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航空研究院曾经有过两个风洞。第一个是单回流式木结构风洞,用竹筋混凝土作地基,试验段是椭圆开口式的,尺寸是7 英尺×5 英尺(约2.1 米×1.5米),收缩比是5,上面装有吊挂式六分力天平。利用苏联SB式飞机的M-100 式发动机作动力。最大气流速度可达67 米/秒。这风洞在1942 年运转后,曾做过流场测试和其他一些研究工作。第二个风洞和第一个相似而略小,试验段剖面可以从1米×0.3米的椭圆改为直径0.6米的正圆,收缩比是9。用汽车发动机为动力,带动一个八叶螺旋桨。气流速度可达60 米/秒。这个风洞在1946 年建成, 1947年作过流场测验。航空研究院在胜利后离开成都时,把风洞移交给四川大学航空系。
上文所说的雷诺数,大约是根据风洞试验段的直径尺寸计算的。如果按照风洞所试模型的弦长来计算,所得的雷诺数就会减少很多。
四、旧中国的航空出版物和名词工作
根据初步估计,从1912年以后,到1949 年以前,中国出版的有关航空书籍和小册子,共计有1500 ~2000 种或者更多。不管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地的新旧军阀,多有自己的小空军和训练飞行和机械的训练班。这些训练班必然会编印各种教材和讲义。这些出版物印数不多、种数不少,局外人是很难得到的。各书局公开出版的航空图书,可能会占总数的一半,但是每种印刷数量有限,销售量更少,能有机会修订再版的,实在是极少数。如论书的内容,记述航空故事或宣传一般航空常识的小册子居多,除了航空机关所印教材和资料外,讨论专门问题的书很少。论书的出版时间, 1931 年以前出的较少,“九一八”之后,航空出版物才多起来,特别是有关防空的书,更是如此。至于书籍内容的丰富或贫乏,可以看书的版本尺寸、页数和铅字大小。一般说来,书的版本尺寸大,页数多、铅字小的,书的内容就是比较丰富的。可是从航空学术观点看,一本书内容的深浅、水平的高低,是无法从书名和书的外表来判断的。总的说来,早期所出书的内容比较浅,以后出的才比较充实起来。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这里还可以提一下的是,从1933年到1940年,商务印书馆发行过一套“航空丛书”11****12册,包括了不同方面的题目,这说明有些出版商是比较重视航空这个学科的。
旧中国出版的有关航空书籍,按内容性质可以分为:年鉴、词典、历史、故事、小说文艺、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原理、各种航空器、发动机、飞行、航行、军用航空、民用航空、防空、航空测量、航空法规、航空心理、航空模型等很多种类。
早期的书有3号字排印的。后来的书,由于内容多了,才改用四号字、五号字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本书初版后,经过修订或补充,才出第二版,再修订、补充才出第三版;如不经修订、补充,再印时,称第二次印刷、第三次印刷。在旧中国不是这样。如初版后,可以照初版的原样印第二版、第三版。也可以在重庆印过初版、二版后,又在上海印一版、二版。一本书还往往编入什么“丛书”,翻印几次,内容不变。在书的“版权页”上,一般不印发行或印刷数量,所以不知印发或销售了多少。那时候,印一版书,一般不过1000 ~2000 本,这也是社会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航空期刊,以北洋政府时期北京航空署所出的《航空》为最早。它是在1920年创刊的。后来一度改名为《航空月刊》,不久又恢复原名。它名义上是月刊,但不能按期出版,常是断断续续、拖拖拉拉的。甚至上一卷才出一两期,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就不得不出下一卷了。最后出到第8卷第9期,时间拖到1929年。这正是中国早期航空期刊的典型。
根据比较详尽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共出过航空期刊80多种。很多种杂志出了一两期就停刊了,寿命长的不多。历史最长的期刊办了大约15年。论卷数,最多的出到13卷;论期数,最多的也没有超过300期。这80多种期刊中,有双日刊、三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什么都有,最多的是月刊。但刊期都不准,常有把两期并作一期的。航空期刊,一般都是由航空机关或航空组织所编辑、发行的,但也有极个别例外。一个例外是《飞行杂志》,它是一个私人办的。另一个例外是《飞报》,它是一个商家主办的。一般航空期刊的目的,是传布航空新闻,宣传、普及航空知识,讨论学术、技术问题的不多。《飞报》的目的,还要为那商家所经营的商品作广告。
80多种航空期刊,按性质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除性质一般之外,还有:防空、滑翔、民航、航空机械、航空医学、航空通讯等,也有以图片为主的航空画报。表5-7列举了几种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期刊。从这里也能看出一些发行地点、刊期、刊物名称的变化等情况。
办航空期刊的经费,一般都是贫乏或不足的,所以都要招揽商业广告,依靠广告费来补贴。期刊也像书籍一样,都不印出每期发行数量。估计一般的发行数量都不大,所以在经济上很难生存。发行量最大的,可能要算《中国的空军》。它在1939年有香港版,在1940年有桂林版,在1941年有衡阳版。它自吹每期发行量最多时达到5万册,连外版最多到过8万册。
除了正规的航空期刊外,还有普通期刊,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把它的某一期作为介绍航空知识的专号。像这样的专号,已知的有10种以上,如《科学画报》有过“飞机专号”,又如《科学世界》有过“航空专号”。此外,在抗日期间,有些普通日报,也曾定期开辟专栏,发表介绍航空知识的专刊。
西洋的航空科学在前清末年开始传入我国的时候,很多新鲜事物都是从来没见过、没听过的,所以也没有固定的中文名称。但是,遇到、见到、用到的东西,总不能没有名字,如没有人负责制定合适的名词,只能由每人凭自己的见解,随意定名,结果就使同一事物有了种种不同名称。如现在的“飞机”,当时曾有人叫“飞行机”“飞艇”或“飞车”。又如现在的“单翼”和“双翼”,也有人叫“单帆”“双帆”或“单叶”“复叶”,总之非常纷乱。这对于发展航空事业或普及航空知识,极为不利。
1921年前后,北京航空署已感到纷乱的航空名词亟待研究整理。这是一个发展航空事业的根本问题。当时虽然组织专门的委员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可惜没有得到结果。后来,厉汝燕编著《航空学大意》时,在书后附了英文名词的译名表,做出了最早的努力。他还想编中、英、法3国文字的航空字典,可惜没有成功。厉汝燕对航空名词的研究整理工作,是有开创之功的。
吕谌著的《飞机》一书,是先在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上连载发表,然后才合印成书的。他在航空专门名词上,也曾下过一番功夫。钱昌祚在1928 年的《空军半月刊》上发表过译出的航空名词百余条。1929 年,中国工程学会的名辞委员会,又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拟定航空名词1000 余条,印成《航空工程名辞草案》。随后,王助又补充了1000多条,由名辞委员会选了一部分,印成《航空名辞草案补遗》。这两本是中国最早的航空名词专书,也是早期航空名词制订工作的总结。南京的《航空杂志》和广州的《航空半月刊》都曾转载过这个“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