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003

第3章 巍巍尧帝,任贤图治

“原文”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译文”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作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作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点评”

帝尧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在天文、历法、农事、法制诸方面多有建树,并且起用了许多人才。

尧是迄今为止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比较详细的帝王,从史公的《史记》和《古今通史》记载来看,都有着对尧帝比较详细的介绍,史书的记载中主要表达了他用仁德、豁达、笃诚、功绩、精神等明举来推动了历史潮流的进步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良君明主。

由于帝尧功德高尚,后人常用“尧天”比喻理想社会,“尧年”赞颂老人益寿延年的功德;旧时封建社会,将“尧天”“尧年”作为专称颂皇帝功高长寿之辞,“尧天乐”也是赞颂之词。

一、身世灵异,仁德如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据古代文献记载,尧是黄帝后裔,有的说是黄帝的第五代孙。姓伊祁,名放勋。因始封于唐,也称唐尧。因晚年游居于陶,又号陶唐氏。

关于尧的身世,民间传说很多,多是把帝尧神化了。据说,帝尧是他的母亲庆都和一条赤龙交合生下来的。《太平御览》根据《春秋合诚图》的记载,是这样来记述尧的诞生过程的:

尧的母亲是天帝的女儿,她出生的时候,天上雷电交加,却没有下雨,只有巨石的缝隙流着鲜红的血液,庆都就在这石头缝隙出生了。庆都长得像天帝,身上常有黄云覆盖着,不吃食物,做梦就吃饱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常有神灵跟随着她。有一天,她在三河之首游走,看见一条赤龙过来了,还带着一张图,图上画着一个人,衣服泛着红光,脸上眉有八彩。图上还有字,写的是:赤天受孕。庆都正看着,突然,天色转暗,阴雨霏霏,赤龙便与她交合了。之后庆都有了身孕,十四个月后生下了尧。尧长得和赤龙携带的那张图上的人一模一样。

这个故事很神奇,却写进了《说郛·河图稽命征》,仔细一想也有道理。因为,先祖经历过母系社会,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人就把帝尧神化了;而且,由于大家将尧视为帝王,帝王就是真龙天子,于是就有了尧母与赤龙交合生尧的说法。

《史记》更把这位帝尧描写得了不得,说他仁德如天,智慧似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绚丽;他富有却不骄纵,尊贵却不惰慢。他戴黄帽子,穿黑衣裳,乘红车子,驾白马。他弘扬顺从的美德,与同族和睦相处;又明确百官的职责,百官政绩昭著;也亲和团结天下的诸侯,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所以他即位以后,局面大变:举荐本族德才兼备的贤者,首先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因而“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被众人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在《论语·泰伯》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是说,像帝尧这样的君主真是太伟大了,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而只有帝尧能够以天为准则。他的德行浩大无际,平民百姓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赞颂他才好!

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还专门编撰了一篇《尧典》来颂扬他的政绩和德行,以及传位与舜“光被四表”的盛业。

二、任用贤才,授民以时

尧作为“五帝”之一,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业绩。其中可圈可点者有很多。

他把自己信得过的得力助手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人派到各地指导农业生产,制定了历法。

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并告知于民。他分别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的地方进行观察。

羲仲住到了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也就是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

羲叔住在南方的交阯,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出现在南方,根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也就是夏至。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

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也就是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

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也就是冬至。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

根据观测和研究的结果,尧断定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多余的时间用加闰月的办法解决,确定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一岁。《尚书·尧典》的原话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从史书上的记载至少可以读懂两点:一是帝尧主持研究了历法,因为他分派羲氏与和氏观测日出日入进行研究;二是帝尧亲身参与研究。若是不参与其中,不了解研究情状,很难做出用闰月解决余数的定论。由此完全可以断定,说尧钦定历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历法研究的成果,直接推进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我国民间喜欢将节气说成节令。节气是时节气候,节令则成了时节命令。显然,这节气认定后,帝尧选派的官员发布的命令,根据这命令人们可以安排农耕和生活事宜,就将节气变成了节令。至今,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节令的谚语:

如“四月芒种齐芒种,五月芒种过芒种”是说收麦的时间。如果农历四月芒种,那芒种时就能割麦;如果农历五月芒种,那过了芒种才能收麦。

“头伏萝卜,末伏菜”是说播种蔬菜的时间。头伏时可以种萝卜,末伏时才能种白菜。

这无数信手拈来的农谚,那时就是时节对农事的命令,这节令从帝尧那时起始一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是人们遵循的规律,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创举!

对于历法的设定和使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天道与人文》所说:“四季之递嬗,中国知之极早,二至、二分,已见于《尚书·尧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是竺可桢先生,许多外国学者也这样认为,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阿马萨黑认真研读了《尚书》,说“得知四季的主宰就是生命的创造者”,无疑,他将钦定历法视为最辉煌的科学发现了。

三、选贤任能,天下大治

在尧的众多政绩中,求贤若渴、任贤图治表现得尤为突出。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来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

诽谤木就是在他办事的宫门前,树立一根木柱,谁有意见都可以站在下面发表,哪怕是说错也赦免无罪。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

