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27054000000044

第44章 中国近代航空人物名录(3)

葛正权

葛正权(1896—1988),字秉衡,别号葛蠡,浙江省东阳县人。1929年赴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1933年学成回国,受聘为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1938 年投笔从戎,受聘任航委会第一气体制造所所长,为高空飞行人员制造氧气。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奉命派技术员接管了全国各地日军和美军留下的氧气厂,葛正权担任国民政府空军制氧总厂厂长。后来国防部增设第六厅,全称为国防科学研究发展厅,他担任该厅第一处(设计处)处长,主持国防科学研究设计工作。重庆政府国防部第六厅设计处处长。在设计处长任内,曾赴上海、青岛等地接管美军剩余军用物资。其间他深有远见地意识到雷达对我国国防的重要性,便受命1947年办起了雷达修理所,随后又办起雷达研究所,成为中国雷达事业的奠基人。1949年当南京政府溃败逃往台湾时,葛正权在战乱中把全部雷达设备完整地保留下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10 月,他将雷达移回南京,训练雷达技术人员180 人,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雷达部队。1950 年初,该部队奉命参与解放舟山群岛,途经上海时,雷达首次为保卫上海安全立下了功劳。1950 年5 月奉命抗美援朝,他又把雷达部队调往沈阳至鸭绿江沿铁路线布防,严守鸭绿江大桥。1950年他因病辞去雷达研究所所长职务,病愈后应聘为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兼数理教研室主任,直至1988年逝世。享年92岁。

郭汉庭

郭汉庭(1904—?),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原潮阳县)贵屿镇南阳乡山联村人。1919年赴泰国谋生。1926年回国,进入陈济棠在广州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学习,为该校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在广州空军当飞行员,后升任中队长,几年后又升任武汉空军大队长,联队司令长官。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汉庭率所部多次与日空军作战,屡立战功。

1938年4月29日,日本空军大队40多架战斗机和轻重轰炸机侵入武汉上空,郭汉庭亲率战斗机升空作战。在此战役中,我空军击落日机20 多架。5 月13日,日机又侵入武汉上空,郭汉庭又率部参与战斗,击落敌机10架。这就是抗日战争史上的“武汉空战大捷”。国民政府国防部授予在武汉空战中战功卓著的郭汉庭“宝鼎干城,云魔胜利”的匾额,郭汉庭的名字被广为传颂。

武汉战后,为配合中国远征军赴滇作战,郭汉庭调任昆明空军基地站站长,后被授予少将军衔,又晋升为济南空军司令长官,继续指挥空军对日作战。日本投降,郭汉庭是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国军方代表之一。1949 年初,任上海空军地勤长官。1949年夏,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胡锦雅

胡锦雅(1894—1975),号维骖,别字子嘉、秀峰,广东开平儒良乡边领村人,少年时随亲友赴美国。1916年8月入读美国燃动机器学校, 1919年8月考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板地飞行学校学习飞行, 1921年7月毕业。

自1921年从美国回来,胡锦雅就一直追随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积极参加了中国革命空军第一架国产军用飞机乐士文号的制造。东征北伐,在统一中国上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1931年胡锦雅担任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二大队少将司令。同年12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空军司令部特别党部监察委员,在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了《抗日通电》,提到“我空军第二大队全体武装同志莫不发指冲冠,愿为前驱,誓以铁血殉彼凶残……”,引起了国民对日军的愤慨以及引发了全民对抗日的激情。胡锦雅反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对内战,致使胡锦雅与******不太融洽。1932年空军改组,因政策上与******不同,故未能被其所用,于是胡锦雅退出,后创办西南航空公司,并亲自前往美国订购飞机,任西南航空公司筹备委员会机航组长,主理西南航空公司日常业务。中日战争时期,由于胡锦雅机航方面能力突出,******不得不重新聘请胡锦雅,胡锦雅以国为先,故接受******的邀请,担任成都空军第五飞机修理厂厂长,保证了抗战时期飞机的正常运行,为抗日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做了卓著贡献。后来内战爆发,胡锦雅极力反对内战,便重新投入并致力于西南航空公司建设。

胡锦雅在广东航校当教官时,亲自调教了不少空军将领,其中包括其胞弟胡佐龙。胡佐龙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击落了6 架敌机,战功显赫。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锦雅弃戎从商,于1950年自广州前往香港定居,于1975年在香港病逝。享年81岁。

胡锦雅以其专长而航空报国,历经东征讨逆、北伐作战、创办民航、抗日战争,屡立战功,事迹卓著。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空军的先驱之一,民航先驱、抗日英雄,胡锦雅是当之无愧的。

黄秉衡

黄秉衡(1900—1989),名钧,字秉衡,浙江余姚人。1920年赴美国航空学校学习航空技术。1922年回国任孙中山侍从,不久即受命组建航空学校。1924 年任广东航空学校教官及飞机队队长、校长,并一度代理航空局局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处长。1929 年秋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队队长。同年9 月20日任军政部航空署副署长。1931年7月6日升任航空署署长。1932年4月13日任军事委员会空军事务处处长。1933年4月29日被聘为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同年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1934年任航委会总务处处长。1935年9月7日叙任空军上校。1936年5月1日任国民政府航委会委员兼教育处处长。1937年5月任航委会常务委员兼第三厅厅长。1938年3月兼任航委会总务厅厅长,同年充任航委会重庆办事处主任及重庆空军司令。1939年奉调兰州,担任空军第一军区司令。1940年5月25日晋升空军少将。1941年1月19日出任空军第三路司令,同年12月奉调驻美国大使馆空军武官。1945年1月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1948年5月任总统府参军处空军中将参军。1949年初去美国。1989 年1 月,病逝于洛杉矶。享年89岁。

