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7115000000020

第20章 谋略决定局面(6)

李嘉诚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他使公司摆脱了洋行的牵制,把产品直接而又顺利地打入了欧美市场,为公司挣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为公司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尽快站稳脚跟,不安现状的李嘉诚继续招用香港优秀的塑胶专业人才,不断研发新产品。可是,如此做法同样需要资金,李嘉诚以公司发展初期的经历为鉴,生怕重蹈覆辙,不敢放手接受订单。

天无绝人之路,一个欧洲的批发商的到来如同雪中送炭。

一个欧美批发商对李嘉诚公司的产品颇感兴趣,有与李嘉诚合作的意向,他连连称赞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制品外观漂亮,质量过关,价格低廉。

李嘉诚了解到这位批发商在欧洲市场上有着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他意识到如果能够与这位实力派人物长期合作,对长江公司以后的发展定有深远意义。

但令李嘉诚失望的是,这位欧洲批发商参观了长江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后,深表惊讶,很难相信如此简陋的设备能生产出如此完美的产品,立即表示可以合作,但他要求李嘉诚必须找一个担保方,担保方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公司,不过担保方必须有着雄厚的实力。

李嘉诚把这个机会看得很重要,无论如何也得与这位批发商达成协议。李嘉诚费尽周折,没有找到合适的担保方。在寻找担保方的过程中,李嘉诚也在琢磨一个问题,他站在担保方的角度上看问题,认为虽然担保方不用借钱给被担保人,但必须得承担被担保方无法履行合同或失去还债能力的一切风险。他曾想到过自己的舅父庄静庵,那时他已经是钟表界巨头了。可是,转念一想,替别人担保,有的只是风险,无利可图,即使有人答应担保,也不是出于自愿。

李嘉诚没有强人所难,这位欧洲批发商马上就要离开香港了。李嘉诚不想看着生意就这样泡汤,决定以产品打动批发商。

翌日,李嘉诚早早起床,迅速赶到这位欧洲批发商下榻的酒店,请他到咖啡厅喝早茶。

二人坐定,李嘉诚二话没说,直接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几款样品,摆放在桌面上。这些样品共有9款,有鲜花、水果、草木三大类,每类各3个款式。

这位批发商盯着这些产品,不停地转动着眼珠。李嘉诚默默地坐在桌前,用一双带有疲惫的眼睛看着眼前的这位“救星”。

片刻过后,批发商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目光,他同意谈生意。

李嘉诚坦率地对他说:“非常感谢您对本公司产品的欣赏和信任,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本公司很乐意与您谈成这笔生意。不过,我不得不如实地告诉您,我们不能够找到有实力的担保方。在此,我深表歉意。”

李嘉诚没有停止,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请您相信我,我是在自己的拼搏和同仁的帮助下,才有此成就的。我的公司在同行业中小有名气,同时有着较高的信誉。另外,您也考察过本公司,相信您对本公司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水平有大致了解。我对自己的公司是很有自信的,希望我们能够精诚合作,并能共同发展下去。”

李嘉诚的诚心和自信打动了这位批发商,生意很快谈妥,李嘉诚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在协议中,批发商同意提前交清货款,由于对李嘉诚的信任,这位批发商提出了一次性付款。批发商的这一做法无疑缓解了长江公司的资金困难。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顺利打入欧洲市场,并很快以其物美、质优、价廉深受欧洲消费者欢迎。长江公司产销量迅猛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获纯利上百万港元。

李嘉诚经商箴言:

人生是个漫长的赛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你什么时候起步,那便是起点,什么时候倒下来,那便是终点。

3.充分准备,化险为夷

做生意本身,就是一件带有风险的事情。即使稳扎稳打,还是承担着风险。如果做好了应对风险的准备,待风险来临,外人看来,形势急迫,但自己却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这样,不但能够化险为夷,还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

李嘉诚靠塑胶花起家,但是在香港做塑胶花生意的不止李嘉诚一人,他能独占鳌头,靠的就是速度。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

塑胶花是李嘉诚平生掘得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这一年,李嘉诚刚好30岁,真正的而立之年。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制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后,李嘉诚的目标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他带着自信和坚定,决定进军北美市场。

美国和加拿大是北美的两个重要消费市场,这两个国家经济都非常发达,消费水平高,他们的消费额甚至占到全世界消费额的25%以上。能够将产品打入北美,必然会带来大收获。

这时候的李嘉诚采用了新的策略,他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公司产品做宣传,一方面通过关系从一些商会或香港政府相关部门打探北美洲各个贸易公司的地址,待准备就绪,李嘉诚把公司制作的宣传画册和宣传材料纷纷寄向北美的各个贸易公司。

