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27054000000041

第41章 结论(2)

山西军阀阎锡山于1923年从山西兵工厂内拨出部分厂房和设备也成立了一个飞机制造厂,并于1928年正式建设了单独的航空工厂,聘请德、法籍工程师设计制造飞机。太原航空工厂有工人和技工200余人,先后仿造了10余架飞机。除制造飞机外,日常任务主要是修理飞机。

20世纪20年代,除上述几个飞机制造厂和有自制能力的修理厂外,从1927年冬开始,南京政府曾开办过上海航空工厂,整顿武汉南湖飞机修理厂,添设南京修理厂等。1927年11月在上海虹桥成立的上海飞机修理厂于1928年改称上海航空工厂,不但能胜任各型飞机修理工作,而且还能制造飞机。1929—1931年期间,先后设计制造了“成功”1号双翼双座教练机、仿制成功英国阿弗罗教练机和法国纽保式飞机。这些飞机都装备了部队。1932年“一·二八”上海事变,日本对上海狂轰滥炸,上海航空工厂是敌机袭击的主要目标之一,所有厂房和设备均被炸毁。一座很有希望的航空工厂被日本的侵华战争所破坏

另一家颇有成绩的修理厂是1930年8月开办的南京航空修理厂。上海航空工厂被日军炸毁后,大部分员工转入南京航空修理厂。由于战事需要,南京航空修理厂被扩大,增加了人员编制和设备。1935年5月改称空军第一修理厂,人员有210余人,生产能力为月修飞机5~6架。1933年12月开始设计制造我国当时最大的飞机“爪哇”号。该机为双翼侦察轰炸机,动力为525 马力“大黄蜂”发动机,总重2363千克,最大速度238千米/时,最大升限5170米,航程943千米,能带两挺机枪、200发子弹和400磅炸弹。1934年6月“爪哇”号制成,成本为5万元,价格只有进口的同类产品的1/3。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着意扩大航空力量,建立正规航校训练空军飞行员,从国外购买飞机。南京政府在1932—1933 年间买了约200 架美国飞机。国内一些航空专家认为这样大量购买飞机不是上策,主张请外国军用飞机厂商来华办厂。这样,在降低飞机采购价格的同时,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培训出一整套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加速本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派员与当时航空工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谈判,分别以军委会、财政部和中央信托公司的名义与3国有关厂商签订合同。

1933年12 月,中央信托局与美国3 家公司签约合办了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4年,交通部会同财政部与德国容克斯飞机公司签约合办了中国航空器材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行政院长与意大利四家航空公司组成的工业集团签约合办了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广东地方政府陈济棠也不甘落后, 1934年与美商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签订了合办韶关飞机修理厂的合同,引进两套工厂制造设备,一套装备老厂(东山飞机制造厂),一套装备韶关新厂,此外还购买了大批航空器材。1931年,广西地方政府也开始筹办航空工厂, 1932 年在柳州设飞机修理厂,到1935年已初具规模,有员工二三百人,并从1933年开始仿制和自制飞机。到1937年7月合并到南京政府航委会为止,柳州厂共自制、仿制大小飞机30余架。广西航校自1935年以后,初级与中级教练机基本上是自己制造的。

在那些经济贫困、技术落后、社会动荡的年代里,中国航空科技人员为了实现“航空救国”的理想,为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能够脱离困苦早日强大,付出了智慧、辛劳甚至是生命。他们维修、仿造和设计制造的飞机,都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有些甚至是依靠个人的力量制造完成的,这在生活在现代的人看来非常难以置信。例如,海军制造飞机处是当时最大的制造工厂,所有修理和制造工厂的建筑和设备都很简陋,没有价值超过20万元的。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以巴玉藻和王助为代表的中国航空先驱们还是造出10余种双翼教练机。他们掌握了木结构骨架外包蒙布的飞机设计和制造技术,掌握了焊接钢管的机身骨架和发动机架的制造技术。海军制造飞机处在研究、试用国产材料方面很有成绩,在水上飞机、浮筒、船体的设计和制造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广州的航空修理厂中,由于缺少焊接器材,因而发展了铝骨架的飞机。

1936年以后,我国航空技术人员学会了制造铝合金铆接结构的飞机和大功率、双翼的、单翼的、各种用途的飞机,包括双发中型轰炸机和运输机。但是金属螺旋桨、发动机、附件、仪器、起落架、轮胎、钢管、铝板等金属材料,自己无法解决,不得不用外国货。恰恰就是因为缺少金属材料的关系,使我国在木结构飞机的设计制造上闯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研发的层竹制造技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据统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0年间,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各种飞机品种在70~80种,生产总数600~700架,而大部分是组装或仿制的。尽管自己设计制造的虽然很少,但这些个人的或飞机工厂设计制造活动是极其可贵的,而且设计出来的有些飞机可与国外的同类飞机相媲美,甚至超过了国外飞机,显示了中国设计师的水平和天才。

由于环境恶劣,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民国时期的二三十年里,基本上处在试制或小批量生产阶段,并未建成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体系,基础极为薄弱,所造飞机整体质量也不够好。当时各项与航空相关配套的基础工业不是还未形成就是实在是过于薄弱,以致于影响到了航空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近代中国先有军阀割据,后有日本侵华,致使航空工业长期处在战乱中,始终未能得到稳定的生存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更显得事倍功半,进展缓慢。

与中国相比,日本发展航空工业比中国稍晚, 1916年才建立第一家航空工厂,但是,它在20年之内就建成强大的航空工业体系,用自制的飞机武装了日本空军。在日本侵略中国时,其空军对中国空军有压倒优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中日两国航空工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中国没有航空工业赖以发展的工业基础——没有精密机械工业,没有特种钢及铝的冶炼、加工工业,中国的飞机工厂必须进口航空工业的“上游”产品(金属材料,飞机零部件)才能维持生产。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受到日本封锁,生产就难以为继。而日本则相反,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中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对航空工业作统一规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亦能增强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性,提高航空工厂的生产效率。但是,当时的政府投资设厂分散,各厂没有分工协作,各自为政;各厂造飞机无科学的规划,或仿制美国,或仿制苏联、法国飞机,对自行设计的飞机,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各厂造的飞机五花八门,发动机制造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全国通用的标准件,这样,全国航空工业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航空工厂的功能也就大打折扣。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个社会落后。民国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教训,实在值得深刻总结!

在中国近代航空历史中,不乏即使是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杰出的中国航空先驱,他们用坚忍不拔的创新和艰苦卓绝的奉献,为中国航空事业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谢缵泰、余焜和潜心研究飞艇技术,设计和制造了早期的飞艇。1909年9月21日,冯如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只比莱特兄弟世界第一架动力飞机晚6年,让世界瞩目。在1910年7月美国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中国籍工程师谭根驾驶自己制造的水上飞机获得第一名。刘佐成、李宝焌是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的奠基人,在飞行原理研究、飞机制造方面颇有成就。还有在飞行技术和飞机设计制造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厉汝燕、潘世忠等……

回顾近代中国航空工业40年历史,令人感叹和唏嘘不已。20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航空历史上的一个黄金年代。当时的有志之士思想观念前卫,发展计划宏大,并且硕果已经初现,即使是在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仍使人振奋和自豪。然而由于旧中国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军阀混战,战事频发,社会动荡,饱受侵略,致使中国航空工厂颠沛流离,东藏西躲,不断建设不断被摧毁,失去了重要的发展历史时期,这真是让人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