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前后, 黎明公司处在非常困难的时候, 正是由于有了弯角叶片成果, 不仅解决了由涡喷7甲 (05) 变成涡喷7甲 (05C) 从而解决了某型飞机因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小引起的空中停车问题, 而且为公司增加了一个型号: 涡喷7 乙C。涡喷7 乙C (外贸机) 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涡喷7甲 ( 05 C ) , 每年平均有100台左右的生产任务。这对于困境中的黎明公司来说是极大的希望! 2011年1月24日, 刘继承同志对我说:“弯角叶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有100台左右生产任务, 不仅是公司的经济支柱, 更是保住了军品生产线, 保住了军品生产队伍, 这一点同样重要!”
感激
1982年10月上旬, 我向德高望重的程华明和徐秉铨汇报: 不采用P13Ф-300高压压气机3级改成5级的办法, 而是仍保持3级, 用改进设计4级、5级静子弯角叶片等办法来增加喘振裕度, 以降低或排除涡喷7甲空中停车故障, 提出把此作为自选课题加以研究。如果他们当时提问: 国外为什么没有这么改, 你觉得你的方案能行吗 (这么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这样的试验要花费相当大的物力、人力)? 很可能这个方案就会胎死腹中, 因为我当时不可能有肯定的回答, 毕竟此前只做过一些分析研究, 在当时国内外还没有见到、听到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或信息, 一切都要等到试验之后。程、徐二位没有这样问而是支持我们作试验研究。在我找他们之前我想过他们不会这样问, 而是会支持我去试验, 因为我在20多年工作中, 解决过不少由于原设计缺陷造成的问题。例如: 1969年7月15日, 曾在朝鲜战场立过5次战功, 时任十一航校副参谋长的邸宝善同志因驾驶的飞机压气机1级工作叶片折断打出着火造成一等事故而牺牲。对此, 我们经过大量试验研究找出了叶片失速颤振故障原因, 彻底排除了故障。另外, 还解决了歼8飞机进气道与低压压气机流场匹配不好引起的压气机喘振停车问题。这些都是程总亲自过问的。再者, 我当时在黎明公司和航空工业部都小有名气, 而且是沈阳市劳动模范, 他们相信我不会随随便便提出研究课题。程、徐二位有类似林左鸣总经理在黎明公司期间提倡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工作方法, 他们相信我会搞出一定的成果。在加工弯角叶片试验件进度落在其他加工件后面时, 我实在没有办法, 只好去找程总, 程总领我到了一楼生产处, 对杨金玉处长说:“批生产月月有天天有, 你马上通知39车间, 批生产要给弯角叶片试验件让路。”此后弯角叶片加工终于赶上了进度。我非常感动, 能在这样的领导下面工作实在是幸运!
我非常感激并怀念德高望重的程华明和徐秉铨, 如果当时没有他们的支持就不会有弯角叶片技术成果, 就不会有今天的涡喷7甲 (05C) , 特别是涡喷7乙C。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程华明、徐秉铨对黎明公司及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贡献。
感谢黎明公司各级领导的关怀与大力支持, 感谢驻厂军代表的关怀与大力支持, 感谢广大工艺人员和工人师傅的支持与辛勤劳动!
感谢沈阳发动机所领导支持, 感谢三室领导和试验科技人员及工人师傅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
感谢设计处领导和兄弟科室大力支持与协作, 特别感谢总体科室在整机匹配试车试验、喷水逼喘试验以及外场跟飞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付出的辛勤劳动!
