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航空事业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科技知识涌入闭关自守的千年古国,现代航空信息、航空知识,以及各种飞行器的制造技术和飞行技术逐渐由西方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的航空事业虽然从无到有,有了自己的历史发端,但由于世界列强的掠夺和欺凌,加上晚清政府的昏庸腐败,此一时期的中国航空事业,大都以海外华侨和有志航空的志士仁人为骨干,以民间自发的形式开展。他们在飞行、飞机设计、制造、航空理论等方面有许多建树,推动并加速了中国近代航空的起步。而政府方面的投入,无论是在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在人力物力方面,都微不足道。
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展和欧美大致相似,即先有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氢气球,然后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并很快用于军事领域。
第一节 外国航空知识传入中国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近代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1783年热空气气球和氢气球在法国相继载人升空成功。1852年9月24日法国人亨利·吉法尔(Henri Giffard)制造的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由巴黎成功地飞到特拉普斯,航程约28 千米,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有动力的飞行。19世纪初,英国人乔治·凯利(George Cayley)提出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以及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的设计概念,并指出:“全部问题是如何应用足以抵抗空气阻力的动力来使翼面支持一定的重量。”首先揭示了动力飞行的基本原理。1891年,德国人奥托·李林达尔(Otto Lilienthal)设计并制成1架滑翔机,并于1893—1896年间进行了约2000次滑翔飞行,探索在滑翔机上安装发动机实现动力飞行的道路。对汽车内燃机和船用螺旋桨的研究,又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提供了动力基础。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Wilbur Wright, Orville Wright))制造的装有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的飞机,首次进行了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事业的******。飞机的发明,是生产力巨大发展以后,能够制造出比蒸汽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功率更大的动力装置——内燃发动机,并在动力飞行这一先进航空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航空先驱们长期、反复地探索实现的。
一、最初传入中国的航空知识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战舰大炮轰开了中国锁闭的国门。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的同时,西方近代航空知识、器械相继传入中国。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版印刷了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著的《博物新编》,其中有《轻气球图》和《巨伞图》。书中介绍,西方国家气球原来也和中国的孔明灯一样利用热空气上升,现在气球内充入氢气,已从热空气气球发展为氢气球了。1884 年创刊的上海《点石斋画报》发表过清末著名画家吴友如的时事画,其中《履险如夷》画的就是气球升空的场面,另一幅名《天上行舟》画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1880 年的一种航空设想。1903 年以后,中国开始有了翻译和编著的航空幻想小说。同年10 月,鲁迅译著的《月球旅行》(原作者为法国人儒勒·凡尔纳。鲁迅是从井上勤的日译本再译的)在中国教育普及社出版。同年,明权社出版了海天独哨子译著的《空中飞艇》(日本人押川春浪著)。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航空航天科幻小说。随后又有一些介绍飞机、飞艇的著作出现。其中既有外国人编著的,也有中国作者编著的。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始于1901 年上海慎记书店,出版的《皇朝经世文编》中的《飞机考》。191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高鲁所著《空中航行术》,至1918 年已印至第5版。
二、中国最早出现的气球
气球于1885年在中国出现,随后中国人就开始了飞艇的设计和制造,但气球和飞艇在中国发展时间很短,很快就被飞机所取代。
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近代气球的实体在中国出现。当时法国侵略军在战场上施放气球作为组织部队攻防的信号。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沙皇俄国和日本侵略军队在中国的领空打仗,在战斗中都使用过气球。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购进山田式侦察气球2个。该型气球为椭圆形,直径约3米,长有10余米,下系巨缆,固定在大绞盘上由士兵摇轴旋转升降。气球下悬吊篮,人在吊篮中被气球带上天空以后,利用吊篮中装备的有线电话与地面联系,也可以使用旗语,在军事行动上起指挥、侦察及传递军事信息的作用。气球当时作为新式军械,曾在武昌阅马场东兵营演放。
1908年2月,湖北陆军第8镇气球队成立,工兵营营长王永泉兼队长,并聘有日籍教练,配备山田式气球1具。同年五六月,江苏陆军第9镇气球队,直隶陆军第4镇气球队相继成立,分别由工兵营长邓质仪、高凝宸兼任队长,各有山田式气球1具。
1908年10月,湖北第8镇气球队参加了清军在安徽举行的太湖秋操,气球队参加演习,演习内容包括指挥、侦察及传递信号等。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使用航空器。与此同时,陆军大学还编印过一本《气球学》。
1910 年2 月,清朝政府派人员出国考察军事。考察团成员徐元甫、田凯亭在日本曾乘坐气球升空,飘行250千米,成为最早乘坐自由气球飞行的中国人。
三、谢缵泰研究设计出中国最早的飞艇图样
1894—1899年,旅澳华侨谢缵泰在香港研究设计出“中国”号铝质蒙皮电动飞艇图样。这是中国人最早设计的飞艇图样。该飞艇设计以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除艇身前后有电动机带动的推进器外,还有3个用计时控制的强有力的甲板推进器。为了减少阻力、增加航速,该艇不用舵面控制方向,而采用钢翼。钢翼平时藏在艇身内,需用时只要一按电钮,即可从艇身伸出。设计完成后,谢缵泰原准备献给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只好将图样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工程专家马克沁并受到赞赏。
