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27115000000038

第38章 细节决定成败(6)

中华民族古有训诫:成由俭,败由奢。诚然,李嘉诚的财富并不是单靠节俭积攒而来,但我们仍然不能排除节俭在财富积累上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惯,即使他有一座金山,早晚也会被他弄得没了踪影。我们简单而实在地举例来说,在香港山顶区买一幢豪宅就需耗资数亿港元,此外,买一艘超豪华游艇也需耗资数亿元。试想,别的一切不计,单买几幢豪宅、几艘豪华游艇,就可使金山坍塌。李嘉诚没有这样做,他在他买的那幢房子里一住就是30多年。

李嘉诚的境界还不止于此,他不是单纯地为了节俭而节俭。“充实人生,勿使虚度”,这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条座右铭。

李嘉诚从潮州古城走进香港,他创建的小塑胶厂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长实集团。他创立的企业从香港的西环走向新蒲岗,走向北角,进而走进中环的心脏地带皇后大道中的华人行,并走向了世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力打拼,李嘉诚成了世界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经济战略学家。

李嘉诚迈着坚实的步子走到了今天,要想取得如此成就,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力是不可能的。尽管自己是华人巨商,但他不为自己的功业感到骄傲;尽管自己拥有众多财富,但他没有因此安于现状,享受人生。

那么,李嘉诚是怎样看待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功业和财富呢?他所持的态度是:“要多做公益事业,多救济残疾及贫困的人。特别是要用在教育和医疗方面……。”

“要乐于助人。对自己要节俭,对别人要慷慨……”。

据知情者说,李嘉诚先生虽贵为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但他的办公室和会客厅的装饰和摆设却极为简单,“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他的那只普通的皮座椅一坐就是20多年,从来没有要求更换过。据了解,就是与“长实”系财团属下的附属公司总经理们的办公室相比,李嘉诚的办公室也多少有些寒酸。

一般人会认为,如李嘉诚这般的“大人物”应该是高贵威严、唯我独尊的。他浑身上下应该穿着超级的名牌货色;吃的,大概也是“满汉全席”的规模了;在他的身后,肯定会跟着一批“保镖”的。然而,李嘉诚的做法与世俗人的想法是截然相反的。

李嘉诚经常穿一套普通的黑色(或者深蓝)西装,搭配着雪白的衬衣和条纹领带,并且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夏天天气热,在巡视工地时,他有时也把西装外衣脱下来。一个冬天,一位陪同人员笑问他:“李先生,您不怕冷吗?”他却笑着回答说:“我倒喜欢较冷的天气!”工作过程中,西装衬里的骑缝线裂开了,他一忙起来,来不及叫人去缝就走了。李嘉诚从来都不炫耀自己的衣饰和身份,人们从没有看到他披金戴钻的。他穿的皮鞋同样很普通,不过擦得很亮,当然这是礼仪。出门时,他带的小皮箱简单得很,装着洗漱用具、内衣睡衣,还有一些必要文件。

李嘉诚的饮食也比较简单,经常是一菜一汤或二菜一汤,饭后一个水果。有时,他也会吃稀饭加咸菜,还有咖啡、牛奶、面包什么的。宴请客人的时候,他常常把客人带到公司总部的宴会厅吃饭。通常情况下,连水果在内共8道菜。碗是小号的,分量也是有控制的,使得客人能够吃得恰到好处,不致不够,也不致胀腹,更不致浪费。

多年来,李嘉诚不抽烟不饮酒,并且很少去参加舞会,当受人邀请时,他都极力避免。朋友们知道他这个习惯后,也就不勉强他去了。

李嘉诚现在住的房子,仍然是30多年前他在深水湾购下的那座别墅式楼房。他虽有名贵的房车,但他却喜欢乘坐普通的轿车,有时也会坐的士。

中国人很重视过50岁大寿或60岁大寿生日,但李嘉诚对这方面并不在意。花五六十万元过生日对他来说很容易,但他却觉得这样“没有多大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够和家人好友欢聚一下就很好了。

总而言之,李嘉诚给别人的整体形象是朴实中透露着风度,简约中流露出气质。

或许人们不明白李嘉诚为何要这样做,李嘉诚说了:“我的生活标准甚至还不如1962年的生活标准。我觉得简单的生活更有趣。”

“披星戴月出门去,万家灯火返家来”是李嘉诚青少年时期曾度过的一段岁月的真实写照。那时,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5~16个小时,还没有星期天。如此辛苦的工作没有让李嘉诚低下头来,为了早上不迟到,他在床头放了个闹钟,以便早上能够准时赶到单位上班。就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李嘉诚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他渴望学到知识。挣钱的不易和对知识的渴望使得李嘉诚节衣缩食,他勤俭度日,用自己省下的钱从旧书摊上买来旧书杂志以增加精神文化营养。