回眸西航 展望未来
应家骊
国庆60周年, 一群群铁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飞驰而过, 令万千群众振奋、激动。那一架架飞机正是中航工业的职工们亲手制造出来的。如今航空工业也迎来60周年华诞, 我作为中航工业统领下庞大舰队里的一名普通士兵———西航公司的退休职工, 感到非常高兴。西航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航工业领导的支持, 而中航工业正是由像西航一样的百余个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组成的。
我有幸在中航工业工作过许多年, 先是在成立不久的中航技工作, 后又在林宗棠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中国和美国能源部的对撞机合作项目, 当了两年林部长的技术英语翻译和助手。那时中央成立了******超导超级对撞机 ( SSC) 国际合作领导小组, 组长是******, 林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 中航技派遣我去美国纽约中国贸易中心 ( CUTC)航技部开展外贸业务, 在那里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后来负责西航公司外贸处的业务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国外期间我与美国及加拿大的一些航空企业有过不少交往和联系, 主要是发动机、附件公司, 如美国通用公司、普·惠美国公司、美国莱康明公司、美国艾利逊公司、美国联信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普·惠加拿大公司, 也到过飞机厂, 如美国波音公司、美国麦道公司、美国格鲁门公司、美国费尔柴尔德公司、美国德·哈维兰公司、加空公司等, 有机会参观他们的工厂设施, 并和他们的工作人员交往, 从事联络、销售、采购、协调等业务, 几乎个把月就会开车一个多小时去一次普·惠发动机公司, 后来又有机会访问英国罗·罗公司总部和几处分厂, 对当时国外航空业的情况有一些初步了解。近年,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航空技术的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 歼10 飞机、ARJ21支线飞机、新型直升机项目的成功及大型客机C919客机的研制就标志我国航空工业的新进展。据报道, 150座级的C919客机在2010年珠海航展期间得到了上百架启动订单, 有望在2014年首飞, 2016年取证并投放市场, 这将对波音和空客公司在大飞机领域长期的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这一切是令全体航空人自豪的大事。另一方面, 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晚, 和国外的最高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空间, 特别是美、英、法、俄的先进技术和能力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西安图书馆曾经邀请我在他们组织的讲坛上做过一次报告, 题目是:“航空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向与会的同志们介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并介绍多年来向空军提供的可靠技术装备和武器在国防建设和保卫祖国领空安全中起的重要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飞机/发动机制造业集中了当代的最高技术, 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技术、制造和管理水平, 航空工业被列为知识经济产业的首位, 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 在经济领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通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 我国必将在航空领域赶上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并为国家的安全和和平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说来很巧, 我的工作年龄和西航正好同岁。那是1958年的夏秋之交, 红旗厂 (西航前身) 老厂长肖云的秘书崔步云同志派出的一辆大轿车, 把我们这20多个刚跨出学校大门的热血青年拉到了正在筹建的工厂, 这样, 我们这批西北工业大学的首届毕业学生便成了工厂的正式职工, 开始了和西航一起成长的历程。
当时, 红旗厂刚刚组建, 一进厂大门只能见到不远处两边原厂留下的47、48车间的老厂房, 空旷的厂区里还是一大片原野, 而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早已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实验室和办公楼。
对于新厂, 人才是当务之急, 于是, 我们很快被派去到沈阳黎明机械厂学习和接受培训, 大家期盼有朝一日我们也会有井然有序的厂区、设备齐全的车间、力量雄厚的生产和技术队伍, 以及环境优美的厂区和生活区……那样我们就有了用武无之地, 能在较好的环境下搞好生产和科研, 愉快地学习和工作, 能为航空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沈阳回来后, 我们分别进入了设计或工艺部门、工具或生产车间。那时工厂规模小,没有设计所、工艺处、冶金处等部门, 技术工作全在技术科, 我最先是夹具设计员, 后来才到车间当工艺员。初到工厂, 一切都新鲜, 但也很幼稚, 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 有时就会有差错。记得组里一个新设计员接到模具车间的电话, 说图样上有问题, 可把她吓哭了。后来, 我们从老同志和师傅那里得到帮助和指导, 从沈阳来的夏恩溥、老林和危强等是我们的老师, 他们耐心细致, 手把手地指点我们工作, 在实践中摸索、锻炼和提高。如今我们已是头发斑白, 步入古稀, 但依然要向引导我们步入学习、研究生产技术和知识大门的领导、老同志和师傅们表达最最诚挚的感激之情。
