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在周朝做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到周朝国都洛邑,打算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老子说:“你所说的,他本人和骨骸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遭遇时运好,就坐上车子去做官;不逢其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转移,可止则止。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把货物囤藏起来,外表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容貌谦恭就像愚蠢的人。’去掉你的骄气与多欲,故意做作的姿态和过大不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孔子离去,对弟子们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兽类,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使用网(捉住它),会游的可以使用丝线(钓住它),会飞的可以使用箭(射中它)。至于龙,我就不能知道了。它乘着风云而上升到天空。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像一条龙吧!”
老子讲修道德,他的学说以深自韬隐,不求闻达为主旨。久住周京,看到周朝衰微下去,于是就离开了。经过散关,关令尹喜说:“你将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著书吧!”于是老子便著述《老子》上下两篇,论述“道”与“德”之意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有人说,有个叫老莱子的,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论述道家的体用。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
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由于讲修道德,所以养得高寿。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见过秦献公,并说:“开始秦与周是合并的,大约合五百年后分离,分离七十年后,就会出现霸王。”有人说儋就是老子,有人说不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是对还是不对。老子,是个隐居的君子。
“点评”
老子、韩非这两位伟人,对那个时代的思想领域、生活态度、社会发展、治国之道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入的影响,那么这两位伟人对于他们之后的人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有必要向他们学习吗?他们能给我们怎样的生活智慧?
一、神秘的老子
有关老子的身世,史书历来说法不一,尤其是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都尊奉老子为教主,并冠以“太上”“老君”等称号,已经将老子神化了,既然是神,当然就有不死之身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故又称老聃,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
老子很老,活了多少岁?司马迁说,老子因为修身养性而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还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这些都无法考证清楚了。
号称信史的《史记》,却在《老子列传》中又列了另外两个老子的候选人:楚国人老莱子和周太史儋。可见,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老子的身世已有了争论。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也曾经著书十五篇,阐释道家学说,与孔子同时,其实也基本与老聃同时。这位老莱子还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彩衣娱亲”的主人公。据说他乃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乱世,隐居于蒙山南麓,自耕自种,自给自足。他非常孝顺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挑拣美味供奉双亲。更出格的是,他年届七十仍不言老,为博父母开心,常常装嫩,穿起“五色斑斓”的童装,在父母面前“为婴儿戏”。有一次在他父母居所取水,故意跌倒,像婴儿般啼哭,目的竟然是博取父母一笑(或云他不慎跌倒,就势作婴儿啼)。
那么,这位老莱子为什么会被司马迁写入《老子列传》中,作为老子的候选人之一呢?这是因为,老莱子在当时极可能也被称为老子,他的名字当是老莱,不是老莱子。那时人们对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总是尊称为“某子”,一般不称“某某子”。司马迁既然将老莱子与周王室的那位老子并列为孔老夫子所敬重的人物,便可知他早就认定了老莱子不是《老子列传》的传主。把老莱子列入,前面加“或云”两个字,分明是出于谨慎,疑则传疑,表明那时有此一说而已。
至于另一位候选人周太史儋,其实也不可能是老子。司马迁为什么把周太史儋写进《老子韩非列传》,原因很简单,第一,他们都在周都洛阳供职,李耳是“周守藏之史也”,周太史儋也是周太史,两人都是周的史官;第二,聃和儋古音相近,完全可能是通假字。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二、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
所谓“守藏室”,据司马贞索隐的解释,乃是周王室的藏书室,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兼档案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子对周代的典章制度、礼乐仪式很是熟悉。
孔子入周问礼,拜访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子。
这次会面大概发生在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之间,也是文献留下来的关于老子事迹的少数记载之一。
老子本身是不看重礼的,他认为正因为礼的存在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尊卑与矛盾冲突,而只有消弭礼的制约,让天下人重新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当中去才会幸福。因此,老子对这个远道而来好学深思的学生并不十分感冒,尤其是对他那一肚子关于周代礼乐制度的问题,更不感兴趣。
所以满腔热情的孔子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想请教的问题老子连回答的兴趣都没有,只是淡淡地告诉他:“你所谈到的那些人早已成了冢中朽骨,只剩下他们的片言只语还在好事者中流传。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君子遇到了好时机就居官从政,不得志则随遇而安。我听说高明的商人都把自己装得像没钱人一样,道德修养高深的君子看起来就像庸人一般。去掉你身上的那些骄气和各种各样的想法吧,去掉你那些迎合的神色和空头志向吧,这些都对你没有任何好处。”
孔子听了,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却不能不为老子那些富有洞察力的人生见解所折服,回去对弟子喟然长叹,把他与老子的这场会晤做了个生动的比喻:“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在地上走的,可以捕之以网;在水里游的,可以钓之以钩;在天上飞的,可以射之以弓。至于龙,我就不知该拿它怎么办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乘着风云遨游天上。我今天拜会了老子,他就像那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啊!”
这时的孔子,大约三十岁左右,虽然他自称“三十而立”,但其学识显然还与富有人生阅历、学术思想已经成熟的老子不在同一层次上。老子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深层次的思考,已超出涉世未深的孔子的思想层次。
但天纵之圣的孔子很快领悟了老子的教导,于是禁不住为老子的睿智和洞察力惊叹连连了。
三、老子出关和著述
老子在周王室长期担任守藏史,见周王室日益没落,以周王室礼乐文明维系的秩序日益崩溃,天下将陷入大乱,看不到太平的希望。而已经衰落到二等诸侯国地位的周王室内部却纷争不已,忙着争权夺利,演出了一幕幕闹剧。
他感到他所为之服务的政权是可笑的,没有任何希望的,而他再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一丝绝望的情绪爬上他的心头,并很快蔓延开来,覆盖了他的整个心。于是,他决定离开了,骑上青牛,飘然西逝。
《太平广记》还记载了老子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老子打算出关西行去昆仑山,守关的官员喜通过占卜知道会有神异之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四十里道路迎接。当他见到骑牛而至的老子时,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占卜的神异之人了。
老子在中原的时候,一个徒弟也没有收,但是老子知道喜命中注定是得道之人,于是就在这里停留下来了。
老子身边有一个仆人叫徐甲,从少年时就受雇于老子,每天的工钱是一百钱,到老子出关时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的工钱(呵呵,徐甲受雇老子二百年哟)。
徐甲见老子要出关,想尽快讨回工钱但又恐讨不回来,于是一纸诉状将老子告到关令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经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老子欠他的工钱数额巨大,一下子可以使徐甲成为富翁,于是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此女十分貌美,就迫不及待地把告老子的诉状交到喜的手里。
喜见到后十分惊讶,把此事告诉了老子。
老子对徐甲说:“小子,你不知道实际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官阶卑微也没有钱,家里连个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用了你,同时也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一直活到今天。但是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经告诉过你,如果你将来进入安息国,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这么急不可待呢?”说完,老子一挥手,《太玄清生符》立刻从徐甲的嘴里吐了出来,上面的字迹还很清晰,就像刚刚书写完的一样,而徐甲立刻变成了一堆枯骨。
喜立刻跪下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他还债。于是老子就又一挥手,把那张《太玄清生符》扔到徐甲的那堆枯骨上,徐甲立刻复活了。
喜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把他打发走了,又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
喜就向老子请求更深入的教导训诫,于是老子口述五千字,喜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道德经》。
喜按照老子的教导方法修行,果成仙人。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充分体现老子思想的睿智和哲思,被称为“伟大之书”。
《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今名著之首。这部书充满了探求疗世之疾的良方,不仅适于职场、家庭、社会,也适用于个人,可以说是一本广为世用的智慧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