942年11月7日举行的首届理事会上决议,提请滑翔总会在桂林筹建一座滑翔机制造厂。经滑翔总会第四次理事会讨论决定,将滑翔机修造所扩大改组为制造厂并迁往桂林。1943年5月正式改组,同年6月迁去桂林,7月1日更名为桂林滑翔机制造厂。

6.滑翔总会桂林滑翔机制造厂

桂林滑翔机制造厂历任厂长有钱自诚、叶天鑫等。编制员工69人,计:

厂长1人,课长2人,技术员3人,会计员1人,会计佐理员1人,绘图员2人,护士1人,办事员1人,事务员1人,文牍1人,书记1人,技工25人,徒工10人,厂佚及工役18人。

工厂设有生产部,事生产经营管理。工厂实行成本核算,计算损益,以求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工厂于1945年9月1日拨交给航委会,拨交前因经费不足等原因,仅生产过1架狄克生型初级滑翔机,修理初级滑翔机13架和国产H-17型中级滑翔机5架。原计划在1943年生产H-17型中级滑翔机6架,但未实施。工厂拨交航委会后,即停止生产与修理业务。

7.滑翔总会中央滑翔机制造厂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建成于1942年6月6日,采用筹款兴建。厂址在四川重庆小龙坎附近之高滩岩。

1942年,滑翔总会提出以“制造为中心”和“制造第一”的方针。为扩大滑翔机产量,保障供给,滑翔总会邀请在重庆的中央大学等高等院校航空工程专家,共同规划筹建此厂。同年9月中旬即开工投产。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为滑翔总会所属各滑翔机制造厂规模最大者,职工近百人。除制造滑翔机外,另设专厂生产制造滑翔机所需的酪素胶粉、涂布油、胶合板及改良醋酸等。工厂还拥有供新机试飞的滑翔场。历任、兼任厂长有郝更生(滑翔总会总干事)、罗荣安及李寿同等,李寿同原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罗荣安为系主任。工厂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建立有研究、工作关系。中央大学航空系的学生及人员曾在工厂从事研究实验工作。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设有生产部和研究部。工厂1943年度计划书提出的计划大纲要点为:

生产部:“谋自给”。实行商业化经营,在任务不足时,从事其他商品生产,以“维护员工”。

研究部:“求进步”。下设试制、理工、器材3门,分别从事H-17型中级滑翔机和罗士派伯型(即“大公报”号型)高级滑翔机之试制;研究有关制造滑翔机之技术;试制和精加工各种应用于制造滑翔机的工装、工具、器具和材料。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的试飞用滑翔场面积达3500米2。为适应开展群众业余滑翔训练的需要, 1943年5月31日起对外开放,供沙坪坝一带各大中学校学生及重庆市学生、青年学习滑翔用。

1944年,因资金不足,滑翔总会曾决定集中资金充实中央滑翔机制造厂。但后来,滑翔总会改组,归属航委会,工厂遂于改隶前的9月1日提前结束,移交给航委会。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共生产了初级滑翔机68架,除与中央大学航空系协作生产的“中大”XG-1型初级滑翔机6架外,其余均为仿制的狄克生型初级滑翔机。

“中大”XG-1型的外形,除两翼中央上方设有三角形张线板外,基本和狄克生型相似。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机翼面积(含副翼2.38 米?)16.53 米?

翼展10.67米

机翼弦长1.53米

翼型NACA23012(注:狄克生型用ClarkY.H翼型)

安定面面积1.25米?

升降舵面积1.07米?

方向舵面积1.46米?

