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本法律出现一些概念的内涵及法律的实施时间。
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
——在新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座谈会的发言
(2005年9月)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足1.5亩[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同时,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终端资源支出占GDP的13%,比美国高出1倍;万元GDP资源消耗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我国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但创造的GDP不到世界总量的4%。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经济发展。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显现。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党中央、全国人大、******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央政治局就能源资源问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胡****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面临三大矛盾:一是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矛盾。从总量看,我国是水资源大国,2003年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7460.2亿米3,居世界第6位。从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贫水国,2003年人均占有量为2185米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居第121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48米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近4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40%,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0.45,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0.7~0.8。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益,世界平均水平为37美元,英国是93美元,日本是55美元,法国是51美元,我国只有2美元左右。二是水污染与水的供需矛盾。我国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安全,直接威胁着工农业生产。全国主要水系中,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经大力治理略有减轻,但污染仍然很严重,松花江、珠江污染加重,珠江三角洲等相对丰富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因水质降低而导致的淡水资源供给不足。地下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25%的地下水质遭到污染,地下水源地不合格率35%,全国平原区54%的地下水质不符合生活用水标准。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贫乏的程度,在资源性缺水的同时,伴随着水质性缺水,双重缺水特征凸现。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不相协调的矛盾。一些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水资源条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和高耗水农业,使得水资源与人口、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资源浪费和管理粗放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更是未来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我国的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很不相称,犹如雪上加霜。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思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一个关键,推进三个转变,构筑五大体系。
(一)一个中心
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这个中心。
(二)一个关键
抓住建设形成“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经济调节、法律保障、科技支撑”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三)三个转变
(1)转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转变水资源利用思路。坚持开发保护并举、水量与水质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与开发和水资源的防治,实施水资源的综合治理。(3)转变水资源管理方式。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向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管理方式转变,特别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四)构筑五大体系
1.充分发挥规划和政策的导向作用,构筑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水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公共性资源。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对于水资源战略安全和有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做好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发挥规划在节水中的龙头作用。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科学构筑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为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将农业、工业的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真正做到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用水资源规划来统筹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规划的刚性作用,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
(2)制定节水型产业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产业政策手段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鼓励发展低耗水、污染少的高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污染少的第三产业。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结构。
(3)加快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加强对城市与乡村、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进程,加快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筑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和以水权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市场体系
政府靠行政措施的单一手段推动节水,经济手段运用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的动力问题,难以形成用户自主节水的机制,节水工作也就难以落到实处。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关键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水资源的商品属性的特征,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改革方向,使水价能够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应成本。逐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合理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2)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节水型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作用,又要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开放式节水,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各行各业、集体和个人,在规划的指导下兴办节水事业。
3.加强法制建设,构筑规范节约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涉及全社会用水者责任与义务、任务艰巨而复杂的制度革命,是一项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系统工程。节水既要靠政府推动,也要靠市场引导,更要靠法律的强制、引导和规范作用。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制建设,是不可能把节水工作推向深入的,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节水法》。对节水有关工作予以规范,其调整范围为高效利用水资源等有关活动。依靠法律的稳定性和约束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培育新的用水观、提高人们节水的自觉性,把节水作为全社会公民和法人的责任和义务,使我国节水管理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法律支撑。
(2)完善技术法规标准。抓紧研究制定与节水有关的配套技术法规,制定高污染、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扩大节水产品认证范围,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选购节水型产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离不开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把节水新技术开发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内容之一。
(1)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开发和推广节水和节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力度,用高新节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
(2)研究开发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
(3)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发和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和节水技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
5.引导公众参与,构筑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
节水所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既是制度革命,也是观念革命。建设节水型社会,既要从体制、管理加以变革,又要从文化方面对公众加以引导,提高全民族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培育人人节约水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水资源的良好环境,使节约水资源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将节约用水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使全体公民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自觉节约用水、爱护水和保护水,形成人人节约用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好全国人大工作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全国人大工作遇到不少新的、紧迫的课题,各方面的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做好全国人大工作,必须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国人大工作的全局,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作为全国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要寻找全国人大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把促进科学发展贯穿于全国人大工作的始终,制定法律,执法检查,出台决定、决议,都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