很快,北美贸易公司就把信息反馈了回来。一家大型贸易公司看了李嘉诚寄来的宣传品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非常满意,与欧洲市场的代理商一样,被物美价廉的产品所打动,决定前来考察订购。

李嘉诚为自己创造商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挑战。因为,此公司若派人过来洽谈业务,定会考察整个香港同行业的状况,然后择优合作。李嘉诚的猜想很快得到了证实。后来,李嘉诚跟该公司取得了电话联系,从电话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他们希望李嘉诚作为向导,陪同他们考察。

李嘉诚此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独家占有这个客户,因为他对自己的产品非常自信。但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香港同行业中,从事塑胶花生产的企业有300家之多,从实力、生产规模来看,长江公司只能勉强算得上中等水平。商业交往中,给有意向合作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诚吸取了上次与欧洲批发商洽谈业务的教训,不能存有半点侥幸心理,一定要以自己的实力和规模取胜。

然而美方代表到香港的时间仅是一个星期后,如此短促的时间给李嘉诚带来了更大的考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嘉诚当机立断,马上召开高层会议,宣布在一周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塑胶花的生产规模。

此时的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但还未竣工,只好另租厂房应急,最终在北角繁华地段租了一套占地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由于资金不足,李嘉诚以正在筹建的工业大厦为抵押,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

知道内情的部下无不为此举措担心,他们认为,李嘉诚的这一做法多少带有盲目性,如果生意不能谈妥,势必会损失惨重。然而李嘉诚却认为这次冒险是值得的,既然木已成舟,就必须背水一战,余下的任务是厂房搬迁。仅仅一周的时间,工作量却异常巨大:旧厂房中可用设备的转入,新设备的购置,机器的调试,新员工的培训等等。虽然事务繁多,但李嘉诚却忙而不乱,他如同一个指挥作战的大将军,把一切尽收眼底,把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经过7个昼夜的努力,李嘉诚和员工们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这项看似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当北美洽谈人员飞抵香港后,李嘉诚不顾劳累,赶往启德机场迎接。北美公司代表刚下飞机,便要参观李嘉诚的厂子。李嘉诚难免有些压力,毕竟厂子刚搬迁,且好多工人都是刚培训完毕。

李嘉诚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位美商代表非常看好李嘉诚的公司,因为从李嘉诚的厂里,美商看到了先进的设备,大的生产规模以及西化的管理方式,达到了欧美同行业的水平。

双方谈得很投机,并很快签订了合同。美方代表似乎猜透了李嘉诚的心思,不打算去别的塑胶厂继续考察。就这样,李嘉诚独揽了这家大贸易公司在香港的塑胶花生意。

李嘉诚在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巨大的市场打开局面后,长江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基地,李嘉诚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经商箴言:

我表面谦虚,其实很骄傲,别人天天保持现状,而自己老想着爬上去,所以当我做生意时,就提醒自己,如果继续有安于现状的心,迟早碰壁。

4.审时度势,改弦更张

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当事物发展到极度旺盛的时候,必然要走下坡路。经商也是如此,一个行业发展到最高峰时,必然会呈现下滑的趋势。此时,如果拘泥守旧,不及时转换方向,必会导致处处碰壁。经商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把握时机,懂得取舍,向新的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发展。

当李嘉诚的塑胶花更上一层楼时,香港塑胶厂如雨后春笋,一时间蔚然成风。

此时的塑胶花与“物以稀为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父亲李云经的教育感染和熏陶了李嘉诚,李嘉诚在经商时总是能够结合他学到的古代文化去思索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李嘉诚深知物极必反的规律,在经营塑胶花之前,他就能够高瞻远瞩,认识到塑胶花行业不会一直兴盛,他认为如果始终坚持以其为主打产品,定会让公司走向破产。

虽然塑胶花还是像刚盛行的时候那样漂亮,但是它的大量涌现已经让人们对其失去了兴趣。李嘉诚有着一定的英语功底,有阅读外国杂志的习惯,他从外国杂志中了解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家庭已经把塑胶花当做垃圾扔掉,塑胶花的需求量持续减少,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产品积压的情况。

李嘉诚的推断又被证实是正确的,他同时也承认英语学习在他的创业之路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他之所以能够紧跟意大利塑胶花的脚步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塑胶花,以及从杂志上获悉塑胶花市场已有积压状况,不仅与他的深谋远虑有关,同样与他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关。可见,要想在商战中大展鸿图,还是得多学习一些东西,只有这样,看问题才会更加全面,更能及时捕捉商机,胜算才会更大。

