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开法师生平与著述
27171700000016

第16章 明开法师着述(1)

壹苏州佛教志稿

一、清末以前的苏州佛教概况

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来我国。吴赤乌(238—250)中,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一说为乳母陈氏)舍宅建通玄寺(即今北寺)。又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于盘门内建普济禅院,十年建塔十三级于寺中,这是佛教在苏州传播的最早记载。当时支谦、康僧会等先后入吴。孙权问支谦关于经中深义,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

后来孙权之孙孙皓即位,将要毁坏佛寺、佛像,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于从受五戒。

吴的译经事业,开始于武昌,大盛于建业。译人有维只难、支谦、康僧会等五人,所译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包括《般若》、《宝积》、《大集》等经凡88部118卷,现存51部89卷。

三国时代佛教的弘传,虽然范围不广,但已逐渐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如支谦、康僧会都是祖籍西域而生于汉地,深受汉地文化影响,其译书不但文辞典雅,且运用古文成语,以表达佛教思想。其次,支谦依《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制作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也依《双卷泥洹》制泥洹梵呗一契,他们都创作歌咏经中故事的赞颂声调,通于乐曲。

又康僧会来到吴地传播佛教时,还带来印度佛教画本,当时画家曹不兴,即据以绘画佛像,终于成为名家。

东晋时道生从罗什受学后,立阐提成佛之义(即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受到当时旧学僧党的攻击,认为是背经邪说,被逐出建康(今南京)。道生就至虎丘山以岩石为听众讲《涅盘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首肯。

相传今虎丘山千人石,即当年生公说法之处。

佛教至隋唐为极盛时期,十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唐开元年间,玄宗令各州郡建开元寺,苏州也不例外。经武宗灭佛(841—845),及五代之乱,佛教渐衰。后来,吴越王钱镠笃信佛教,在苏州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如虎丘山的云岩寺和塔、北寺、开元寺、灵岩山多宝塔,都在这个时期建造或重建。

宋代修造庙宇亦多,还先后官、私刻印大藏经五种。第一种,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在成都开雕,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在成都刻成。计六千六百二十余卷,是为我国刻印大藏经之始,世称《开宝藏》。最后一种由苏州碛砂镇(今吴县境内)延圣禅院大藏经局主办,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开刻大藏经,后因战火逼近停止,至元代初期才继续刻成,计6362卷,名《碛砂藏》。

宋景德元年(1004),日本僧寂昭等来朝,进佛像及金字《法华经》等,宋真宗因他书写精妙,诏号圆通大师,赐紫方袍,又敕为苏州僧录司,住吴门寺(又说普门寺——编者注),后即在宋迁化。

外国和尚在我国当僧官,历史上少见。

明初有僧道衍(即姚广孝),为本地人,曾佑朱棣起兵攻建文帝,后被授职为僧录司,太子少师。嘉靖中,有虎丘僧人天际来自少林,“敕赐金牌剿倭,所至有功”。嗣玉庵亦传其法,盗至随手而毙。

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几次到虎丘云岩寺、灵岩寺、狮林寺、开元寺等处赐匾赐经,佛教甚盛。至清末,苏州城内城外共有佛寺284所。近代以来由于自然淘汰,大多不能完整保存。

二、民国年间的苏州佛教

1.吴县佛教与寺庙统计

(1)吴县佛教会

1911年以前,各地佛教僧尼均以寺庙为单位,进行宗教活动,无统一组织。1925年,南京有“中华佛教会”总会,会长太虚法师,后来为圆瑛法师。

1927年2月14日,“苏州佛教分会”在仓米巷隆庆寺开正式成立大会,寄莲和尚为会长,会上选出副会长及会计等职员,到会者100余人,大小寺院六十余处。

国佛教会吴县分会在西园寺成立,中国佛教会派常醒法师出席指导,会上通过分会会章,选出六净、守方、显微、如定、映文、松林、昭三、寄莲、松山等九人为理事,心传、慧日、岫塘、德林、志高等五人为监事。

