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7085300000066

第66章 三等奖(16)

住地是一座破庙, 办公、食堂、住宿都是在庙里。这里有过悲壮的历史,“梨园”就是当年红四方面军西征最后剩下600多人被打散的地方, 被打散的一部分战士去了新疆, 徐向前等同志东归去了延安。真是历史的巧合, 半年后, 我们这批西进开发的队伍也不得不从这里分散撤退, 只不过这次不是被马步芳匪帮追杀, 而是因天灾人祸而撤兵。

工地正在“三通一平”工程, 每天和泥打砖坯, 安装施工用的水电, 为施工大部队进场作准备。我们的劳动主要是和泥打砖坯, 光脚踩泥, 雪水刺骨。有时也干点技术活, 与安装队一起安装水泵。最难受的是饿肚子, 当时甘肃省的浮夸风是有名的, 地方粮食被调走,我们的定量从北京的32斤一下降到20斤, 又缺油少菜。打砖坯是重体力劳动, 只好到农民家里买榆树面饼子和大枣充饥, 当时一角钱一个枣, 对我们30多元的工资来讲可是奢侈品。“梨园”名副其实产梨, 从农民家里买来梨就连皮大嚼, 结果都拉肚子, 才知道“梨皮”吃多了。牛广生同志当时是梨园工地代表 (工地负责人), 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督食堂馒头的大小, 我们背后称他是“馒头代表”。

工地的生活有苦也有乐。远处雪山辉映, 收工后, 有勇敢的同志在融雪的小河中洗澡,有的在河边的沙枣林中品尝沙枣, 这些是城里人难得的享受。在雪山下建厂让我们充满豪情!

在戈壁滩中垦荒

为了度过粮荒, 建厂处决定在戈壁荒漠中开荒自救。我们在“梨园”工地劳动一个多月, 又转移到距县城不远的“沙井子”火车站附近。建厂处已招收了100多名民工 (当时称他们为“盲流”) 驻扎在这里, 其中大部分是从四川灾区出来的农民。对他们一边进行政审, 一边组织开荒劳动。

每天早晨, 我们带领民工向北面靠近内蒙古的荒漠出发, 走两个多小时才到开荒地点。用铁锹、锄头翻开地面的沙石, 清理后, 下面的沙土就可以种菜、种粮了。中午啃干粮咸菜, 下午3点往回走。有一次, 我和几个民工与大队伍走散了, 阴雨天在看不到边的荒漠中分不出东南西北, 只隐约听到火车的汽笛声, 就往铁路的方向走, 结果走到了“沙井子”东边的火车站, 再沿铁路走回营地, 天都黑了。

1960年的国庆节到了, 气温已接近0℃, 大家都围着食堂的火炉取暖。不知道谁在农民那里买来几个小西瓜, 我第一次尝到了“抱着火炉吃西瓜”的滋味。冬天快到了, 我们的开荒劳动也告一段落, 我们又回到了工作地点———临泽县城。

在临泽县城扎营

建厂处选择临泽县城作为基地, 县政府把像样一点儿的房子都腾出来支援重点建设。我们材料设备科的驻地是原来的法院, 前院砖房做办公室, 后院土坯房住人。因为办公室有火炉, 晚饭后谁也不愿回冰冷的宿舍, 工作也没有下班的概念。材料设备科科长刘焕章同志可算是蔡宪亭器重的一员大将, 工作雷厉风行又认真细致, 开干部会他有时打瞌睡也能得到谅解, 因为他经常工作到下半夜。晚上还经常把我叫到他家, 由他口授, 给外地采购员或供货单位回复信、电。顺便说一句, 建厂处的老职工大多是带着家属“走天下”, 他们是航空工业队伍中的“游牧民族”, 随时准备行李一卷就出发。我们步其后尘, 也成了其中一员。

我们住在原法院关押犯人的土屋, 从墙的裂缝中能看见星星和月亮。那时河西走廊的冬天经常在-20℃左右, 宿舍饭盒里的水, 一夜就冻成一块冰, 我们名副其实是睡在“冰箱”里。为了取暖, 我们在办公室的土炉子里烧热一块砖, 再用几层报纸包起来放进被窝, 焐热再睡。只可惜母亲给我做的新被里被烫糊一大块。上厕所也是一大难题, 露天厕所的粪便越冻越高, 几天就蹲不下去了, 每个星期六下午搞义务劳动, 就是用钢钎凿粪冰, 不然厕所就要“停业”。

艰苦环境能锻炼人, 体质差的却难以承受。缴志信同学因饥寒患上严重的风湿病, 21岁1. 8 m的大个子, 要扶着墙挪步。马仲同学更辛苦, 他分在运输科,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生火烤汽车。我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参加推车, 有时要推几百米, 直推到县城外才发动着。汽车出不去可是大事, 几百人的粮、菜、取暖用煤、材料设备都靠两辆解放战争缴获的“斯柯达”和“捷母西”运进来。