这段时间,香港也出现了几次塑胶花产品积压现象,这与香港塑胶厂猛增导致的生产泛滥和欧美塑胶花市场的萎缩有着直接关系。

虽然长江公司没有因为市场上塑胶厂的频繁增加和产品过剩受到影响,但李嘉诚还是从中嗅到了危机。他知道自己不能挽回塑胶花的衰弱趋势,于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这种现象,并无声无息地从这个使他成名的产业中撤出。

时间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1960年,香港塑胶厂发展到近600家;到1968年,塑胶厂数量在1960年基础上翻了两番,竟达到1900家;到了1972年,则增至近3500家。很多厂家因为贪恋塑胶行业的利润,未能抽身而出结果一败涂地。

李嘉诚的明智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立即从塑胶业中撤出。因为在当时,长江公司的塑胶产品经营状况仍然不错,每年都有很大的利润,他只是采取了未雨绸缪的办法。其实,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李嘉诚的塑胶产品在各个方面还是处于领先地位,这些资金积累无疑为他向其他方向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树立了信心。

日本名商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个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速度往往比出枪还要快。”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枪手。

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得力助手范蠡、文种助越灭吴后,文种因贪恋富贵招致杀身之祸,而范蠡急流勇退,身名俱全。李嘉诚的行为有些像范蠡,只不过范蠡最终只是保全了自己,而李嘉诚却保全了整个长江公司。

逐渐从塑胶行业隐退的同时,李嘉诚开始了新的思索,他在思索着一个新的创业方向,并且开始四处寻找商机了。他相信,机会只属于敢于去寻找、发现它的人。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持有近亿元的流动资金。

在找寻的过程中,李嘉诚发现了一个在当时异常明显的现象,香港的人口仍在不断激增,由1950年的近200万人急升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近300万人。人口的增多,最紧要的问题便是住房。另外,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写字楼、厂房、商铺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

另外,香港面积虽小,却有不少山地。这种地理状况使得能够居住的面积更小,它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可名居前列,达到了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

李嘉诚发现了这个绝妙的创业机会,他坚信,在香港经营房地产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亦非常广阔。

除1958年在工业区的繁盛地段北角购地,筹建了一栋十来层的工业大厦,时隔两年,李嘉诚在新兴工业区柴湾又建起了工业大厦。这两栋大厦的兴建标志着李嘉诚正式向地产业进军,日后地产界又多了一位巨子。

李嘉诚的经商智慧更加突出,他敢于急流勇退,尽管当时从塑胶行业中还能够获利,但是他没有紧追不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嘉诚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尽管他不忍心放弃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塑胶产业,但大势如此,惟有顺应时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他开始寻找商机。凭着特有的商业灵感,他嗅到了房地产这块肥肉。于是,他立即改弦更张,进军房地产。他不愧为一个公司的带头人。企业就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李嘉诚便是长江公司这艘船的船长,是进是退,必须由他做出最终的决策。李嘉诚不负众望,带领着长江人将奔向另一个领域,取得其他行业的辉煌战果。

李嘉诚经商箴言:

我每逢做出商业决定前,总会先将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

5.要做大事,谨慎二字不可丢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头脑冷静,小心谨慎。因为头脑发热,人就容易犯错误,尤其是在商场,绝对不允许头脑发热、得意忘形,要始终牢记“谨慎”二字。李嘉诚经历了香港的衰败与繁荣,见证了一些商业大亨的兴衰。因此,他深深知道在巨额资金的投资方向上,一定要谨慎行事,否则就有血本无归的可能。

李嘉诚当初踏入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房地产虽然还算不上一个热门产业,但它已经成行成市,还是有一部分人看到了此行业的发展前景。

为了能够从地产行业中谋得利润,一些地产商别出心裁,采取了许多有创意的销假方法。在这里要首推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卖楼花便是他在1954年首创的销售方法。

以前,地产商卖楼的方式是将楼房整幢售出或出租,这样做的好处是卖楼的速度快,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便可完成组收工作。但作为商人,他们是不怕麻烦的,只要有利可图。通过整幢租售的方式来赚钱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了,因为他们需要从地产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卖楼花应运而生,何谓卖楼花?

卖楼花可以说是地产界的一个创举,它一反以前整幢楼房租售的做法,在楼宇兴建之前先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了买家的预付款后,再动工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