抗战期间曾

成立“吴县佛教支会”。

1946年吴县佛教支会举行抗战胜利后第一届会员大会,1947年11月26日,吴县佛教支会在公园路只园庵举行胜利后第二届会员大会,主席映文报告一年来会务,并选出妙岩、通如、映文、机法、仁山、松林、光悟、育生、妙真九人为理事,心传、寄莲、志高三人为监事。

直到苏州解放,均由大乘庵的映文和尚负责。吴县佛教会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寺庙登记,收会费,处理庙产纠纷,以及贯彻政府法令,号召教徒遵守。在日常宗教活动中,苏州各寺庙均自行其是,吴县佛教会不起支配作用。有时虽也邀请知名法师莅苏讲经,或办些社会救济事业,但对维护庙产权益及关心教徒生活等方面都无能为力。

(2)苏州寺庙统计

1922年,苏州僧寺192所,僧众699人;尼庵63所,尼众170人。合计寺庵255所,僧尼869人。

1927年,苏州有名的寺庙,计148所。(详见附录)至1939年6月,统计苏州寺庵共有206所,僧尼600人。

(3)其他佛教组织与各种莲社

吴县佛教会是苏州的僧尼组织,此外苏州地区还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其他佛教组织,兹简介如下:

湘城莲池会:1922年冬成立。会址在苏州娄门外湘城东岳庙,由周颂尧居士等发起,会务由传德师主持,会员五十余人,每年举行佛七。附设放生惜字社。

莘庄佛学推行社:1925年6月成立。社址设在苏州齐门外莘庄安义盛号,由张重远居士发起,宣传佛法。每年春冬二季在南天竺普真寺,由传心师主持讲经,信众约100余人。

中华佛教宣讲社:1925年9月成立。社址在仓米巷,由月屏法师主讲佛学精义。

净业社:1927年冬成立。社址在苏州齐门外吕舍镇,会员100余人,每年举行佛七两次。附设放生会。

苏州佛经流通处:计有两处。一处在三茅观巷横街十五号,一处在玄妙观西玛瑙山房。上述两个佛经流通处是两个机构,任务都是流通佛经,均成立于1928年。

苏州觉社:社址在王天井巷下塘药师庵内。于1933年出版《觉社年刊》1—6期,由“苏州古吴佛经流通处”发行,订购处在公园路民治路口。

宗教哲学研究社:1934年夏创办,社员中有李印泉、钱梓梵、程平若、闵仲谦等。1936年7月1日起“因经济竭蹶,对于社内各种开支,及夏令施送医药等一切善举费用均无着落,无法维持”而停办。

苏州佛学图书馆:成立于1941年。地址:旧学前。由王慎轩创办。任务是流通佛经。

苏州的莲社:印光法师于1930年来苏,住在穿心街报国寺,1937年移居灵岩山寺,专诚提倡念佛法门,因而信徒日多,先后成立莲社十二处,兹简介如下:

以上十二个莲社,除觉社抗日战争胜利后结束外,其余十一个莲社正式社员600余人。每月有四次宗教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初八、十五、廿三四天,有时上午半天,有时全天。另外,每逢佛菩萨诞辰日打佛七或举行祝圣。

2.寺庙经济来源与僧尼生活状况

解放前,苏州各寺庙根据所属宗派,分禅、净、律。大庙如灵岩山寺、西园寺等,住几十人或百余人;小庙住几人至几十人不等。所住僧众,除灵岩坚持每日早晚殿堂,一天两支香念佛,是个名符其实的净宗丛林外,其余各庙,徒有禅、净、律之名,实际上是按各人信奉教义而行持。

各庙根据住持僧籍贯,分为苏北帮、川帮、温台帮等。住持职位,灵岩山寺是十方选贤制,其余都是传法制。个别寺庙住持一职,需花一定代价(私下协议)购得。

苏州本地和尚住持的小庙,以专做佛事为主,称为“赴应”和尚,平时着俗服,有家眷,做佛事时着僧服,如龙寿山房住持通性,除妻子外,还有子女四人,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宗教职业者。

