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27081900000327

第327章 助燕复仇,苏秦入齐设下连环计(6)

在这次访问中,魏昭王先是送了两座城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将河阳、姑密(均在今河南省孟县)两城献给李兑,作为他儿子的封邑。

河阳是黄河中段的主要渡口,曾经一度被秦国攻占,后因不便坚守而归还魏国。魏国将河阳献给李兑,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造成秦国对赵国的更大不满,从而将赵国彻底推向秦国的反面。

种种信息反馈到临淄,当齐闵王再来咨询苏秦的时候,苏秦便给了三点意见。

第一,果断放弃帝号,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占领道德制高点;

第二,解除齐、秦联盟,迅速向赵国靠拢,并发动诸侯讨伐秦国;

第三,从过去的经验看,齐国讨伐秦国,山长水远,每次都是一无所获。所以,讨伐秦国仅仅是个借口,目的是趁机出兵进攻宋国,一举将宋国吞并。

“如若吞并了宋国,大王的霸业就建立起来了,即便没有东帝的名号,实际上也就是东帝了。”苏秦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宋国这个话题上。

只要齐闵王敢咬钩,即便他是条一千八百斤重的大海鱼,苏秦也能把他钓上来。

齐闵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苏秦的建议。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计划。从一开始,齐国就欺骗了秦国,诱使秦王称帝,使之成为全民公敌;接着齐王放弃帝号,取悦天下诸侯,并发动诸侯伐秦;最后,齐国的目标并不是秦国,而是宋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深得《孙子兵法》中“以迂为直”的精髓。但是,如果齐闵王足够睿智的话,他应该不难发现这个计划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如果实施,齐国将失信于天下。

同年十一月,齐闵王邀请赵惠文王到东阿会面,双方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担任联络员。

秦昭王在宜阳称帝,矛头直指赵国,赵国一度十分紧张。齐闵王这一表态,让赵惠文王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庆幸之余,不由得对苏秦极为感激,便也给了苏秦一个武安君的封号。

同年十二月,齐闵王宣布废除帝号,号召天下诸侯“共诛暴秦”。

第二年(公元前287年)夏天,齐、赵、韩、魏、燕五国军队开始会合,准备讨伐秦国。苏秦作为联军的总调度,来往于燕、魏、赵、韩各国宫廷,督促各国快速进军。

奇怪的是,苏秦越是督促,各国的行动越慢。

韩、魏二军动作最快,但是由于大雨连绵,未能如期抵达指定位置。赵国答应征发全国壮丁,但是奉阳君李兑公开怀疑齐国和楚国暗中勾结,想要和秦国讲和,因而需要齐国拿出进一步的诚意(说白了,就是想要齐国承诺将陶地划给他当封邑)。燕国又派出两万军队,自备干粮到齐国,但是因为上次张库这件事,齐、燕双方心里都有点疙瘩,指挥起来不怎么灵光。

作为联军统帅的齐闵王,对这一切并不在意,反倒是下了一道命令给魏国,要魏国关闭魏、宋边境,断绝两国之间的交通。

魏国接到这道命令,立马猜出了齐国的用意——有孟尝君在,这点雕虫小技岂能逃过他的法眼?魏昭王明确拒绝了齐闵王,而且将消息及时反馈到邯郸。

赵国迅速做出反应,向齐国发出战争威胁。魏国也陈兵魏、宋边境,随时准备争夺宋国。孟尝君抓住这个机会前往赵国活动,游说赵国与魏国、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一时之间,联盟内部形势汹汹,所有的矛头都直指齐闵王。

齐闵王无奈,只能求助于五国合纵伐秦的总设计师苏秦。

苏秦开出药方:“欲得宋国,必先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不如做一笔交易,私下里将宋国的陶地许给奉阳君作封邑,将平陵许给孟尝君作封邑。”

这个药方本身显然是没问题的,但是实际效果大有问题。

奉阳君李兑收到齐闵王的承诺,喜上眉梢,很快答应了齐国的要求,甚至表示愿意和齐国联合共同攻宋。孟尝君田文则对此不屑一顾,三言两语将齐国的使者打发走了。

孟尝君还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李兑与齐国勾结的情报,于是亲自跑到赵国,与历来主张联秦抗齐的将军韩徐接上头,提醒韩徐要注意李兑的动向。

这样一来,赵国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韩徐主张赵国与魏国联合,拉拢燕国共同攻齐;李兑主张赵国与齐国联合,共同瓜分宋国。奇怪的是,李兑也得到了孟尝君与韩徐密谋的情报,并且在朝堂上公开揭露出来,认为韩徐这是吃里扒外,没有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都说对方是“赵奸”,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者,而且不约而同地在宋国问题上主张采用强硬立场,好撇清自己与“境外势力”的关系。

最后的结果完全出乎齐闵王的意料——赵国决定与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韩国历来与魏国同呼吸共命运,也将矛头调转来对准齐国,由此出现了“天下之兵皆去秦而与齐争宋地”的局面。齐闵王见势不妙,于当年八月宣布解散五国联军,将齐军撤回国内。

闹闹腾腾的五国伐秦,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无功而返了。但也不能说完全是无功而返,至少秦国被吓了一跳。秦昭王赶紧取消了帝号,把以前掠夺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轵、高平(均在今河南省济源)等地归还给魏国,又向赵国归还了坙(jīng)分、先俞两城。

只有齐国还是像以往一样,不但一无所获,还惹上了一身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