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39

第39章 观赏宏伟壮丽的建筑之最(4)

而四条长廊式的阶梯,能把游览者从地面引上几十米高的平台。平台是用大理石铺成,善男信女络绎不断,早晚争相打扫,平台洁净明亮。平台中间是主塔,塔的四周还环绕着64座小塔,这些小塔有木制和石砌的两种,形状各异,有的似钟,有的像帆,真是金塔林立,气势雄伟。在这些小塔的壁龛里都设有一尊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玉佛,塔上四角均有一个较大的牌坊和一座较大的佛殿,塔下四角则均有缅式狮身人面像。

在大金塔的东南角,有一棵菩提古树,树叶婆娑,相传是从印度释迦牟尼金刚宝座的圣树圃中移植来的。仰光大金塔以其宏伟壮观的风貌和种种神奇的传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参观者前来观光。

古代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在我国宋代时,泉州港像一颗镶嵌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明珠,曾以其繁荣著称于世,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港口。

泉州港亦称刺桐港,因初筑泉州城时,城周围植刺桐树而得名。泉州城东南隅的泉州湾及其邻近的安海湾、围头湾、深沪湾等一起组成了著名的泉州港,它东临大海,港湾曲折,可停泊巨轮。

据记载,早在公元6世纪中叶,泉州与马来半岛就有船只往来。到了唐代,泉州和广州、扬州等,并称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自唐代到宋代,随着东南沿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地处东南沿海要冲的泉州港获得了迅速发展,泉州的社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在宋元时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当时,泉州港上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世界上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里与我国通商贸易和友好往来,操着各种语言的亚非朋友,穿着各种服式的外国商人、旅行者、传教士数以万计。泉州至今还保存了许多有关古代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文物和遗迹。

明朝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和泉州港航道被流沙淤塞,不利于航行,泉州港日益衰落。如今泉州港又焕发了青春,各种货轮南来北往,汽笛长鸣,呈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开辟最早的国际通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相传最早的养蚕人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古波斯、古罗马等地。

公元前138年至前128年和公元前119年至前115年,我国汉朝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官吏张骞曾先后开辟了从中国甘肃、新疆到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道路。丝绸的输出,大体上就是循张骞通西域(新疆以西、中亚一带)的道路,再经伊朗、地中海东部直到欧洲。

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路有南、北两条:北面一条出玉门关,经交河(吐鲁番)、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再西经葱岭(帕米尔)到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等地;南面一条出阳关(敦煌西南),经鄯善(若羌)、于阗(和田)到莎车,再西经葱岭南部,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中部)和安息(伊朗),再往西到条支(伊拉克、阿拉伯)至大秦(罗马)。

汉朝的丝绸多由南路运往西域,再由波斯运到欧洲。后来,这条道路被西方的历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这也就是我国开辟的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通道。

最古老的水文站

最古老的水文站是因三峡蓄水而永远沉没的白鹤梁,中国政府为白鹤梁建造了一座“水下宫殿”。白鹤梁被罩于一座椭圆形壳体内,游人可以通过一条水下通道透过玻璃罩式的承压窗口观看石刻。整个工程包括地面陈列馆、交通及参观廊道、水下保护体三部分,耗资1.4亿元。

白鹤梁是长江上游一块长1.6千米的巨礁,每年冬春之交的枯水期才部分露出江面,因此成为三峡先民观测水位变化、预卜农业丰歉的标志。这里还留下了三峡先民为测量长江枯水水位而雕刻的20条栩栩如生的石鱼,以及历代骚人墨客多达三万字的美妙诗文。

白鹤梁水文石刻连续记载了长江1 200年中的枯水水位和枯水发生的周期,被誉为“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而世界水文史上的同类记载还不足百年。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在设计施工时也参考了白鹤梁题刻上许多重要的水文数据。

最长的海底隧道

英吉利海峡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最宽处240千米,最狭处33千米。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建造工程于1987年12月开始,到1990年12月结束。海底隧道由英、法两国共同开发。1994年5月6日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密特朗正式剪彩通车。