机身长5.12米

机体全长5.80米

机高1.53米

全机净重112千克

中央滑翔机制造厂于1944年9月1日移交航委会后,即停止业务。

8.滑翔总会北碚滑翔机修理所

北碚滑翔机修理所成立于1943年4月1日。系在原滑翔机修造所旧址及原修造所未迁设备、器材的基础上建立;这是一座以修理为主,兼生产初级滑翔机的小型工厂。至1944 年9 月撤销时,共修理滑翔机59 架次,制造初级滑翔机12架。

除上述空军飞机制造(修理)厂和滑翔总会的滑翔机制造(修理)厂、所外,桂林空军工厂还曾按美BG-8型滑翔机,小批仿制过6架BG-8型双座中级滑翔机,但未投入批量生产。

1944年9月,滑翔总会奉令改组并正式归属航委会。9 月27日滑翔总会举行第六次理事会传达了******的指示,滑翔总会的工作侧重宣传,群众性业余滑翔训练基本停止,初兴不久的中国滑翔运动亦随之中衰,滑翔机制造工业亦随之消失。

五、蒙布制造所

蒙布制造所1940年3月成立,这是抗战时期飞机工业组织中唯一藉助民间厂商制造的单位,因为当年飞机机体采用的是蒙布,它是由纺织业界名人李征恕先生在物力艰困时以麻研制成功,经航空研究院测试通过而进行生产, 1944年底,因为飞机机身多改为全金属,蒙布需求骤减而遭裁撤。

六、层板试造厂

抗战时期空军使用的部分驱逐机、滑翔机、教练机等的机翼、机身均为木造,也就是以层板装配之,航空研究院为能让军机制造早日自给自足,研发成功制作层板的木材实验,于是在1940年5月设立该厂生产制造,1949年裁撤。

七、台湾飞机制造工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台湾被日本占领,在台湾的日本飞机工厂,原先只有2个,即日本第61海军航空厂和日本陆军第5野战航空修理厂。1944年由于盟机猛烈轰炸,不得不向各地疏散,分成许多小单位,分布在全台各地。日本第61海军航空厂原设冈山,除在新社、员林、台南、新竹各地建立分厂外,总厂也迁到士林。日本陆军第5野战航空修理总厂设在新店,另在嘉义、台中、花莲港、屏东设立分厂。因此在我国受降时期共计有大小工厂26 个,均由第三飞机制造厂接收。总计接收之物资共56000吨,除一部分转移其他单位利用外,其余部分即成为台湾飞机制造厂之大部资产。

台湾飞机制造厂占地20000 米? ,厂址设台中,台中气候优良,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四周工业发达,系日本陆军第4分厂及第8飞行师旧址,其中残留建筑有铁架厂栅,水泥与砖砌之办公室,钢骨水泥的宿舍计208幢。但大部已被破坏,倘全部拆除另建,所耗太大,在此国家财政困难、材料缺乏时期,只有利用原有建筑,从简修建,以达早日开始生产飞机之目的。这些修建工作,已按预定计划陆续完成。

至于直接工作设备,如工作母机(包括车床、钻床、刨床、铣床、磨床等白铁机器),全是接收而来。因此分散各地,各处机器的零件与附件,或于日军仓惶疏散中遗失,或被盟机炸毁,或被其在接收前暗中破坏。因此机器设备中损坏与不全者为数甚巨。须经积极整理与修配,方可利用。

接收的机器中,以白铁机器、试验仪器及大型刨床及小型木工机器较少,尚需补充,其他机器设备,以其原来规定的生产率论,尚足应用,如果将来须增加生产或制造大型飞机时,须再设法添置。

1946年4月,成都三厂奉命迁往台中。工厂新址离台中约5千米,在台中机场旁边。利用所接收的厂房和设备,共有厂房面积20000多米2 ,机器设备500~700台。后来又从美国补充了一些大型和精密的机床。全厂员工共约1200人。

1947年开始,台中三厂准备制造美国波音公司的斯蒂尔曼PT-17式初级教练机100架,起名初教一式。用美国材料和美国图样,用美国大陆公司的220马力、7缸气冷式发动机,直接带动木质螺旋桨。

初教一式教练机是一种普通构造的双翼机。机身有焊接钢管的骨架。机翼有木梁和木肋,前后缘包铝皮,但副翼用铆接铝合金的骨架。所有机身、机翼、尾翼都是蒙布的。固定的张臂式起落架,用油压缓冲器来减少振动。

