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108

第108章 泽畔行吟,自投汨罗

“原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译文”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点评”

屈原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一生忠心报国,虽被谗害,却痴心不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生都在追求,但楚都被攻下,彻底粉碎了他的理想,走投无路之时,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自投汨罗江。

一、二次流放,报国无望

楚怀王被秦国扣押之时,楚国就立太子为国君,是为楚顷襄王。

顷襄王继位后,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昭雎也在楚国政坛上消失了。

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楚国百姓义愤填膺,一片责难子兰之声。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他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

公元前293年,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楚顷襄王很忧虑,就谋划再与秦国讲和。

这对屈原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使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进谗,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折磨得他形容枯槁,身心憔悴。

二、泽畔行吟,自投汨罗

屈原离开郢都,心情十分伤感,这种心情在《哀郢》中表露无遗。屈原的流放路线,大抵从郢都东下,至夏浦(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一带),涉江至鄂渚(今武汉市武昌一带),南下绕洞庭,渡沉水,经枉渚(今湖南省常德市),奔辰阳(今湖南省辰溪县西南),走淑浦,东行渡资水、湘江到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北上抵汨罗。一路走走停停,头顶炎炎赤日,身被雨雪风霜,历尽千辛万苦,在汨罗江畔南阳里的玉笥山定居下来。

进入垂暮之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披头散发,每天在汨罗江畔的长堤上行吟,嘴里叨念着两句诗:

举世皆浊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啊,而我独醒。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嗢蠖乎?”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今荆州沙市一带),“烧先王墓夷陵”,屈原亲眼目睹国破家亡,心如刀割,感觉复国已然无望,遂于中国夏历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三、屈原和端午节

据说当屈原投江而死的消息传开以后,那时正值楚国将亡国之时,人民心中还期盼着屈原能够重新复兴楚国呢,楚国人民都不相信是真的,便纷纷驾舟奋力营救,沿水招魂,可一直无法找到屈原的遗体。

百姓们担心蛟龙、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便把糯米用衣服包裹,捆绑成人形直接投入江中,以引诱蛟龙鱼虾来食;同时把船头做成蛟龙的样子,希望能把水中的蛟龙、鱼虾吓走。这样一直持续了好些天,整个汨罗江和洞庭湖都找遍了,一直扩散到整个楚国领域。

这以后,每年的夏历五月五日,楚人都会在水边划龙舟和投放粽子,以此祭奠屈原。并把这天的活动称之为“端阳节”,这也才有后来“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要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后,六国文化是被禁止的,因此这纪念屈原的活动,只能是变通的,这“端午”“端阳”的叫法,足见楚国人民的机智和智慧。

关于粽子为何要“五花大绑”,那是后来演化成饮食文化后的需要。那时用糯米或糯米粑粑撒入江中祭奠死去的亡魂,早就成了习俗。屈原投江,因他是百姓爱戴的英雄,楚人自然都会去营救屈原或是找回屈原的尸体。为了防止鱼虾蛟龙吞噬,或许把船做成龙形也是可能的,把糯米投入水中,那是引诱鱼虾吃食,避免屈原尸体被食。

四、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八十二篇之多的怀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做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温总理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屈原正是这一批人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璀璨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他光耀千古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