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27085300000072

第72章 三等奖(22)

随着分解任务的结束, 45车间不再进行总装。1978年的春末, 除原45车间的人员外,其余都调往全厂各单位, 宣告了250架大修机的分解工作胜利结束, 3个月后总装试飞也胜利告捷!

250架飞机大修任务的胜利完成和歼6Ⅲ的试制成功与批生产, 是双阳人在第一次创业中铸就的丰碑。它标志着创新求实、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双阳精神”的萌发和形成,为双阳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双阳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

十年预研不懈努力一朝明搏为国效力

———609所空中加油技术预研和吊舱研制的一些回忆

陈初干

空中加油 (软管式加油系统) 是指在飞行中由一架装载燃油的加油机, 通过加油设备(空中加油吊舱), 给一架或同时给多架受油机加注燃油。

空中加油在现代军事演习和局部战争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对加大飞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加有效载重、延长留空时间和增加飞机的安全性等都具有重大作用。国外有些军事评论家把空中加油技术称为“提高飞机作战效能的关键”。因此, 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方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空中加油工程 (代号为8911工程) 包括轰6加油机、歼8Ⅱ受油机、RDC-1空中加油吊舱和地面指挥系统等, 属于软管式加油系统。它的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 填补了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一个空白, 大大增强了我国空军、海军航空兵远程巡逻和作战能力, 标志着我国航空科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也为外国所瞩目。

RDC-1空中加油吊舱是加油工程的技术核心和关键设备, 主要由动力装置 (冲压空气涡轮和加油泵等)、燃油系统、软管卷盘系统、控制系统、刹车系统和吊舱壳体等组成。吊舱本身不装载燃油, 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 悬挂在轰6加油机的左右机翼下。空中加油时,吊舱放出一根长约15 m的加油软管, 软管端头连接一个带稳定伞的加油接头 (两者合称为锥管)。在受油机的头部装有一根长约1. 5 m的受油管, 它的端头装有一个带着薄弱环节的受油插头。对接加油时, 受油机在加油机的后下方靠近加油机, 并将受油插头插入加油接头, 此时两者自动夹紧密封, 加油管路接通并自动向受油机注油。加油完毕, 受油机减速,受油插头与加油接头脱开, 吊舱将加油软管和锥管回收至吊舱内。

在新中国成立50 周年和60 周年国庆阅兵大典上, 当空中加受油机梯队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 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检阅时, 我们 609 所的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工人和众多参与吊舱研制的同志们, 都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 受到巨大的鼓舞。

技术预研思路的萌生和课题选择

1967年609所在湖北襄樊组建, 新设置了飞机燃油附件研究室。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承接主机所的型号成品附件研制任务。

时间进入20世纪70年代, 具有数年工作经历和各种感受的室领导和科技人员, 深深体会到为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现在的工作模式是需要改变的, 我们必须有一种新的工作思路, 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一定要跟踪国外航空科技发展的前沿, 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 打破旧框框, 开拓专业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思想认识提高和统一的基础上, 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讨论, 提出了一个很具前瞻性的课题———飞机空中加油技术预先研究。

飞机空中加油, 虽然当时各主机厂所和空海军并未提出需求, 但同志们根据当时国外空中加油技术发展和战役使用情况认识到, 将来我军也必然需要。因为我国疆土辽阔, 海岸线、国境线很长, 海域广阔, 特别是南海已被别国占去几十万平方千米的领海, 南沙群岛的多数岛屿也被侵占, 南海、南沙群岛不仅仅是主权问题, 也是很重要的国有资源问题, 那里远离祖国大陆, 我国没有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 如果又没有空中加油机, 我们的战机就去不了。因此, 为了保卫祖国领海、领土主权, 开发资源, 我军就必须组建空中加油部队, 一旦那里发生突发事件, 我军就能形成有效的空中掩护和空中打击力量。

空中加油技术是一项多学科、技术复杂的战略武器, 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企图阻止我军掌握空中加油技术。因此, 我们一定要发扬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尽早开展研究, 切实做好技术储备, 一旦国家下达指令, 我们才能肩负起重任。事实证明: 这是一项极具远见的“争气”课题, 对我国飞机燃油系统与附件专业的发展, 对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彰显勇攀航空技术高峰的10年预研

