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039

第39章 范蠡传奇——从范将军到陶朱公

“原文”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译文”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点评”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足智多谋,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称霸一方,当他站在事业的巅峰时,却选择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资产累千万,自号陶朱公。

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奇特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惊奇,令人沉思。

一、勿恋官位,明哲保身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范蠡投奔越国,正是越国兵败国灭之时。他劝说勾践屈服,伴勾践到吴国为奴。在勾践回国后,辅佐勾践富国强兵。几次在时机不成熟时,劝阻勾践的起兵报仇。当时机成熟时,范蠡亲领越军征战伐吴,一战灭吴,被封为上将军。又继续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就在功业达到鼎盛之时,便主动抛弃二十余年建立的辉煌,主动离开越国,泛游五湖,成为一个闲人。

按一般人思维,范蠡到了这步,是该享受成功的时候了。但他深知宦海沉浮、世态炎凉,明知“共享越国”纯系虚言,不敢对此心存奢望。

当越王勾践班师回国后,君臣设宴庆功。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唯独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想: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却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遭来杀身之祸。

想到这里,他便毅然决定急流勇退。在离开是非之地时,也不忘与己风雨同舟的文种,于是投书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范蠡的智慧很快就得到证明,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果然被赐自杀。

二、潇洒人生,以智戒贪

范蠡这一走,海阔天空,不再系命于君主,获得了自主独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由。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业,寻找和开拓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和新的天地,从这点上说是获得了逍遥与轻松。

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陶山,或山东定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即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

三、富而好德,美名传扬

当时,陶山位于齐、鲁、魏、赵等国的结合部,山前又有广阔湖面,船只通过连接的汶水、济水等直达中原各地,山内草木葱郁,湖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范蠡以为此为天下之中,便在此隐居下来,置办田产,建筑房屋,利用山坡地发展畜牧林果,利用水面养殖鱼鸭,没有几年时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接着利用过剩的产品和手中的积蓄,囤积货物,做起贩进卖出的商品交易。

范蠡还在山前大村庄、湖屯码头设立杂货店铺、作坊、旅店、钱庄等,使这里成了各国商人集居的交易中心。同时他雇用有才能的贤德之人,把产业商贸管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经营有道、致富有方,十九年之中,三至千金,逐至巨万,最后积累了亿万的财富。

晚年,范蠡把经营的产业托付儿孙去做,自己在陶山选择一个水抱山环、泉美林秀的位置,建一别墅,度过了美好的后半生。

范蠡在这里仗义疏财,乐善好施,济贫救困,被大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富好行其德”。他生前对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死后,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陶山一带至今留有不少与范蠡有关的古迹与传说,两千四百多年来,风吹日晒,更朝换代,这些古迹不知遭到多少次人为或自然的破坏,当地人却屡毁屡修,使之延续存世,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