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27055300000041

第41章 教育源于生活(2)

丰子恺的儿子丰陈宝,小时候很守规矩,但特别害怕见生人。因此,在客人面前,常常显得不大懂礼貌。丰子恺觉得,小陈宝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他平时很少接触生人,缺乏见识和这方面的锻炼。于是,他就利用一些外出的机会,带着小陈宝出去见世面。一次,丰子恺到上海为开明书店做一些编辑工作,把小陈宝也带去了。那时,小陈宝十三四岁,已经能帮着抄抄写写,剪剪贴贴。带上他,一方面是为了有机会让陈宝打下手;另一方面,也考虑给他一个接触生人的机会。有一次,来了一位陈宝不认识的客人。客人跟父亲说完话,要告辞的时候,看到了小陈宝,转过身来就与小陈宝热情地打招呼。小陈宝一下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竟没有任何反应,傻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送走了客人,父亲责备陈宝说:“刚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问好,你也要向人家问好;人家跟你说再见,你也要说再见,以后要记住。”

在父亲的正确教导下,丰子恺的孩子个个都是懂规矩,讲礼貌,长大后成为有出息的人。

教子感悟:

孟子曰:“尊敬之心,礼也。”“仪”,则指形式、规范。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我国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礼义廉耻”,“崇礼”就放在第一位,其后才是行义、廉洁、知耻。“礼”,维系着社会秩序,协调着人际关系,“差不多成了中国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尤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礼被奉为社会人生的评判标准和指导原则”。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篇》)人们就在礼中生活,在礼中充实,也在礼中完善。

西方人也十分重礼,“一向把礼仪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入门课,其理想中的楷模便是绅士”。他们是把礼仪修养作为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础来看待的,认为“在我们这个互相交往的社会里,许多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需要有统一的礼仪规则,并用它们作为一门工具,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心日子,以自我为中心,对长辈不够尊重,对别人缺乏爱心,不能和小朋友和谐相处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习丰子恺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5.实践教育法──李苦教子故事

李苦禅(1898—1983),名英,字苦禅。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60余载,其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其国画如著名的《松鹰图》、《育鸡图》、《水边即景》等,笔法大气,气势磅礴,形神兼备,是国画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1937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还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20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的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跋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1980年,李苦禅父子赴香港举办“李苦禅、李燕父子书画展”。在宴会上,盛情的主人问李苦禅:“您老喜欢用点什么?”他笑着说:“我是──有腿的不吃板凳,有翅的不吃飞机。”“客气啦!请点菜嘛!”主人把菜谱递给他。“我会点什么?我是挤混合面儿、杂和面儿(日军侵占北京时的一种劣等粮)过来的,会点什么!”

对李燕用的速写工具,李苦禅要求越简便越好。李燕理解父亲的用心,用铁窗纱钉在木框上,边上系一个塑料小墨盒(筒形),再钉上一叠毛边线,随画随翻。父亲看了后感到很满意,说:“又轻便,又实用,而且便宜。”李苦禅对工作、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但对艺术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李苦禅要求儿子“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自成风格。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道士看见一个瞎眼老头从南边走来,路中间有块大石头挡着。一个道士说:“老头,从左边绕过来!”另一个道士则说:“老头,从右边绕过来!”你猜,老头怎么着?他一下子从石头上蹦过来了。说完故事,李苦禅说:“作画就要这样,‘画思当如天岸马,画家常似人中龙’。画画不可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窠臼。”

教子感悟:

每个孩子的成长,刚开始总会笼罩在父母的影子下。但是孩子需要走出父母的影子,当孩子真正长大了,总有一天会穿过父母影子的荫蔽,让风雨无遮无拦地拍打在孩子的身上。

李苦禅的这种教子方法是高明的。踩着父辈的足迹前进,虽说便捷、安全,但却是一种不成大器的方法,只有让晚辈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有所成就。

因此我们也应该让孩子走出父母的影子,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自己的风格。

6.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斯特娜夫人教育理论

斯特娜,美国人,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她阅读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深受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斯特娜夫人也像威特的父亲教育威特那样教育她自己的女儿维尼夫雷特。以大自然为主题,可以向孩子讲述的有趣故事是无穷无尽的。

斯特娜夫人尽可能带着女儿到郊外去,利用实物向她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且看看她在书中的记载:

