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语言花园里特有的一枝色彩诱人的山野奇葩。谜语曲折别致、变化多端;谜语故事思想独特、耐人寻味。谜语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并不断演化,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和美好情趣。
猜谜语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所搜集整理的诸多谜语故事贴近青少年读者,具体版块为“才能显能篇”、“文人施才篇”、“冷言热语篇”和“生活情趣篇”,知识丰富,引发思考,既有情趣又增长见识。
·才童显能篇
叔侄诗谜
初唐杰出的诗人王勃多才多艺,6岁时就能诗善画,爱猜谜语。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王勃的叔叔教他作完画后,一起围着火炉取暖。王勃叫叔叔出个谜猜,叔叔想了想,举目望着窗外,脱口吟道:
此花自古无人栽,每到隆冬它会开,
无根无叶真奇怪,春风一吹回天外。
王勃听了眨了眨眼,没有立即回答,却说道:
只织白布不纺纱,铺天盖地压庄稼,
鸡在上面画竹叶,狗在上面印梅花。
说完,叔侄俩都笑了起来,原来叔侄俩的谜底都是“雪花”。
牧童指路
王先生从不出门,这天,妻子让他进城赶集,他只好骑着一头毛驴匆匆上路。趟过一条小溪,迎面来到三岔路口,他不知该走哪条路。这时不远处正好有一个牧童骑着牛缓缓走来,边走边吹着悠扬的笛子。先生一见,忙上前拱手问路。
牧童听完王先生问路,只是眨了眨眼,他跳下牛背,走到路旁的一块大石头后面。王先生一时摸不着头脑,这时牧童在石头后隐身下去,只露出一颗调皮的小脑袋向先生笑。王先生顿时悟到了牧童的意思,忙向牧童再拱了拱手,又道了声谢后,就径直向右边那条路走了过去。
原来,这“石”上伸出一个头,便是一个“右”字。
少年文天祥寻父受考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出身贫寒,父亲文国斋是个穷困潦倒的布衣秀才,只好到异乡教书谋生。一年寒秋,年少的文天祥寻父来到异乡。村上有位读书人认出他是布衣秀才文国斋的儿子,想试试他有无才华,先出了句谐联要文天祥应对:
“出嫁闺女哭是笑。”
熟读诗文的文天祥知道这是一副反语联的上句,于是拱手回道:
“落地举子笑是哭!”
围观者一听,无不称妙。
那读书人又吟四句诗让他猜,诗云:
一物生前五寸长,秀才带它上书房。
一团哀情为君表,点点热泪洒桌上。
文天祥略一沉思,便答出是“蜡烛”。村民们见他如此才思敏捷,便集资供他衣食读书,由于文天祥勤奋刻苦,年年名列前茅,20岁就考中了头名状元。
三子吟诗吃瓜子
从前有位商贾,常年在外做生意。一年除夕,商贾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想考考三个儿子的学问和才智,便唤他们围火而坐,叫老伴托出一盘瓜子,然后命每个儿子赋诗文一句,要求句中有人、有事、有数字,并说要按句中数字酬赏瓜子。
长子抢先吟道:
“甘罗十二为丞相。”
父亲点点头,叫老伴数12粒瓜子给长子。
次子脱口而出:
“太公八十遇文王!”
商贾微微一笑,又叫老伴数80粒瓜子给次子。
幼子天资聪慧,多读古书,他眼珠转了转,起身将大盘瓜子捧入怀中。
商贾忙说:“你还没吟诗呢!”
“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
幼子高声吟道。
商贾哈哈大笑,高兴地说:“一个比一个强!好,好!”
秀才不如牧童
有几个秀才同路进京赶考。天气很热,个个口干舌燥。他们来到一片杏树林,想买些杏子解渴。老农夫说:“要吃我的杏有个条件,猜中我的谜,任吃任拿,分文不取;要是猜不中就……”
“猜个字谜有何难处?”秀才们说,“快出谜吧!”