1978年时任燃油附件研究室主任的赵铨在主持制订飞机燃油附件专业发展规划时, 在同志们的支持下, 把空中加油技术研究列为预研课题, 先为室管项目, 1979年列为所管项目, 1981年正式列为部管项目。

当时在主客观条件都很不具备的情况下, 室领导从各专业组抽调一些人员, 如曹近齐、蒋小玉、韩国华和王守仁等, 先开展探索性工作, 随后又增加了人员。起初虽然我们对空中加油知识知之甚少, 并深知前进道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艰辛, 但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未知的工作中去。我们深感肩负着全室同志希望专业发展的期盼, 深感肩负着为国为军效力的重任。

10年预研历程是相当漫长的, 我们课题组的全体同志, 淡泊名利、团结一心、想方设法、踏实工作, 自觉排除许多难以言明的干扰、阻力和困难, 客观因素不但没有使大家消极、思迁, 反而激发起一定要把工作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斗志。在工作最困难的时候, 最需要声援和支持的时候, 哪怕是一句问候我们也感到欣慰!

预研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1978~1983年) , 主要工作如下:

(1) 与所情报室合作, 大量收集国外空中加油的有关资料和标准, 急用的及时翻译,并印制装订成册。在消化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出“空中加油技术及其应用”、“国外空中加油吊舱发展和应用概况”等; 随后在国内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出“关于加油机改装用机种选型及改装方案的初步设想”、“关于受油机改装用机种选型及改装方案设想”等。

( 2 ) 多次派人去603所收集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制造的VC-106加油吊舱残骸, 遗憾的是吊舱壳体已不存在, 部件亦不全。课题组同志如饥似渴地对残骸进行消化分析, 并在520厂对稳定伞和加油接头进行了多次风洞试验。通过实物分析和风洞试验, 使我们的认识得到了一次跃升, 预研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后又编写出“VC-106空中加油吊舱残骸分析报告”。

(3) 向所内外有关单位进行广泛宣传———递送资料、汇报工作, 特别是空海军机关,航空工业部主管局处和主机所等, 期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去601所向顾诵芬总师汇报, 得到他的支持。他说: 你们如果有气动方面的事情, 可以来601 所, 我们免费提供协助。

( 4 ) 与北京628所合作, 完成了“空中加油”宣传片的编摄制工作。此片介绍了空中加油的作用、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和英阿马岛战争中的应用等, 广为放映, 效果甚好。

( 5 ) 与英国空中加油公司进行专题座谈。1980年在上海举办英国航展, 原先通知的活动安排是中方由陈初干为主谈, 灵宝124厂文树元为副主谈与英国普莱塞公司进行“飞机燃油泵送”的专题座谈, 可是到上海后, 我们得知英国空中加油公司没有安排座谈, 我们立即写申请报告送部机关陈与楫处长, 要求安排我们与该公司进行“空中加油”专题座谈。此事得到陈处长和杨增复的支持。次日, 我获通知: 座谈正在具体安排中。

这次专题座谈是我们首次与外国公司接触, 座谈内容主要涉及空中加油和MK32吊舱的诸多问题, 获益匪浅。我们索取了MK32吊舱的系统原理图, 得知机内检测装置的作用和原理、加油接头入口处恒压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冲压空气涡轮的输出功率和吊舱的主要性能等。

该公司在展会上设有一个展台, 王守仁是展台的中方讲解员。有一天, 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空军科研部武部长等多人来到展台参观, 王守仁作介绍。王守仁不能在现场向他们汇报我们的预研工作, 下班后, 他急匆匆地将情况告我, 并要我同行去找曹副司令员, 我因有会议不能去。王守仁不知他们下榻处, 就在展馆附近的宾馆一个挨一个询问, 终于找到了,接见他的武部长听取汇报后, 鼓励他和课题组同志们把预研工作坚持下去, 并表示一定报告曹副司令员。当王守仁返回住地 (南京东路东亚饭店) 时已夜深了。

( 6 ) 上海座谈回所后, 适逢成都132厂召开成品技术协调会, 赵铨主任派我参加会议,指示要利用成都会议的机会, 把各主机所和有关工厂从事燃油附件技术工作的人员邀集在一起, 开个会, 向他们介绍上海座谈的情况和收获, 呼吁大家对空中加油技术预研工作给予支持。会前, 我先与文树元商议, 后又向部主管机关领导和所计划科彭可仁请示, 他们不仅同意, 还到会了解情况。这次碰头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还共同签署了呼吁书。回所后, 由计划科打字成文发往各有关单位。