这样一来,大家渐渐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世方法。

“敢谏之鼓”“诽谤之木”,大概就是今天的意见箱、信访处、投诉热线的始祖吧?在古人眼里,帝尧作为一个统治者,已经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了,而他自己却依然不满足,还要想方设法征求民众的意见,欢迎大家公开指出他的过失,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大概只有帝尧这样的圣主才能做得到吧。由此可见,倾听下情,接受民众的建议和批评,是开明的领导者独具的宝贵品质,也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不过,就像张居正说的那样,真想征求意见、听取批评,也不必非要放一面大鼓,立一根木头;反之,如果只是为了摆摆样子,走走形式,挂再多的意见箱,也不见得有人买账。

为了治理好国家,尧帝在位时选用了一批贤臣能士。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

大家都熟悉后羿射日的故事吧,后羿就是尧手下一位能干的大臣。

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尧于是命后羿将那些野兽杀死,并射落九日。据说人们对尧为民除害的举措十分感激,所以拥戴他为天子。

尧的时代,又是一个“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洪水泛滥的时代,其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决心治理洪水。

治理洪水,其实也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一件家喻户晓的历史大事。可是知道大禹治水的人很多,知道这次治水的指挥中心在尧都平阳的人就很少了,尤其是知道帝尧是这次抗洪总指挥的人就更少了。用时下的话说,这次治水大禹是实施者,是前线统帅。他能走上前线统帅的领导岗位,本身就在于帝尧的英明决策。那么,到底怎样治水的呢?我们从头说起。

到底派谁治水为好?起初,被提上议事名单的有两位,即共工和鲧。

先说共工,他是一提到就让帝尧否决了的。

在会议上,帝尧提出让谁担当治水重任,众臣都推荐鲧。就这么鲧当上了治水的头领,然而,连续治了九年,也就是堵了九年,洪水非但没有减小,还更为严重,结果被“殛于羽山”,也就是被杀了。

那么,下一步让谁治水为好呢?按照《史记》的说法,是代为摄政的虞舜举荐了大禹。其实,这时候还不能称大禹,大禹是他的庙号,他的名字是文命。文命是鲧的儿子。鲧治水惨败,儿子接过了他的重担,成为治理洪水的主帅,而且成功了,成为名垂千秋的大禹。

我们在此就以大禹相称吧!大禹为什么能将波浪滔天、肆虐苍生的洪水治理好呢?翻阅各种文献史料,查得原因有三,即思想对路,方法对头,作风对位。

先说思想对路。如前所述,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采取的堆土筑坝的办法,越堵水越大,弄得洪水横流。大禹上任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他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却没有固守父亲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对此,《孟子·滕文公中》有过很高的评价:“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明确告诉人们,大禹治水是全新的思路,是在挖渠放水,地上有长江、淮河、黄河以及汉江是将猛兽赶到沼泽里去了,不再为害伤人,人们可以又去平川安居乐业了。将孟子这种评价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疏导。治水患是疏导,疏川导滞的全新思路给了他全新的成就。

再说方法对头。这里的方法是指方法步骤,或者说大禹治水从哪里入手?从有关史料看,大禹治水是从壶口起步的。尧都平阳之所以为洪水淹没,原因是黄河古道壅塞,积水成泽,大水越过吕梁山谷,流入汾河谷地。紧邻汾河的平阳城,正好处在谷地当中,自然无法幸免。大禹治水首先盯住了黄河,盯住了壅塞河道的咽喉。壅塞在河道的全是石头,如何能打开一个缺口?上古时候,技术落后,又没有像样的工具,要凿石开河确实是个难题。破解难题的办法,是大禹采用了先进技术。当然,这先进技术也是就当时而言。据壶口周边的人们传说,大禹让众人砍来木柴,点火焚烧,烧热之后,又用冷水猛浇。这样岩石就会炸裂,顺着缝隙撬动石头就容易多了。这实际是那个时候就使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这也算是方法对头吧!如此,打开壶口,据说壶口下面的十里龙槽就是大禹凿开的。他又打开孟门、石门、龙门,黄河顺流而下,解除了都城之困。接着,他一条条河道治下去,让长江、淮河和汉江等河流各有水路,通通畅畅流入了大海。

然后说作风对位。开山搬石,挖土成河,本身是件苦事情。那时候又少有像样的工具,要干好也就更辛苦。在这样的关头,如果领导不深入一线,不带头去干,群众就会退缩不前。因此,大禹自始至终都冲锋在治水的前沿阵地。最为典型的事迹是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接到治水的命令,大禹刚刚新婚第四天,他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这一去就是十三年。离家快一年的时候,他路过家门口。那是个早晨,从屋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出生了,高兴极了,真想进屋看看这个心爱的小宝宝。可是,洪水咆哮,四处泛滥,治水正在紧要关头,他不敢怠慢,连忙朝前赶去。五年后,大禹第二次路过家门,远远看见妻子站在门口,他想跑过去说几句话。可是,前方工程遇到了难题,好多人等着他前去解决,他不敢迟缓,大步走过家门。第三次路过家门,那是十年后了。他看见门口站着个孩子,路人说是他的儿子,他亲热地抱在怀里,真想多抱抱这朝思暮想的小宝贝,可是,治水已到最后关头,他不敢有半点懈怠,只好放下儿子,毅然离去。这个故事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无人不敬仰大禹一心奉献的敬业精神。

大禹在众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不过,也不要忘了尧是这次治理洪水的总指挥。平息了洪水,人们又能过安然日子了。

帝尧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在历法、农事诸方面多有建树,并且起用了许多贤能的人才。在他的统治下,九族敦睦、百姓安居、万国和谐、天下太平,堪称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