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强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译文”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帮人告发商君要谋反,国君就派出官吏逮捕商君。商君逃亡到边关之下,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他是商君,说:“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件的人要判罪。”商君喟然叹息道:“唉,制定法令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离开秦国前往魏国,魏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大败魏军,拒绝接纳。魏国有人说:“商君,是秦国的盗贼。秦国强大而他的盗贼进入魏国,不遣返,是不可以的。”于是将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次进入秦国,便直奔封地商邑,与其党徒调动邑中军队往北攻击郑。秦王派兵攻打商君,在郑黾池杀死他。秦惠王车裂商君尸体而示众,说:“不许再有像商鞅这样的造反者!”于是又杀灭商君的家族。
“点评”
商鞅拜将入相封侯,好不风光,人生达到了巅峰状态,无人能比。但在这个过程中,商鞅害死了许多人,也得罪了许多人,这为他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再加上,他依靠的是秦孝公这棵大树,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么一位变法大家,他的人生结局怎样呢?
一、苛急激进,不留后路
商鞅相秦期间,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
他在法令的推行上毫不手软,不给人一点回旋的余地。变法之初,很多百姓不解;后来新法实行,这些百姓又夸奖新法便利。结果商鞅毫不领情,说这些百姓全是搅乱教化之人,下令将他们全部迁徙到边疆去。在他眼里,法令只能执行,不需要理解,更不能议论和更改。
而在与秦国尊贵高管的争斗中,商鞅更是不留后手。第一次变法时,由于太子犯法,商鞅便杀鸡骇猴,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还将另一位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脸上刺字)。而第二次变法时,商鞅为树立权威,又把八年杜门不出的公子虔拉出来割了鼻子。
都说天无绝人之路,上天还是派了一个赵良去提醒他离开秦国。
名士赵良劝商鞅急流勇退,归还孝公赏赐的十五座都邑,到乡野躬耕劳作。赵良还直言不讳:你的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你如果还想延年益寿的话,那就趁早把封地还给秦国,自己到偏远的地方去隐居吧。如果你还是贪恋封地的富有,独揽秦国的朝政,秦国想要杀你的人一定不少,你再不离开,丧身之日就要到来了”。
事实上,商鞅本人对此也很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好了思想准备。商鞅每次外出前,都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在严密护卫下方才出行。
而为了确保变法措施的持续贯彻,商鞅不肯听从赵良的好意,依然坚持同反对变法势力做不屈的斗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改革的商鞅“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作法自毙,无处逃生
就在赵良劝说商鞅五个月之后,秦孝公驾崩。
秦孝公这棵大树一倒,商鞅便失去了荫庇,他的厄运开始了。
孝公死,太子继位。早年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开始向商鞅复仇,商鞅被举告以谋反之罪。
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鞅,开始了落魄的流亡之旅……
潜逃至关下,晚上借宿时,却被拒之门外。旅店的人很客气地告诉商鞅:“这是商君颁布的法令,如果收留那些身份不明的来客,我全家都会被连坐的。”商鞅站在旅店紧闭的门外,叹气说道:“变法的弊端,竟然会到了这种地步!”
——这是很好玩的一幕历史情景剧,我们看到,商鞅自己把自己关在了门外。
商鞅接着进行他的流亡行程,来到了魏国,魏国念恨着商鞅当初骗俘公子卬的仇,坚决不接纳他。对不起,捡到东西要交公,见到失物要还主,魏国人把商鞅很礼貌地逼退回秦国。
——这又是很好玩的一幕历史情景剧,我们看到,商鞅自己把自己赶出了魏国。
我们不妨架空历史想象一下,此刻的商鞅对魏国秦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首先,他不再是一个穷小子,他的才能在秦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魏国如果不计前嫌重用他,秦国的今天可能就是魏国的明天。
其次,商鞅在秦国主政数十年,掌握了秦国多少资料、情报和机密?如果带着这些投身到魏国,后果如何?还用仔细想吗?