立业之后,李嘉诚仍然很惜时,积极工作和学习知识。他手上带着的普通电子手表比别人的手表总要快10分钟,以免误事。为了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有一段时间,他坚持上夜校进修,回家后通过收听收音机的“空中隐形教师”节目来学习英语。

成为“地产大王”之后,他仍然坚持学习,就连坐车上下班或办事的空隙都不愿放过。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要么读书读报,要么看文件看资料。

李嘉诚经商箴言:

我不打算摆满月酒,省下的钱拿去做公益。将来第二个儿子结婚,如果女家方面肯听我劝,我照样不铺张。我认为一些事在内心庆祝就可以啦,我一生都未摆过生日酒。

8.得人心者是大赢家

许多成功的大商人,当事业达到顶峰时,都求一个“淡”字。这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的孟尝君府下有个门客,这个门客与其他的门客不同。他常常弹剑而歌,歌词里尽是抱怨之词。要么抱怨食无肉、行无车,要么抱怨没有好衣裳。并且,这位门客总是贪得无厌,没有丝毫的满足感。孟尝君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一次,孟尝君派此人到他的封地收租。他到了那里,将佃户们召集起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将地契和欠据一并烧掉,并告诉这些佃户,孟尝君有着慈善心肠,决定免了他们的地租和欠款。听了这位门客的一席话,众佃户无不欢天喜地,心中充满了对孟尝君的感激之情。

后来,孟尝君在朝廷失势,一些敌对势力乘机追杀他。孟尝君当时身陷险境,无处藏身,幸亏得到他好处的那些佃户将他收留。孟尝君因此逃过一劫。

这位门客没有执行孟尝君交代他的任务,而是将地契和欠据当众烧掉,从而使得孟尝君得到了佃户们的认可。结果,孟尝君得到了佃户们的救助。孟尝君便是一个将义看得比利重的典型人物,他对这位表面上看来不识抬举的门客毫不吝啬,换来的是这位门客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为他笼络了人心,作为对他的回报。

商界超人李嘉诚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在领取董事袍金上的做法便能够体现出这一点。

长实系的盈利状况一直都不错,作为它的领军人物的李嘉诚,他每年所能拿到的袍金数额肯定不会低。就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的水平来看,李嘉诚每年也能拿到数百万港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袍金自然会增多,作为长实主席,李嘉诚可以拿到1000万港元左右的袍金。然而,李嘉诚每年仅从公司里拿出5000港元作为自己的袍金,并且一直这样做了20多年。李嘉诚的做法让人们感到惊讶,毕竟,5000港元的袍金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公司一名清洁工的年薪。

不仅如此,李嘉诚先后出任了十几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每年从这些公司里同样能拿到数目可观的袍金。李嘉诚却没有将其放进自己的口袋,而是悉数归入了长实公司的账上。在兼任国际城市主席的时候,该公司为他开的袍金是200万港元,他同样将其入了长实公司的账上。

李嘉诚在袍金上面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李嘉诚问心无愧。美国《财富》记者采访他时,他曾说道:“确如外界所传,我的董事年薪(袍金)是641美元,这比办事员的工资都低得多。不过,我即使支取1000万美元董事年薪,它比我所做的工作该拿的都少。”

李嘉诚的做法体现了他的无私,成为了香港商界及舆论界的美谈。商业界人士虽然对李嘉诚只拿象征性的袍金表示折服,但没有人敢于效仿。他们这样认为,袍金本来就应该拿,那是自己参与决策管理得到的酬金。不仅该拿,而且是理直气壮地拿。

舆论界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一些舆论则认为李嘉诚这样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不取小利的目的是得到大利,是典型的“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李嘉诚虽然放弃了每年可以拿到的数千万元袍金,却能够因此获得公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公众股东在认可李嘉诚的同时,自然会认可他旗下的长实系股票。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李嘉诚若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也会纷纷效仿。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性。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及价值才是大数。李嘉诚通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公众股东的支持和帮助,长实系会因股票增值而市值大增,李嘉诚作为大股东和大户,自然能够将大利攥在手里。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在这一年度,从他所持长实、新工等股份中得到12.4亿港元的年息。这并不是李嘉诚一年里的总共收入,他的非经常性收入和海外股票的年息尚未计算。

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更是如此,不过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李嘉诚能够漠视眼前利益,处处照顾股东,的确难能可贵。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名儒商,李嘉诚自然能够理解这点。在经商过程中,他也时时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让人们对他产生好感,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进一步得到所谓的“民心”。

虽有人认为李嘉诚小利不取,大利不放,但李嘉诚在业界的声誉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为,人们在看待和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参照物的。李嘉诚能够漠视董事袍金,其他人却不能够做到,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李嘉诚的行为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原因。

李嘉诚在经商过程中,能够顾及别人和公司的利益,在外界树立了很好的信誉,在公司内部得到了员工们的支持。如果一个商人能够做到这步,他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李嘉诚经商箴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我的钱,一块钱掉在地上我都会去捡。不是我的,1000万块钱送到我家门口我都不会要。我赚的钱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白赚来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