还有一种叫做“堂室”的佛事服务单位(如“佛摊子”性质),有当家的(如工头),租赁几间民房(如客栈),住几人或十几人,专供赶经忏的流动和尚居住,他们按月向当家的交付食宿费用。每逢其它寺庙做佛事,如本庙僧众不敷应用,派人联系即去。这样的“堂室”,全苏州有十多个,虽不是庙,但也有庙名,如青松庵、马王庙等。

解放前,苏州寺庙的经济基础是靠做佛事,虽然也有少数寺庙有田租、房租或其他收入,但其主要生活来源仍然是做佛事。

至于各庙通用的佛事经忏种类很多,一般白天念经拜忏,念《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拜大悲忏、梁皇忏、水忏等。夜间做焰口、系念、祭奠、大斋王、破血湖、破地狱、祈课忏悔、授幽冥戒。有时也做大型佛事“水陆道场”等。

关于唱念腔调,有宝华山的律腔(如大板焰口)和普通腔(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腔调)。

“赴应”和尚做佛事,配合多种乐器(胡琴、二胡、笙、笛、箫、锣、钹等),别具风格。与道士“作法”相仿,今已绝传。

僧众做佛事,尼众也做佛事,做“系念”、“六经六佛”等以维持生活。解放前,民间做佛事甚盛,因此有些人不是为信仰佛教出家,而是为谋生活出家。僧尼的生活情况,一般是住持僧比较富裕,普通清众比较贫困。

3.宗教活动概况

建国以前三十多年,苏州佛教的宗教活动是多方面的,据有关资料,按其性质,分类简介如下:

(1)传戒。1913—1934年期间,苏州西园、北寺、承天、宝积、狮林、圆通各寺,均有不定期的传戒,每次一、二百人不等。

兹举“西园寺传戒通告”一则为例。通告说:“择于民国十五年夏历二月十五日开堂至四月八日圆满,成就七衣钵具、自备祖五二衣。同时启建水陆道场、普佛等佛事。”

(2)讲经。1925年10月12日,“北寺延请太虚法师开讲《仁王护国经》,祈祷世界和平。知名人士李根源、张一麐等莅寺听讲。听众约600余人。讲期半月。”

1926年1月30日,“北寺自恭请太虚大师宣讲《楞伽经》以来,已有一个多月,听众甚众,于昨日圆满结束。”

1926年4月1日,“北寺昭三和尚邀请如三法师主讲《楞伽经》全部,约二月有余,功德圆满。”

1926年5月10日,“本市仓米巷隆庆寺寄连和尚,为阐扬佛学,振兴风,延请月屏法师宣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

1926年5月25日,“北寺昭三和尚,再次恭请太虚大师讲经,听者甚众。本市上津桥省立医校,便请法师到校演讲佛法,听者深为钦敬。”

1927年7月29日,“西园寺启建普利水陆道场49昼夜,冥阳两利。法会期内,请瑞僧老法师宣讲《金刚经》全部。每晚设放‘焰口’及‘破地狱’等佛事。”

1929年3月11日,“谛闲法师,应灵鹫寺住持之请,莅寺开讲《彻悟语录》一个月。”

1929年10月间,吴县佛教会主席道恒等代表苏州佛教,迎请太虚大师莅苏州讲经。“大师先前曾到日本、法国、南洋群岛等地,弘扬佛法,本年三月方回国。兹因到镇江出席江苏佛教总会会议,吴县佛教会特派昭三、寄莲、雨峰等到上海欢迎,请法师便道苏州,宣讲开示,以结法缘。”

1930年春,“谛闲法师,应西园戒幢律寺之请,莅寺宣讲《楞严经指味疏》。”

1933年4月8日,“圆珠法师,莅南禅寺讲《性相通说》。”

1933年11月17日,“宝静法师,莅北寺讲《地藏经》。”

1933年,“苏州绿蔬巷净心莲社,于5月24日起,每日下午二时请季圣一居士宣讲《弥陀要解》。”

1936年7月14日,“兴慈法师,应苏州觉社之请,宣讲《念佛法门》。”

1937年,“苏州觉社于4月1日起,请季圣一及王小徐居士轮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八识规矩颂》为期40天。”

1942年11月,“吴县佛学研究会每逢星期日下午三时,请陈依仁居士宣讲《楞伽经》。”