我们经常到郊外去,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剖析,砸碎一块岩石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维尼夫雷特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各种东西,同时,还写出了有关各种事物的极其有趣的散文。维尼夫雷特非常喜欢植物,采集的标本堆积如山。她还运用世界语,搜集世界各地的植物标本。还有压花册,这也是通过懂世界语的小朋友采集的生长在各地伟大人物和诗人墓地上的花以及古代战场上的花,经过压制而成的。其中最珍贵的是《奥雕邦花册》。众所周知,奥雕邦先生从事研究的地区是肯塔基州汉德森的附近树林。这个压花册就是维尼夫雷特亲自采集制成的,她在这个树林中获得了有关大自然的各种知识。

开始时她非常害怕青虫,自从告诉她青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后,就不害怕了。我还向她讲述蚂蚁和蜜蜂的生活规律,她对它们的集体生活很感兴趣。她还研究黄蜂和雄蜂的生活,写出了许多散文。

维尼夫雷特现在正在研究甲虫,据她说甲虫有15万多种。而且她自己也要发现新的种类。她博览过有关甲虫的许多书。冬天在野外看不到甲虫时,就到卡内基研究所看着标本进行研究。

卡内基研究所的博物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便利。我带着维尼夫雷特每周去几次。我们在那里可以研究各处的动植物,并且在那里可以见到所有的人种的风俗、服装及用具,也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的名画、雕刻和速写。

许多母亲都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发愁。斯特娜夫人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由于孩子不知精力往何处用而造成的,这是一种精力的浪费。因此,她建议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无暇干坏事了,而且接触大自然能使孩子的心地高尚。自古以来和大自然感情融洽的人都是心地善良宽厚的人。

同时,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使他们的身体健壮,而且精神也会旺盛起来。城市的孩子因远离大自然,很少呼吸新鲜空气,因而心情不佳或性格乖张。为此,斯特娜夫人在当时就建议,应当从改造不良少年的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把城市的孩子经常带到郊外去接触大自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不良少年的产生。这个建议对于当今大都市孩子的教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伯班克博士曾主张在小学里开辟庭园,分派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在这里栽培花草。斯特娜夫人认为,让孩子搞园艺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她让女儿从小就开始搞园艺,栽培花草和马铃薯等。孩子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感到非常高兴和有趣。

每年夏天她还带女儿到山中过几天野营生活,让她在那里研究自然。并且经常带她到原野去,在草丛中观察野花和小虫。草丛中有歌德所说的《草中小世界》,即各种小虫组成的世界。

小维尼还非常幸运地在森林附近住了几年。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每逢晴天,斯特娜夫人就带女儿和女佣人到树林中去玩,在这里教给她各种树木和小鸟的名称。并带去照相机,拍摄好看的景色和花草。照片洗好后,再上颜色,孩子对此感到其乐无穷。

在树林中,妈妈还教给她诗人们歌颂自然的诗。在晴朗的天气中,呼吸着新鲜空气,立足于肃静的大地朗诵古人的诗,是非常愉快的事情。维尼夫雷特还在树林里绘画,以树木和鸟类为体裁写出各种散文。

维尼夫雷特还养过小鸟。她有两个金丝雀,一个叫菊花,一个叫尼尼达。菊花是许多日本少女喜欢的美名,尼尼达是西班牙语,是婴儿的意思。小维尼教给金丝雀各种玩意儿,它们能随着小提琴歌唱,又能站在手掌上跳舞。维尼夫雷特弹钢琴,小鸟就站在她的肩上,叫它们闭上眼睛,就闭上双眼,读书时叫它们翻开下一页,它们就用小嘴翻到下一页。

此外,她还饲养着小狗和小猫。饲养这些动物时,为了调食、喂水,孩子得高度注意,以培养她专注的精神,它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慈爱之心。有人认为饲养动物是危险的,因为动物是传染病的媒介,而斯特娜夫人则认为,只要让孩子注意,是没有什么危险的。

由于饲养了金丝雀和狗,维尼对其他的鸟兽也产生了兴趣。她经常去动物园,研究各种鸟兽的生活状况。结果她首先写出了《我在动物园里的朋友》这本书,后来又写出了《和我在动物园里的朋友聊天》一书。

为了使女儿对鱼类感兴趣,妈妈还在她的房间里养有金鱼和鲫鱼。美国国内的大水族馆,差不多她都去看过。对于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

为使她对天文学有兴趣,斯特娜夫人让她看神话书。同时带她去过许多天文台,并用望远镜观看天体。为此,她同许多天文学者交上了朋友。马温特·罗天文台的拉肯博士说,由于和维尼夫雷特交谈受到了鼓励,才写出了《在头脑混乱之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