粮食越来越困难, 食堂改成每天只开两顿饭, 为了撑肚皮, 经常只做菜粥。为此, 我弃用饭盒, 买了一个小脸盆盛稀饭。下午实在太饿, 眼冒金花, 就用固体酱油冲汤喝。为了改善一下职工生活, 警卫队有时在汽车上架起步枪, 在戈壁滩猎黄羊 (当时没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概念), 偶尔打着几只, 让职工吃一次黄羊肉。我怕膻味, 从小不吃羊肉, 但在临泽也吃得很香。

临泽县城面积不大, 当年只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汽车路, 与一条横贯东西的水渠把县城分割为4块。建厂处大本营选址占用西北这一块。拆迁旧房没有大型施工机械, 就用拉设备的大绳像拔河那样拉, 好在大多是土坯房, 我们几百人一天拉倒一大片。地基刚挖好就停工了, 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 国民经济困难, 中央对经济和国防建设做了调整, 提出“缩短战线, 保粮保钢”的新方针。张掖重型轰炸机厂不得不下马。只可惜被拉倒的1/4个县城。

东归,转移新战场

1961年1月, 根据四局的指示, 张掖建厂处开始东撤。新厂上马时红红火火, 下马撤退却很狼狈。临泽火车站堆满了要撤走的物资和行李, 上面盖着厚厚一层雪, 人员分批撤退, 在河西走廊西部下马东撤的还有酒泉钢铁公司等大项目, 每趟列车到站都挤得满满的。1月下旬, 我们这批十几个人, 还有家属妇女、小孩, 在车站等了十几小时才挤上车, 挤在两个车厢的连接处, 转身都困难, 一直站到兰州, 下车时脚都肿了。在兰州留守处吃了一顿饱饭, 带上几个饼又上了火车, 新的目的地是保定市。我很高兴, 又回到家门口了。

根据当时第四工业总局“填平补齐, 保成都、西安两套主机厂”的部署, 张掖建厂处的人马在东撤时开始分兵。蔡宪亭同志去西安红旗机械厂任副厂长, 带领刘焕章 (后任西安红旗机械厂基建处处长) 等人承担该厂续建任务; 胡建昌同志 (后任陕西航空局局长)带领一部分安装队人员去西飞厂承担续建任务; 建厂处大队人马由赵文生同志带队, 一直撤到保定, 承担新建惠阳机械厂任务。

惠阳机械厂是3年困难时期航空工业极少上马的新建项目, 按照“填平补齐”的需要,中央特批螺旋桨厂上马。我们接收了在河北易县筹建处 ( 1961年下马) 的人员和物资, 又与从陕西兴平调来的一支安装队伍会合, 集中力量建惠阳机械厂。先借用保定轴承厂的场地, 仅一年, 建成试制生产线。主力进驻神星村, 在卧虎山下拉开了建设惠阳机械厂的序幕。

国际形势的演变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党中央每个时期的战略部署, 就是我们的行动命令。1964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建设大三线”的决策, 1964年10月, 三机部以《请批准跨省调入贵州191名基建人员的报告》报国家批准, 我们立即行动, 再次西进。保定离北京只有100多千米, 我连家也没回, 头一天接到通知, 第二天就上车, 第一批进贵州筹建011基地, 航空工业三线建设全面展开。翻开了另一页更加波澜壮阔的创业新篇章!

这次航空工业建设史上的西进与东归, 时间虽然短暂, 但是,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筹建新厂, 充分展示了航空工业建设者的风采。这是一支航空工业建设的尖兵, 他们总是比施工队伍更早进驻现场, 当新厂房投产、宿舍楼盖好、厂区开始绿化的时候, 就是他们转移战场的时候。从东北转战到西北, 再回华北, 又挺进大西南, 然后分兵陕南、湖北荆门……他们的足迹就是当年航空工业的创业史。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管理体制的变化, 他们才融入所在企事业单位。很多同志积劳成疾, 牺牲在工作岗位, 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写出来 (其他建厂有厂史反映, 张掖建厂却是空白), 以告慰和怀念我的战友。他们那种忠诚党的事业, 吃大苦耐大劳, 无怨无悔, 百折不挠的精神, 是后来人继续前进的力量。

厂地并肩共创辉煌

———300厂落户望城纪实

张盛志 张尧夫

300厂是长沙航空工业中南传动机械厂的行业内部番号。1984年, 因300厂原厂址处于湖南省最大的水利工程五强溪水电站库区范围之内, 故被******三线调整办公室列为首批搬迁企业。1986年正式落户望城。

值此庆祝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暨望城县恢复县制32周年、300厂在望城奠基24年之际, 回顾该厂落户望城的经过, 忆及广大职工与望城人民携手并肩共创辉煌的情景, 不禁感慨万千。

搬迁选址的艰难抉择

300厂当年是航空工业部直辖的国防三线工业企业, 原名国营五一机械厂, 地处湘西门户———沅陵县城沅江南岸。厂房分布于3个山沟, 住房散建于4座山头; 陆路交通仅靠一条盘山国道, 水路交通只有一条险流沅江。工厂生产极为艰难, 职工生活相当艰苦。

300厂确定整体搬迁面临的头一个难题, 就是新厂的选址问题。数以千计的职工及家属到何处安身立命? 数以亿计的国有资产到何处保值增值?