可惜的是,魏国人用全国的力量来记住商鞅对他们的伤害:“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他们拒绝了这么一个送上门来的强国机会。
商鞅与魏国互相伤害,到了无法原谅的地步。这是个不会变通的国家,不会变通,就难以强大。
商鞅走投无路,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做了最后的拼死一搏,商鞅发商、于十五邑兵,连同其私徒属,约七八万人,北进击郑,但却被那支由他倾力打造的虎狼之师——秦军,一击即溃,寡不敌众,兵败被诛于渑池。
——读到这里,我才又遇到了我所认为的那个商鞅。商鞅的人生,就应该是只有两个终极的人生:若成功,应是活得大富大贵;若失败,必是死无葬身之地!
商鞅的故事,却并非就此结束。最精彩华丽、血腥骇人的结尾部分,在商鞅死后上演——
三、五马分尸,悲赴黄泉
商鞅被诛后,秦惠王觉得还不够解气,把商鞅五马分尸以示众,并把他的全家都杀了。
《史记》载,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又称辕刑、辗裂,民间俗称“五马分尸”。
此刑的执行之法:将受刑人的头与四肢,分系于五车之上,后以五马驾车,同时驱马,使之疾奔,将受刑人躯肢撕裂为五块……
让我们一起臆造一下,商鞅被行车裂之刑的情景吧——
清晨,最好是下过了一点小雨,地面湿湿的,空气湿润,因为据说血腥气味,在湿润的空气里会被传得很远……
城里的百姓,一大早就来到了行刑的广场,最有利的观刑地位,已经被强壮的男子们占去了,孩子们爬上屋顶或者远处高高的树上……
商鞅的尸体被拖了上来,扔在了地下,五驾马车已经备好,马儿们昨夜定是得到了最好的关照,一匹匹神采飞扬,扬首奋蹄,跃跃欲试……
人们期待已久的一刻,终于到来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但一切发生得实在太快了,快得让人有些不能相信,继而有些失望了起来。
仅仅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五驾马车就分别向着五个不同的方向,如箭一样地射了出去!
它们各自拖着商鞅躯体的某一部位,越奔越快,越奔越远……
商鞅留在原地的主躯干,从此与他的头颅和四肢,永远地迷失在了这样的清晨之后。
《秦本纪》好像说的是直接车裂,咬牙切齿的复仇者们杀了商鞅全家,包括白发苍苍的老母。到此时,商鞅又把自己的生命、全家族的生命奉献给秦国了。其罪名真是极具黑色幽默:“莫如商君反者!”一个把良心生命都献了出来的忠心耿耿的人,最后却得到了“反叛”的罪名!不知商鞅在目睹自己白发苍苍的老母血溅屠刀的时候,这个力倡大公无私的人,是何样的想法?
就这样,一代法家名师,一个竭心尽力变法强国的商鞅,永远地消失了!读到这儿,心忍不住疼痛,一生勤勉如此,结局却这等惨烈,情何以堪?
四、其政不息,称雄列国
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正如华人作家柏杨所说:“它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首先,由于变法的效果极好,一些原来的反对派也过来说变法的好处。因此,可以说,当时变法已经取得绝大部分人的认可。
其次,商鞅之死并不是由于他的新法,他的法令几乎被原封不动继承下来。这说明新任国君需要他的法,但恨他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给原有权贵一个交代。
秦国的改革也并未停止,封建制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因此,商鞅自己虽因变法而死,但死后法制并未被废除,新法得以沿用。有一些想复辟的人也未能将新法推翻,新法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身败名裂”是中国人骂人最狠的话,但商鞅好像身虽败而名不裂!
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他执掌秦国朝政十九年,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一千多年过去后,又一位力排众议,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胧、清风拂面的夜晚,在隐隐半山掩映的书斋中,面对商君一生事迹,泪湿衣衫,挥笔写下诗句: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变法,开了秦扫六合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