1945年,“苏州王天井巷静心庵,夏历二月初一起,每日午后二至四时,请慧舟法师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全部。”

1947年,“苏州妙香莲院王慎轩居士,以持戒念佛,同修净业为宗旨,先后请慧舟、范古农、张一留、陈依仁等居士讲演佛学。”

1947年,“苏州妙香莲院,于10月5日请范古农居士宣讲‘法相学’。”

辊辑讹(3)电台播音。1935年5月16日,“‘苏州觉社’借座‘百灵’电台,播送佛学节目,请王小徐居士演讲佛法。王居士留学英国多年,是着名的科学家,历任电气厂、中央研究院要职;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及‘电网路计算法’等项目。着有《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一书。”

1935年9月27日,“苏州觉社请王小徐居士,借座‘百灵’电台,播讲‘佛法与科学之关系’。”

1935年11月3日,“苏州觉社请王小徐居士,借座‘百灵’电台,播讲‘佛法与科学之关系’。”

(4)东吴大学添设佛经课。

“天赐庄东吴大学,成立30余年,历届毕业生,遍布各界。近来(1926年)该校孙乐文氏鉴于年来佛学昌明,佛经一项,学生亦有研究之必要,故特添设佛经一课,每星期上佛经课两次,每次一小时,聘请本市佛学会会长本醒和尚为讲师。”

1926年8月《大云月刊》有同样内容的新闻报道:“苏州天赐庄东吴大学,为美籍耶教士孙乐文手创,成立垂40年。该校校长文乃史,鉴于年来佛学昌明,当局提倡于上,人民虔信于下;为应时势需要,特于本年(1926年)学课中添设佛学课,聘请佛学会会长本醒和尚担任教师,每星期上课两次。”

(5)监狱讲经。1925年9月26日,“高检厅通令各兼理司法县知事,转饬各监狱管狱员,在监狱设立教诲室悬挂佛像,令各罪犯茹素念佛。周检察长派委邓际昌赴江北各县,戚则周至江南各县,往各监狱演讲佛学,以期实行感化罪犯,将来刑满出狱,成一善良人民。”

1926年6月9日,“印光法师来苏后,曾由地方厅岳朱两厅长,陪同前往小柳贞巷模范监狱及司前街第三监狱讲经,感化犯人。”

壹苏州佛教志稿

1946年6月1日,“张一留居士到监狱弘法,印有《弘法记》小册,赠送犯人阅览。”

(6)佛教流通。1933年,“苏州穿心街报国寺‘宏化社’,办置佛经善书,免费供应。本地中学学生陆续不断到该社索书。该社并将佛学书籍邮寄全国各中学学校。”

1946年11月1日,“苏州旧学前‘佛学图书馆’,为弘扬佛法,特设赠书部,备有大批佛学善书,普遍赠送。”

(7)和平普利法会。1942年11月1日,“苏州佛教居士林于农历九月十五日起,启建祈祷和平普利法会七永日。该林每月逢六念佛。”

1949年1月15日,“苏州灵岩山寺于一月十七日在功德堂举行‘永年佛七’,至二十三日圆满。专为祈求各善信,消灾延龄,植福增慧,并追荐亡者,速脱沉冥,超登莲域。”

(8)接待。1925年4月28日,“班禅于27日由京南下,沪宁线特备卧车餐车;苏站紫黄色彩亭,藉表欢迎。”

1925年4月30日,“班禅活佛,于29日乘专车到苏,停10分钟,当地官员与佛教界代表大休和尚等到站晋谒,热忱欢迎。”

(7)1926年10月16日,“日本佛教代表团共62人,于10月15日下午6时到苏,到站欢迎者,有李警厅长、张知事等,各大庙住持代表昭三、广慧等20余人,佛化学校学生40余人,及日本岩崎领事,日本警察署长岩田等,共100多人。代表团先到北寺大殿礼佛,摄影留念。晚间北寺设素宴招待,昭三和尚代表苏州佛界致欢迎词,日佛代表致谢词。16日上午,代表团到虎丘、西园、寒山寺礼佛游览。中午在西园午餐。午后12时离苏,乘车赴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