工程由三条隧道组成,两条直径为7.6米的火车隧道,和一条直径为4.8米的服务隧道,全长53千米,其中有38千米隧道要在海底40米深的岩层中穿过。英法两国采用两岸同时掘进的办法,并使用激光导向,确保施工方向准确无偏差。从日本购置了重达1 200吨的超级挖掘机,每分钟掘进12厘米。到1990年12月1日,服务隧道全部凿通,共耗资170亿美元。

隧道90%在海峡水下,地面为厚度20~25公尺的细泥灰岩层,不透水性好,这样防水保护层可以做得不厚,线路断面,由上向下,依次为白垩沉积层、黏土、粗砂、白垩泥灰岩横断面。根据穿过白垩岩层采取措施,纵向坡度不大于9‰,平面最小半径为4 200公尺,垂直半径为20千米。

隧道大部分用水泥弓形板砌面,用楔子和补充水泥固定。主隧道在中间区段及出洞口处由过道连通,在过道连接处也用铸铁短管砌面。在工作洞拱顶上设直径为250毫米的高压水管向主洞防火栓供水。

由岸上竖井风道向工作洞压送新鲜空气,所以工作洞压力比主洞高。工作洞与主洞连接通道接口处设通风百叶窗。百叶窗可以防止烟雾进入工作洞。列车通过主洞时不断地将气流通过洞口带出。为防止洞内空气动力学阻力,在洞内每隔250米设一个空气分配管。风速在管中为60米/秒,在洞内为30米/秒,用以防止空气分配管处气流对旅客产生不舒服感觉。

洞内及通道设三种照明系统,保持最低照明度。当进行日常洞内工作和列车停车时,可接通强光照明。

洞内及两端洞口车站的牵引电压为25千伏,交流频率为50赫兹。两个洞口车站设牵引变电所。法国一侧供电电压为225千伏,英国一侧为132千伏。在两个主洞口与工作洞连接通道口处设三个相互独立的电话和广播系统。与列车通讯由设在洞壁上的高频无线联系。使用光纤电缆通讯,可以防止电气干扰。

洞内供电为750伏直流电。为在必要情况下撤出旅客,在主洞内设两个贯通过道。其中一个为旅客设置,在车厢地板高度处,为在非常情况下撤出旅客。另一个为检查停留列车而用。洞的侧门非常容易打开,使旅客通往工作洞。在侧面通道中有灭火器及紧急电话。在每一个主洞内设有消火栓、事故照明、安全栏杆和热轴发现装置。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

19世纪中叶,伦敦比以前任何城市发展得都要快。在这庞大帝国的中心,当数以千计的新房屋、商店、办公楼和工厂为日益膨胀的劳动大军而建造起来时,这座城市几乎要爆炸了。这些人需要有比狭窄的街道所能提供的更好的运输工具。

查尔斯·皮尔逊认为,答案就是在地下建造铁路。1843年,他把自己的建议提交给议会。然而直到1863年,短途的“大都市铁道”才总算开通。不过即使这段路程只有6.5千米,这条线路也是非常成功的,第一年就运载了乘客950万人。

其他城市不久也纷纷仿效伦敦。布达佩斯的地铁在1896年开通,波士顿在1897年,巴黎通往郊区的地铁在1900年,纽约在1904年也都先后开通了地铁。

第一条地铁线路采用了“挖—盖”的工序来建造,即挖掘一条深沟,然后封盖其上面。1890年建造的真正的“管状”铁道,是用一个液压冲头推进的钢箍钻通泥土建成的。

海拔最高的铁路

我国的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会西宁市,西迄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 952千米,是横贯“世界屋脊”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铁路所经之地,海拔最高点达5 072米,最低点为220多米,大部分线路修在海拔3 000米高处,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1957年,青藏铁路开始勘测修筑,1960年西宁至海晏段建成通车。20世纪60年代,因为国民经济困难,青藏铁路曾一度停建。70年代中期,青藏铁路又继续施工修建,1979年铺轨至格尔木市,1981年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全长834千米(到南山口)。198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交付营运。

2001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青藏铁路二期为格尔木(南山口)至拉萨段,全长1 118千米,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最大的宗教建筑群