1948年2月,第一架初教一式教练机制造完成,试飞结果满意。从开始准备生产到第一架飞机造成,全部经过时间还不到半年。随后批量生产了104架。造1架飞机的成本略低于8000美元。

在台中三厂担任厂长的是成都厂的云铎。到1949年初,厂长一职由昆明一厂的朱家仁继任。

八、美国旧金山中国飞机制造厂

抗战期间,五邑籍华侨开办的飞机制造厂,有在国外的,也有在国内的。在国外的,有邝炳舜率先捐资10万美元,并发动侨胞捐资15万美元,在美国开办的中国飞机厂。该厂把生产的飞机和机件运回祖国。1943年,留美航空工程专家胡声求博士(江苏人)等,在旧金山开办中国飞机制造厂,邝炳舜出任总经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美曾是并肩与日作战的盟国,因此许多美国华侨都在美国踊跃报名参军。据美国征兵总局的统计, 1936 年在美国的男性华侨为59803人,而抗战期间在美国陆军中服役的就有13311 人。也就是说,每5 名男性美国华侨当中,就有一名当兵去了,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此外,还有不少美国华侨参加了美国的海军和空军,他们之中有的还被派往亚洲战区作战。例如随美国第14航空队到中国从事战时空运、通信和汽车交通等业的就有1000 多人。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十分高涨。旧金山的中国飞机制造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办的。

胡声求和周树容是两位在航空方面颇有造诣的工程师,他们倡办飞机制造厂的建议一提出来,便得到了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美西支会的支持。共同创办中国飞机制造厂,为盟国生产飞机。工厂计划先造飞机零件,待积累一定经验及资金后,再生产整架飞机。

中国飞机制造厂的注册资金为25万美元,这是通过招股获得的,每股50元。由于侨胞和有关方面的积极认购, 5000股很快就销售出去了。美国政府为加速中国飞机制造厂的筹建,使它能迅速开工生产飞机,以供军用,特于1944年2月25日拨给该厂补助费44万美元,促成工厂迅速投产。

工厂的董事会设在旧金山士作顿街810号,董事长何少汉,总经理邝炳舜,负责经营管理业务的副总经理是李扬圣。董事会下设制造厂,厂址在旧金山第15街122号。厂长是一位美国人,名字叫福特里仁,工程师胡声求担任副厂长,专门分管飞机的生产工作。

1943年8月间,中国飞机制造厂招收了两批青年工人共150人,送往美国的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厂学习有关的技术。工厂正式投产是1944年8月7日。当时他们接收了美国国防部的一批订货,要生产A-26型轰炸机的后机身500个。按照当时的生产发展规划,制造厂准备从飞机的配件入手,待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和技术条件后,再从事整架飞机的生产。1945年,工厂的员工已增至500人。当时工厂不仅有相应的设计室和制造车间,而且还在旧金山的吕宋街45号建了员工宿舍。由此可见,工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了。该厂1944年开始生产,约1年时间,共生产1000架轰炸机的后段机身献给祖国,装备空军机队。

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猖獗一时的法西斯势力终于被征服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的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战事平息,飞机的需求锐减。到了1946年3月,中国飞机制造厂便放弃了军工的生产方向,转而投入收音机的生产了。这家设在海外的名为中国飞机制造厂的工厂,尽管仅存在几年的时间,但它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二节 航空工程教育

一、飞潜学校

我国训练大学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最早的是飞潜学校。前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选派出国学习航空、造船、轮机技术的留学生,到1917年底,都已陆续回国。北洋政府想用这批人任教员,创办一个培养航海和航空制造专门人才的飞潜学校。从大沽、上海、福州等处选择校址,结果选定了福州马尾。这个选择,大概和当时海军中福建人多是不无关系的。1918年3—4月,马尾海军学校里附设了飞潜学校,招生训练。按专业分,有飞机制造和造船、造机等3科。学制分普通、特别、专门3级。普通级3年,特别级3年,专门级2年。其中特别级3年的程度和普通大学相当,最后的专门级2年,学习专业课程。飞机制造科的专业课程有:航空动力学、飞机设计和制造、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造船学、电机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