老农夫说:“上看像不,下看像不,不是不上,就是不下。”
秀才们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中。
这时,走来一个牧童,听完老农的谜,嘻嘻一笑说:“这么多秀才,这么简单的字也猜不中。你们听着,我再出一谜,你们猜猜:“此物世上不算少,没有此物不得了,年纪活到八十八,还是人人都需要。”
老农听了,连声说:“对,对,你猜得很对。”他摆摆手说:“看来你们和我的杏无缘了,还是渴着赶路吧!”
原来老农和牧童的谜是同指一“米”字。
猜谜收徒
有个老艺人,怀抱胡琴走街串巷,如今老了,再也走不动了,就想收个徒弟,传授技艺。老艺人找来找去,不是嫌这个笨,就是嫌那个拙,总是找不到合适的。
一天,老艺人怀抱胡琴,正在街巷里走,忽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唱歌,歌词是这样的:
“七长八短一大捆,十个小孩抱着啃;越啃越叫唤,越叫越要啃。”
老艺人听了,会心一笑,知道小孩唱的是一个谜语歌,谜底是“笙”,再一听,小孩嗓音清亮,童稚可爱,便有心收这小孩为徒。他走到小孩面前,拉起胡琴也唱道:
“叫小孩,你细听,有一谜,要猜准:‘头上有角,肚下有鳞,鳞上有马,马边有人。’”
小孩黑眼睛转了转,看看老艺人,用手一指他怀里的胡琴:“就是它!”
老艺人终于收到了一个聪明的徒弟。
黄仲则被窝作诗
清朝乾隆年间,江苏武进县有位少年黄仲则,4岁丧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7岁跟祖父在乡塾读书。9岁时到县上参加科考,住在一楼上。考试时间快到了,他还在被窝里蒙头作诗。同来应考的学子以为他还在睡觉,便去推醒他,他很不高兴地说:
“我刚刚想到‘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两句诗,请不要打断我的诗兴!”
主考听了这件事,感到很有趣,便特地召见他,测试他的才能。主考官诙谐地吟道:
一个懒书生,睡到日当顶,
鸡在旁边叫,他才把眼睁。
黄仲则知道主考官在戏考他,不好意思地一笑,在桌上工工整整写了一“醒”字,双手捧到主考官面前说:“学生交卷。”
寸纸写就万字文
古时,有位农家少年张郎,虽家境贫寒,却每日在私塾学堂旁听,并常借书夜读,抄录成册。当12岁时,已是满腹诗文,出口成章。
一年,他听说县城要举行科举考试,考中者便是秀才。他怀着好奇心,怀揣干粮,前往县城报名应试。
主考官见张郎年岁太小,乳臭未干,认为小小村童未必有才学,但心地善良的主考官又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于是专门递给他一张一寸宽,二寸长的小纸条,笑道:
“小孩儿,你只要能在这张纸上写篇一万字的文章,我便算你是本科秀才,不用再考别的了。倘若你写不出,也不要难过,年纪轻轻的,还可回去寒窗苦读几载,再来应试也不为迟。”
“那我试试!”张郎接过纸条,回到考桌,沉思片刻,当即挥毫直书,眨眼间就交了卷。
主考官接过一看,眉开眼笑,连连称赞道:“童慧可喜,童慧可贺!”于是张郎就这样真的中了秀才。原来张郎在小纸条上写道: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巧妙地完成了主考官要他作的一篇万字文章。
少年李白受赞
唐朝诗人李白,5岁随家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定居。博学多艺的父亲,见儿子勤奋好学,便亲自教他习文练武,在父亲严格要求下,10岁的李白,便能咏诗应对,击剑弹琴。
一日,有位隐居岷的学者前来拜访李父,不巧未遇。李白礼貌相待,恭敬叩问:“贤翁尊姓大名,以便转告家父。”
那银须如雪的学者眯眼笑道:“吾号东岩子,平生喜爱奇禽异鸟。要问老夫的姓和名么?”说到这里,那老者又诙谐一笑风趣地说:
“老朽本姓‘有人偷’,名曰“鸟落山头不见脚’。”
天资巧慧的少年李白,沉思片刻,便拱手答道:“晚生知道了,姓‘俞’名‘岛’,一定向家父禀报。”
老人一听,惊赞李白的聪慧颖悟,拍着他的头连说:“童才可喜,童慧可贺!”