第二阶段 ( 1984~1988年) , 主要工作如下:

预研工作进入第二阶段, 所内外理解、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部机关每年拨给一些经费, 这给我们增添了决心和力量。事实表明, 这一阶段的工作, 取得了更有实质作用的进展, 为型号任务的确定和研制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打下了较坚实的令人信服的物质技术基础。

(1) 完成了空中加油吊舱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1984年开始EJD01吊舱原理样机研制,年底完成设计, 设计中充分利用了VC-106吊舱残骸。1985年进入加工阶段, 到1988年7月完成装配调试。因缺少经费, 样机壳体是一个没有蒙皮的焊接框架。

(2) 经过较长时间的对比分析, 确定了自行研制吊舱的总体技术方案, 提出了吊舱的主要技术要求。对主要部件加油泵、叶片泵/马达、控制阀等进行了技术攻关。

( 3 ) 1984年成立了空中加油吊舱试验设备组, 目标任务是: 建设空中加油吊舱性能实验台 (又称总体台) 及空中加油吊舱实验室。主要工作是: 提出加油吊舱性能实验台方案,进行方案论证, 提出各主要组成部分的技术要求, 完成图样设计, 加工跟产和安装调试; 提出吊舱实验室厂房的方案和要求、设备平面布置以及场地选择等。

空中加油吊舱试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创建, 如同空中加油技术预研和吊舱原理样机研制,遇到了很多困难, 最主要的是我们一无所知。同志们同样发挥了自力更生、团结一心、群策群力的精神, 认真地思考每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条经验, 就是注重观摩, 发挥联想, 如用安装了油箱和受油管的平板轨道车模拟受油机; 用可调速、换向的卷扬机牵动受油机沿轨道往返变速运动, 模拟加受油机相对速度变化、对接、脱开和加油过程响应的设计思路, 就是我在看了520厂的木工房受到启发而萌生出来的。

实验室厂房建在何处? 一种考虑是建在九区燃油附件实验室对面的山坡上, 可取之处是可与燃油实验室连成一片; 存在的问题是面积较小, 发展受限制, 且土方量大, 经费不足。另一种考虑是建在九区沟底的大片未使用的平地上, 也就是现在吊舱实验室坐落的地方。当时据传闻, 那是高空实验室发展的预留地。幸好, 后来未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1988年7月空中加油吊舱实验室建成。

(4) 进行了吊舱地面原理样机的模拟空中加油试验。在实验台上实现了软管/锥管放出、拖曳、受油机对接、加油、响应、脱开和软管/锥管回收等。

吊舱地面原理样机问世、吊舱实验室建成和模拟空中加油的成功演示, 其深刻的意义在于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 使人们更加相信, 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是能够把空中加油吊舱研制出来的。在这之后不久, 空中加油工程正式立项并立即实施。

对于空中加油技术预研工作, 军方领导曾多次给予肯定和赞许。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说: 你们比我看得远, 你们预先想到国家需要, 开展空中加油技术预先研究。空军副司令员林虎说: 1987年“十号工程”调研来609所时, 偶然发现这个单位在搞空中加油系统研究, 我们就非常受鼓舞。因为我们中央军委首长非常关心空中加油系统, 也考虑我们怎么搞。到英国、法国也看了他们的空中加油系统, 这个高科技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能搞? 到609所一看, 发现了, 而且是在计划外的一个试验性项目。海军副司令员李景说: 看看刚才的试验设备, 确实很简陋, 能搞出这样的高科技, 靠什么? 靠的是人, 靠着我们人的志气和这种情况下发挥的聪明才智, 才会有这样的成果, 值得祝贺, 值得称赞。

———我们自己动手, 没有图样, 没有什么东西, 搞的这套试验设备, 现在看来虽然土一点, 但很有效。这个加油系统本身也是现代航空科技发展的一个结果。

———空中加油工程研制成功, 609所应当立首功, 没有609 所这个开头, 搞出原理件,就根本没有加油吊舱和加油系统这个基础。

誓言为国效力的型号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