吴哥寺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是吴哥古迹中也是东南亚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刹,音译为“吴哥窟”,又称“小吴哥”、梵宫,因为有五座塔,也被称为“塔城”。

吴哥寺位于吴哥城南郊约4 000米处,是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年—1150年在位)建造的当朝纪念碑,他死后成为祭祀他的庙宇。吴哥寺包括十多个古老建筑物以及几十组遗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

其全部建筑用沙岩石重叠垒砌而成,基地广阔,周长约5 000米,四周有宽达190米的壕沟环绕,总面积60多平方千米。吴哥寺就像一座小岛,被壕沟与树林隔开,壕沟内还有内、外两道石砌的围墙。

吴哥寺的全貌就像一座方形石城,层层回廊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套一个的正方形。围墙四面各开一门,西门是正门,门楼壮丽,上面有三塔相峙,门前有一尊化身为多手观音的毗湿奴神像。正门两侧有一条230米的圆柱廊,正面竖立着庄严的纪念坊,坊前是一条广阔的中央大道。门内是一个大庭院,可以容纳数千人。

沿着长达347米的大道可达内围墙的豁口,大道两侧各有一座藏书室和一处池塘。内围墙长270米,宽340米,墙内在一座十字形平台的后面,经三道门可进入主殿。主殿的台基是三层截顶金字塔式,底部长215米,宽187米,台上建有五座呈莲花蓓蕾形的圣塔,最高一层的尖塔超出庭院地面65米,另外四座分布在第二层的四角。这五座石塔雄伟壮观,巍峨挺拔,圣塔构成的图案是柬埔寨的国家象征,是国徽图案,并被置于国旗之上。

吴哥寺的其他建筑如走廊、殿宇、台基、回廊、栏杆等也全部用大石块筑成。塔四面雕刻着婆罗门的头像,面向四方。三层台基每层四边都有石砌的回廊环绕。最低一层的加廊壁高两米,四周约长800米,壁面满是浮雕,刻工精细,共有90幅,最长的一幅达60米。内容大都取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也有表现高棉人民同外族入侵者战斗的图景。人物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雕刻技法娴熟,构思精巧,寓意深远,堪称高棉浮雕艺术中的杰作。

第二层台阶四角的小塔,各层四边都有石雕门楼,上下层台阶之间有阶磴相连,阶磴也以石屋顶覆盖。塔身、塔尖、门楼等都饰以莲花蓓蕾形石刻尖形饰品,共有一万个左右。吴哥寺围墙内芳草如茵,花木葱茏,寺的规模宏大,比例匀称,庭院和建筑相互配合,融洽和谐,是人类建筑史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珍品。

吴哥寺自1861年被发现后,经过多年的修葺,到1973年终于恢复了昔日的神采,但后来的战争又使它成为大雨、霉菌和藤蔓植物的牺牲品。

建园最早的帝王宫苑

在北京故宫西侧,有一片水域,这就是西苑,又称太液池。太液池一分为三:北为北海,中为中海,南为南海。其中的北海最为有名,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被开辟成皇家大型花园,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帝王宫苑,也是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

北海公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它位于北京城内景山西侧,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1925年开放为公园。

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琼岛上有高35.9米的藏式白塔(建于1651年)和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及假山等。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涧、静心斋、天王殿、五龙亭、九龙壁等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它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公园园内的岛屿建设与全园布局,以及临近的团城和中南海的布局,都是按照传说中的“一池三山”设计建造的。

“一池三山”的布局,源自于中国古代道家关于东海之东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传说。由于三座仙山上有长生不老药,一些希望万寿无疆的皇帝便竭力寻找蓬莱仙境。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东渡寻找蓬莱仙境不得,后来的皇帝们遂按照传说中的“瑶池三仙山”的布局来建造皇家宫苑以求梦想成真。北海的“一池三山”,正是仿照了传说的仙境中瑶池与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布局。

三海中,开辟于辽金时的中海和建设于明朝时的南海,自清代起就被列为禁苑,康熙皇帝时,一些政务是在离宫别苑处理,中南海随即成了清王朝的政治中心。自1912年以来,中南海始终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

北海、中海、南海碧水相连,均为京城中著名的皇家园林,并延续经营多代,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