我在学校时学的专业是航空发动机工艺, 到厂后先后在技术科、涡轮盘车间和冲压车间当技术员, 再后来进了公司的商务部及外贸处。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 经历和参与了西航公司主要航空产品的研制和定型过程。在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时, 参加了一项项的技术攻关, 在工作中一直受到党组织、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和帮助。蒋祖同、马世英和粟祜等公司领导十分关心车间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 并注重对他们的培养, 鼓励大家在配合完成好生产任务的同时要做好技术总结, 这样我先后写出了《钛合金冲压件成形工艺》、《钛铜合金热成形》、《软阳模成形技术》、《铝和低温合金对钛合金和高温合金的污染》、《柔性制造系统》等文章和译文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在《航空工艺》、《国际航空》杂志上发表, 后来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汉英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词典》的编校。我由工装设计员、技术员、工艺员、工艺室主任成为商务部副部长、商务处处长、外贸处处长, 并在1983年、1989年先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93年******给予政府特殊津贴, 这一切是西航发展过程中领导、同志们关心、爱护和支持的结果, 也得益于西航所给予的工作和实践的良好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主管公司外贸处的工作, 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指示, 和同志们一起努力, 与有关管理、生产单位密切配合、协同, 使西航公司的外贸业务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逐渐发展成为航空系统同行中的佼佼者和出口大户, 为公司赢得了声誉。
公司对我的培养和提高十分关心, 处处给予支持和帮助, 为我去美国工作及参与******超级对撞机国际合作项目提供方便, 使我能有机会多次参加公司、省和部的团组去国外(美、加、英、德、瑞、日、俄、韩等) 考察、学习和培训, 增长了见识, 学习到了国外的一些经验, 得以用于业务工作。
在几十年时间中, 西航公司有了飞速的发展, 从进厂时的几百人、几个车间, 发展到如今十多个分厂, 几十个车间, 几十个处, 装备有数千台/套设备, 包括大量现代化的数控机床。不仅仅是硬件的改进, 还有技术、软件的提高, 我们学习和遵照国际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来武装自己, 通过了六西格玛、ISO及其他重要的质量考核认证, 以每年出口超亿美元的航空产品赢得国际声誉。在管理上也上了新台阶, 制订了西航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等,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如今, 一进厂房车间就可以看到清洁光亮的环氧树脂漆地面, 办公室里隔开的一个个工作间里人们在计算机前埋头辛勤劳作, 我们终于拥有了完善的设施及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 成为有10000多名职工的真正的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 职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党委组织部曾安排公司侨联的一些老职工参观工厂, 亲身经历了公司成长过程的老同志们看到西航近年的巨大发展无不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是西航最早的职工之一, 自然特别激动。不仅是因为它的发展壮大, 还因为浓浓的西航情结, 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孔子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讲的是流水, 但时间何尝不是如此, 弹指一挥间, 数十载光阴飞驰而去。当回顾这一段不平凡历史的时候, 我们可以说西航是在大踏步前进, 它的过去和现在是无数西航职工的心血汗水和艰辛劳动凝成的。西航公司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年轻到成熟和完美的历程。“追忆似水年华, 共叙如歌岁月”, 我们坚信, 西航公司一定会在未来的岁月中以更大的步伐奋勇向前, 再向前!
余热
崔士海
平静、休闲了几年的退休生活被一个电话改变了。电话是冲焊厂打来的, 准备返聘我回车间担任技术顾问, 协助解决钣焊生产的技术难题。虽然自己已经脱离了工厂熟悉的环境,过上了安静、悠闲的日子, 而这个电话也没有强迫我接受, 但是当我听完电话后, 只用了短暂的犹豫和考虑就接受了返聘, 果断的决定出乎老伴的意外, 已经65岁的老人了还要去正常上下班, 身体当然是最令人担心的。但是作为曾经去国外实习和参与并完成斯贝发动机试制的一名技术人员, 在工厂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投身到生产前线是理所应当的, 要把自己的经验、心得和技术贡献给现在的“秦岭”发动机生产, 为工厂和国家做出贡献。
穿上工厂发的工作服, 走在车间现场时自己好像年轻了10岁, 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当年试制斯贝发动机的现场, 真是思绪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