谢缵泰,广东开平人。1872年生于澳大利亚悉尼。1887 年中学毕业后随父到香港,肄业于香港皇仁学院。西方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他研究制作飞艇的兴趣。1894年他开始研究, 1898年设计完成“中国”号飞艇。
四、余焜和制造中国第一艘飞艇
1910年初,旅美华侨余焜和在美自筹资金研制的飞艇试飞成功。这艘飞艇长约4米、宽约1.7米,上悬气球1个。气球用绸布制造,内充氢气,外涂黑漆。这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飞艇。
余焜和,广东开平人,旅美30 余年,一向留心机器制造。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激起了余焜和的爱国热情。他认为“世界机器之最大用,可为国家富强之用者莫如飞船(指飞艇)”。1907 年8 月,余焜和返回中国向清政府陈述发展飞艇事业的重要意义,并请求清政府批准给予生产飞艇专利权,准备结束在美国经营的工商业,集中资金回国设厂制造飞艇。由于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和准许专利,余焜和只好回美国,自筹资金制造飞艇, 1910 年制成。遗憾的是,由于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余焜和制作飞艇、发展航空事业的活动就此止步。
此外, 1913年4月,武昌都督府购买了l艘日本军用飞艇,由潘世忠主持装配和试飞工作,并在武昌南湖修建了飞艇库,聘请日本飞行家山田猪三郎来华进行指导。后来大风吹倒了飞艇库,压破了气囊,飞艇报废。
五、中国天空最早出现的飞机
1911年1月10日,法国飞行家勒内·环龙(Rene Vallon, 1880—1911年)带着2架飞机来到上海。一架是布列里奥(Bleriot)单翼机,因为损环严重,没有使用。使用的一架是飞机装诺姆(Gnome)发动机的桑麻(Sommer)双翼机,全机重2000磅[1]。1911年2月21日,环龙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举行了首次飞行表演,这是在中国天空最早飞行的飞机,环龙成为在中国天空飞行的第一人。之后还进行了多次飞行表演,都很成功。然而在5月6日的飞行表演时,在作小转弯飞行动作时,不幸飞机失速下坠,机毁人亡了。他是在中国飞行而死的第一位飞行家。
自此之后, 1911—1912年,比利时、德国、俄国、英国的飞行家们,就相继带着飞机到中国作飞行示范表演,这对当时中国社会民智的开启,确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11年2月27日,比利时飞行家查尔斯·范登堡(Charles Van den Born)抵达香港。1911年3月18日,他在香港上空驾驶法曼双翼机进行了首次动力飞行,他成为在香港飞行的第一人。
1912年11月3日,俄国人亚历山大·库兹明斯基(Alexander Kouzminsky)抵达北京, 11月7日,他驾驶着一架法制布列里奥11型单翼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附近进行飞行表演。他是先用火车将飞机运送到北京进行装配后,再在北京饭店前东郊民巷其南北向的市街上起飞。这是第一架由外国人驾驶,在北京上空飞行的飞机,库兹明斯基成为在北京天空飞行的第一人。
第二节 中国人设计制造飞机
一、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上天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的平坦空地上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约805 米的成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9 月23日,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在头版位置以《东方的莱特在飞翔·自制的双翼飞机》为题,报道了“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并装上自制的发动机进行试飞”的经过,对这次试飞做出了“在航空领域上,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评价并刊登了冯如及他制作的飞机照片。同日,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国******》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民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的文章,也对冯如的成功进行了报道。
冯如原名冯九如, 1884年1月12日出生于广东恩平。12 岁时随亲戚去美国,先后在旧金山和纽约做工。经10年半工半读,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他掌握了机械和电学等方面的知识。1903年12月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他表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倘得千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微特足以固吾圉,且足以慑强邻矣。”冯如决心拼死也要研究制造并驾驶飞机,以报效祖国。1908年5月,冯如和黄杞、张南、谭耀能等4人共同筹集1000美元,租赁了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市东九街第359号设厂共同研造飞机。随后又有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参加。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买必需的机械设备,很多飞机部件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来制作,给研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飞机试制过程中曾多次试飞失败,工厂又失火烧毁。在连遭挫折的情况下,冯如毫不气馁,经过10多次修改,终于获得成功。
1911年1月,冯如制成l架液冷式发动机的双翼飞机,在奥克兰进行表演获得成功。1911年2月,冯如偕同助手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携带2 架飞机回国,并准备在国内生产制造飞机。由于清政府对此采取消极态度,冯如在本国制造飞机的愿望未能实现。
辛亥革命爆发后, 1911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随后又成立了飞机队,准备随同广东北伐军北上作战。冯如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飞机队飞机长。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飞行。由于操纵系统失灵,飞机飞至百余米时失速下坠,冯如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成为中国第一位驾机失事牺牲的飞行员。冯如临终前吃力地把失事原因简单地告诉了他的助手,并勉励他们“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的阶段”。同时嘱咐将其遗体葬于黄花岗,与七十二烈士英灵长相作伴。冯如牺牲后,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呈报临时大总统批准,按陆军少将阵亡例拨款1000元抚恤其家属,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馆。冯如遗体安葬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