当时, 怀化地区政府执意挽留, 希望300厂能迁到怀化市区, 继续为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作贡献; 其他许多地市, 如娄底、岳阳、株洲等也都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欢迎300厂到当地安家落户。为此, 300厂组织了专门的迁建选址工作组, 分别奔赴各地考察, 采集第一手资料, 从初步遴选到最终决策共历时1年3个月。

怀化是个正在兴建中的地级市, 工厂所在的沅陵县隶属怀化地区, 300厂离开沅陵迁往怀化, 虽然于情于理均无可厚非, 但毕竟还是在山沟里打转, 各方面条件与工厂快速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长沙近郊有好几处地方可供选择, 但要么是工厂将来发展扩建的空间有限;要么是工厂今后的排污条件缺乏; 要么是水电增容与“三通一平”的投资太大。300厂的搬迁选址, 一时难以抉择。

望城伸出热情之手

正当300厂的搬迁选址难题面临最后抉择之际, 望城县委、县政府代表数十万望城人民伸出了热情的手, 诚恳地欢迎300厂来县城安家落户。

当时, 县长唐正湘代表县委、县政府多次亲自接待300厂选址工作组的有关人员。县里为欢迎300厂落户望城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 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不征收水电增容费; 不要求安置拆迁户劳力进厂, 由县里统一安置; 优惠征地费用, 且不要求其他补偿; 县政府派出征地拆迁工作组, 协调处理工厂与拆迁户的矛盾; 拓宽、改造雷高公路, 改善工厂迁建的交通条件; 在上级定址的批文未下达时, 县政府组织了以副县长刘智诚带队的有关人员, 赴京到航空工业部欢迎300厂落户望城, 在三线调整中赴京表态的这种全国唯一的举动, 在航空工业部机关引起了强烈震动与深切感动。特别是由于当时的雷高公路还只是一条简易的乡镇沙石公路, 不便于300厂搬迁时的设备运输, 其拓宽、改造工程势在必行。1984年12月, 县委、县政府一声号令, 沿途上万劳力一齐上阵, 本着“要致富, 先修路”的信念和“一切为300厂来望城落户”的诚意, 以肩挑手挖的艰苦方式, 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雷高公路的拓宽、改造。

虽然, 拟定的新址还只是一个村镇砖厂所在的小山包, 但是, 经过“三通一平”之后,发展空间将相当可观; 虽然, 所在的县城还只是一个街道陈旧的老集镇, 但是, 经过焕发青春之后, 将会变得靓丽可爱; 虽然, 300厂迁建新址的投资规模有一定的限度, 但是, 经过政策优惠之后, 将能做到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 对上述“虽然”方面的问题, 300 厂内部存在一定的疑虑; 而对上述“但是”方面的认识, 望城县的某些同志也存在一定的非议。有人批评说: 这优惠, 那优惠, 还不知人家到底能带来多少实惠? 是唐正湘县长力排众议:“这是我县引进的第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 能带来多少实惠我说不准。只不过有一条我是能肯定的, 那就是数千职工每个月的工资, 将有一半以上因衣食住行及娱乐休闲等消费而变为我们当地群众的收入!”

300厂之所以最终决策搬迁新址为望城, 是因为望城地处湘江航道之滨, 县城地处省会长沙之郊, 水陆交通发达而又便捷; 当地水电资源丰富, 生活物资供应充足, 有利于工厂的生存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 望城的条件相对而言确实是最优惠的。

1985年10月19日, 当300厂把航空工业部的批文交到唐正湘县长的手里时, 唐县长动情地说:“你们来了就好! 不然, 我就准备下台了。”唐县长关心的并非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全县人民的福祉、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有企业的兴旺。

企业生产连创辉煌

1986年8月16日, 300厂望城新址正式奠基, 破土动工。次年, 生产区一座座崭新的厂房相继崛起; 生活区一栋栋高大的楼宇鳞次栉比; 东依郭亮中路, 西邻高裕中路, 南至宝粮中路, 北抵体工路, 在县城中心逐步形成了一座总占地面积达42万米2 的花园式工厂, 将望城县城扩建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