黄玉珊

黄玉珊(1917—1987),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航空教育家和结构分析专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旋即进入该校机械特别研究班(实为我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 1937年毕业后去英国深造,专攻飞机结构力学。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航空硕士学位,当年9月转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以力学为主科,航空为副科, 194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

黄玉珊于1940年回国,在母校中央大学航空系任教授。后历任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黄玉珊多年从事航空教育和科研工作,早期从事飞机结构和薄壁板壳的研究,后又致力于疲劳与断裂的工程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飞机结构力学》《断裂与疲劳》等。他本人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黄玉珊是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航空学报》《力学学报》和《固体力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1987年6月9日,黄玉珊病逝于陕西省西安市。享年70岁。

黄志千

黄志千(1914—1965),江苏省淮阴县人。1934年7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 1937年毕业后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参加抗日救国,在航空机械学校受训。

1938年4月结业后,他辗转于云南垒允、昆明,缅甸八莫,四川新津等飞机制造厂,负责并参加了****Ⅲ、伊 -15、伊 -16 等飞机的修理及机场的服务工作。1944年10月,他赴美国康维尔飞机制造公司任雇员,参加了B-24轰炸机的设计、制造和240型“空中行宫”双发运输机的应力分析工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黄志千进入密歇根大学航空研究院攻读力学。1946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制造公司签订了合作设计喷气式战斗机的协议,黄志千等一行遂转赴英国参加设计工作。

1949年6月归国,在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参与航空工业建厂计划的草拟工作,并负责修建福建省建瓯机场。1951 年7 月调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科代理科长,负责抗美援朝作战飞机米格-9和米格-15的修理工作。

1954年9月,黄志千担任航空工业局第一技术科设计组组长。1956 年初,他参加了我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同年8月,我国在沈阳组建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室,黄志千被任命为该室的副主任设计师,与其他设计师成功地设计了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随后,他又参与组织领导了初教6型初级教练机和强5型强击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1961年8 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黄志千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参与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创建工作。沈阳飞机设计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高亚声速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型飞机的设计,他负责审查主要结构图样和气动、强度分析报告,经静、动力试验和试飞验证。之后黄志千又领导了米格-21型飞机的仿制及预研工作。1964年7月,他与徐舜寿一起作了“62式”(米格-21型)飞机设计工作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计划”的技术报告。

1965年5月20日,黄志千赴西欧考察,途经开罗上空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被中央军委追认为烈士。享年51岁。

姜长英

姜长英(1904—2006),上海川沙县(今浦东)人。中国著名航空史学家。192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同年赴美留学。1929年,在美国底特律大学获航空工程学士学位。1929年底回国。1930年任东北航空司令部飞机修理厂技师。1933年转任南京政府航空署署员及笕桥航校学科教官。1936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在新建的航空工程专业执教。1942年,任新四军江淮大学教授。1945 年再次执教上海交通大学,出任航空工程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历任华东航院、西安航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早期从事航空工程教育的教育家, 60年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

他是中国第一个航空学术团体——中国航空工程学会1934年创建时50名成员之一,是中国最早有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航空史和近代航空史的少数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开始了中国航空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数十年乐此不疲,所积史料之多,内容之丰富,为全国之最,计3000余册。70年代末,已全部捐献给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专辟航空史料陈列室一间。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航空史》《中国近代航空史》《中国古代航空史话》,并发表有关中国航空史的著名论文多篇。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地位赢得国内外航空史学界的公认。80年代初,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委,参与了全书框架和航空史部分条目的审定。1983年创办《航空史研究》期刊,并担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史研究室主任。他是在中国航空院校首先开中国航空史课程的教授,为中国航空院校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航空史做出重大贡献。1989年,他倡议成立中国航空史研究会,为该会的创始人,先后被选为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并先后任《航空史研究》期刊主编和编辑顾问。1992年,被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年102岁。

蒋逵

蒋逵(1893—1984),又名正鸿,字云逵,四川巴县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第2期毕业。1920年春赴英国留学, 1921年4月由英国赴美国学习, 1922年夏回国,任北洋政府航空教练所教育长, 1927年1 月任北伐军东路军总部少将参事,4 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少将参事兼北伐军航空司令部参谋长, 1928年7月赴法国、德国考察, 1929年3月回国后任国民政府航空署飞行教导队队长,并兼任中央军校航空班飞行教官, 1931 年3 月任四川航空司令部副司令,同年秋兼任四川航空学校教育长, 1932年初兼任长江舰舰长, 11月改兼巴渝舰舰长, 1933年5月任四川航空司令, 1935年3月辞职,任重庆大学航空机械学教授, 1937年9月任重庆防空司令部参谋长,不久改任副司令兼参谋长, 1939年5月兼任防空处处长,9月辞职经商。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国航空协会重庆分会主任, 1949年12月在重庆迎接解放。1984年1月24日在天津病逝。享年91岁。

金雯

金雯(1908—1942),字叔章,浙江永嘉郭溪(今属瓯海区)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后调入中央航空学校学习飞行,为航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飞行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