抢祭品的人数
金圣叹从小好学,才华横溢。一次他与一群儒生去文庙参加祭祀典礼。当时有一种说法,说是准能抢到祭祀中最肥的肉和最大的馒头,就能中举,升官,得肥缺。于是,祭祀刚结束,那些儒生就一拥而上,争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争争吵吵,丑态百出。
事后有位诗友问金圣叹:“当时争抢祭品的儒生共有多少人?”金圣叹笑了笑,仰头吟道:
太白写表,王婆骂鸡,
武松打虎,宋江杀妻。
吟完说道:“这是个字谜,你若能猜出,就知道抢祭品的人数是多少了。”那位诗友想了想说:“李白写表有才,王婆骂鸡靠口,武松打虎有力,宋江杀妻用刀,四者合起来乃是个大写的‘捌’字。”
小王冕斗财主
元代名画家王冕小时候给财主家放牛。除夕,他和几个同为财主打工的穷哥们儿去结工钱,财主阴笑道:“我说个字谜故事给你们听。从前,有一群穷光蛋,挖到个宝瓶,便砸破它一人一块地给分了,结果分文不值。这就叫‘穷人分宝还是穷’,你们知道这是啥字吗?”
王冕一听,便明白这是“贫”字。恨他故意取笑,便说:“我这里也有个字谜故事:有个财主,与人合作经商,赚了一箱珠宝用马驮回家去。次日,合伙者前来分利,财主说昨天分手后,马受了惊吓,发起狂来把箱子踏扁了。这就叫‘马受惊吓踏扁箱’,你知道这是啥字吗?”
财主知道此乃“骗”字,也明白王冕存心讥讽,只好装糊涂,很快结完工钱收场。
最古老的谜语
南宋时,大儒朱熹迷上了《周易》,埋头研究。他读到《周易·归妹上六》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一段时,殚精竭虑,不得其解。心想,女子捧筐装物应有重量,何以说“无实”?男子持刀割羊,理当流血,何以说“无血”?莫非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玄机?
正反复思索吟诵问,一旁玩耍的小儿子叫了起来,说:“爸爸,我猜出来了。您听着:‘士剪羊毛,当然无血;女子把羊毛装在筐里,当然就没啥重量了。’”
“对!对!”朱熹恍然大悟,原来这只不过是一句隐语罢了。后有人考证,这是一首商代的民间民谣,也是见之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谜语之一。
三个书童猜谜买物
明朝,我国有一位著名诗人于谦,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惟留清白在人间。
一天,于谦将诗交给书童,要他去买诗中所咏的东西。书童以为要他去买诗书,跑遍了街上每一家店铺,也没买着这样的书,只好回来如实禀告于谦。
于谦只好又派另一书童去买,这书童仔细看了几遍之后,到街上买来一块磨刀石,一斤铁钉,十斤麦子,十斤豆子。
于谦问他为什么买这些东西。书童回答:“这磨刀石是千锤万击出深山;钉子是铁打成的,叫烈火焚烧若等闲;麦子嘛磨成面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豆子做成豆腐是惟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说:“我只叫你买一种东西呀。”
书童说:“你这里并没指定只买一种呀!”
于谦无言以对,只好再派第三个书童去买。
第三个书童再三吟诵思索,终于开了窍,到街上买来一车于谦要的东西——石灰。
沈石田满意收徒
相传,唐伯虎的父亲在苏州街头开了家酒店,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开怀畅饮,吟诗作赋。
唐伯虎从小读书用功,尤爱绘画。一天,江南才子祝枝山登楼饮酒,见四壁贴的画山清水秀,花鸟灵活,连声称赞道:“店老板这位少年公子有才气,有才气!”他拉过小伯虎,拍拍他的头说:“我再找位丹青妙手指点指点!”于是,祝枝山匆匆而去,即刻就拖来了当地著名画师沈石田。
沈石田捋着胡须,细细观看了唐伯虎的画作,又见他文质彬彬,很有礼貌,心想:这酒家少年看来是株好苗,但不知有无灵性,文才如何。于是略一思忖,吟了古人的四句诗,要唐伯虎当堂猜答。诗云: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伯虎听了,当即挥笔写了个“风”字,双手奉上。沈石田一看,点头微笑,便满意地收他做了徒弟。
少年白居易遇伯乐
由于战乱和家庭的破产,诗人白居易11岁就离家漂泊,孤零异乡。在动荡不安的苦境,他一面勤奋读书,一面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把当时流行的口语写进了诗歌,反映穷人的痛苦,讽喻朝廷官僚及劣绅。
京都长安有位官居著作郎的善良老学士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拍案称好,连声赞曰:“倘胸中无秀气、腹内欠才识,小小年纪岂能写出如此神韵盈溢,妙语惊人之佳作。”顾学士想资助这位才华闪烁的流浪少年,便问白居易需要什么?
白居易略一沉吟,拱手敬答:“感谢先生厚爱,眼下为惩恶扬善,小人急需之物乃是:此宝瘦又细,说话把头低,不吃人间料,能为民出气。”
顾学士一听,说:“啊,需要毛笔!这不难,这不难!”
聪明的小孙子
有位老华侨回国观光旅游,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他回到家后,孙子问他参观过哪些城市。他笑逐颜开地说:“久雨初晴,雪消冰融,船出长江口,风平浪静,四季花开,海上尽绿洲,八月飘香满园,春城无处不飞花,真是一路平安,双喜临门!”
孙子说:“爷爷,我问你参观过哪些城市,你怎么做起诗来了?”
老华侨说:“我的每句诗中都暗含一个地名,10句诗就是我参观了10个城市。”
聪明的孙子想了想说:“啊!我知道了,你参观的10个城市分别是:贵阳、开封、上海、宁波、长春、青岛、桂林、昆明、旅顺、重庆。”
曹植百步斗牛诗
曹丕和曹植兄弟二人都很有文才,而曹植的才能比曹丕高得多,曹丕很嫉妒曹植,总想找个借口杀掉曹植。“煮豆燃豆萁”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在《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里,还记载着曹丕为难曹植的一个故事:
曹丕和曹植出游,见两牛相斗,一牛抵落井中而死。曹丕便让曹植对此事赋诗,又限制诗里不准说出牛、斗、井、死这些字眼,限走100步,做出40个字的诗来。如果做不成,即治他的罪,曹植应口即成:
两肉齐道行,头上载横骨。
行之险上头,崛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胜,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气不得泄。
还没走完100步,诗就做完了。这首诗以隐语的方式隐去了牛、斗、井、死这四个字,含蓄的记明了二牛相斗之事,可称为纪事诗谜。而且利用二牛相斗的故事,影射兄弟相斗不幸的后果,使曹丕感到惭愧。曹丕这回又没有难倒曹植,只好怏然而罢。
·文人施才篇
李白出谜取名
唐朝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召进京做了供奉的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开始时,李白踌躇满志,想一展才华,但在唐玄宗当政的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白无法施展才华,只得每天借酒解愁。
一天,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回到住处,正巧一个叫李谟的居士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前来拜访,对李白说:“李翰林,你看看我的外孙子,他多么逗人喜爱,你学识渊博,就烦劳您为孩子起个名字吧!”
李白醉眼微睁,看了看李谟的外孙,然后写道:“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君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李谟一看,心中有些不快,说:“本想烦劳李翰林帮忙为小外孙取个名儿,你却写了一首诗,既然你喝醉了,那就告辞了。”
李白笑了笑说:“我没醉,孩子的名字就在我刚才所写的四句诗中。树下人是‘木’和‘子’也就是‘李’,不语就是莫言,也就是‘谟’。好就是‘女’和‘子’,女之子不就是外孙吗。语及日中也就是谈到中午,就是‘许’字。烟霏是云雾缭绕遮住了太阳,也就是云封嘛。这四句联在一起,组成的一句话正是‘李谟外孙许云封’。”
李谟听后很不好意思,原来这首诗是一则谜语,他连忙道谢,告辞而去。
孔子收徒
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原名仲由,他自幼好学,喜文爱武。一天他到井里打水,正好孔子路过此地,因为口渴难耐,孔子便向仲由讨口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