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译文”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华阳的部队,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焦虑。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点评”
战国四公子都以喜士闻名于世,但唯有信陵君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不务虚名。信陵君贵为公子,却不以贵胄傲慢待人,他大开侯门,礼贤下士,广泛结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
风闻传说之下,各国有能的人士,纷纷慕名前往,争投于门下。极盛时期,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号称有三千之众。
一、义气任侠,广招人才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被封于信陵,故号信陵君。
信陵君也以养士出名。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当时齐国人孟尝君田文已在魏国从政十几年,政治实力雄厚,魏安釐王为牵制田文,把其弟魏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因而称为信陵君。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魏国,孟尝君田文举荐芒卯为主帅,率领魏国军队与秦军交战。白起在华阳大败魏军,斩获魏军十三万人,芒卯战败而逃,举荐人田文因而被魏安釐王免去丞相一职。田文失势后,他的许多门客投奔魏无忌门下,因而魏无忌逐渐在魏国取代了田文的地位,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公子。
信陵君吸取了田文养士易聚也易散的教训,加强了对食客们的管理。信陵君的食客非常有组织,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集团。
但是,信陵君却并不是一个有政治野心、城府很深的人,他一生的悲剧性都源于他具有雄厚的政治资本但却义气任侠的天性。
公子无忌虽生在王府,平素却为人宽厚,尊重士人。只要是士,无论才能高低,他都会谦虚地用相当的礼节去结交他们,从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傲视士人。因此,周围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先恐后地来投奔他,他招致的门客最高峰时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不难看出,魏无忌就是魏国的守护神,也即是魏安釐王的守护神。可是这魏安釐王对魏无忌呀,始终揣着个心眼。因为对他来说,虎视眈眈的秦国之流,只是远虑,自己身边的魏无忌,才是近忧。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何况这酣睡的,还是自己的弟弟。虽说这老祖宗已经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而且,自己也已经继承了王位,可这个弟弟,也太得人心,太有实力了。
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证明,魏安釐王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
有一天,魏无忌正在和魏安釐王下棋,北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马上就要越过边境。魏安釐王一听,这还了得,马上下令召国防部长觐见,商议对策。魏无忌很平静地说:“只不过是赵王打猎罢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继续和魏安釐王下棋。过了一会儿,又从边境传来情报:“赵王田猎,不是入侵。”魏安釐王很是惊诧地问魏无忌:“你是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呢?”魏无忌回答:“我的门客里有人能探听到赵王最隐秘的情报。赵王的一举一动,他都会及时报告我。”
从此以后,魏安釐王畏惧魏无忌的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他处理。
魏安釐王对信陵君仍然很优待,但就是不让碰国家方面的事了。好在信陵君在政治上也无心进取,对此也没有太挂怀,兄弟间的关系也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裂痕。
二、汉高祖崇拜,太史公尊重
汉高祖刘邦有一个青春偶像,这位偶像对他影响终身。即使他蹑足九五,君临天下之后,举手投足间仍能折射出青春偶像的历史投影。
那么,这位青春偶像是谁呢?
他就是信陵君——战国末期魏国公子魏无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的体制解体,“士”这个阶层剥离出来。由于这个阶层的人大多有一技之长,他们或以超人的智谋,或以过人的胆识,甚至以刺探暗杀、鸡鸣狗盗等“奇计异巧”,影响着那个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因此,社会上兴起空前的养士之风,一些王公贵族更是广开门路,兼收并蓄。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个人,他们是魏国公子魏无忌,史称信陵君;赵国公子赵胜,史称平原君;齐国公子田文,史称孟尝君;楚国公子黄歇,史称春申君。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大公子,名满一时,海内皆知。
不过,看似人气指数差不多的四大公子,不论在当代还是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论者往往对信陵君更为垂青。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意思是,刘邦早在青少年时就一直听说信陵君的故事,甚是仰慕。等当上皇帝后,每次从魏国故都大梁经过,都要去信陵君的纪念馆(祠)虔诚祭祀。“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刘邦为信陵君安排一批看守坟墓的专业户,让他们世世代代奉祠他。
这样做,刘邦感到犹未表达出自己的敬意。他还怎么做了呢?每次经过大梁,他都要亲自安排当地百姓,不要断了信陵君的香火,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纵观《史记》《汉书》等史料,我们得知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豪爽坦荡之人,“意豁如也”,说话直来直去,讨厌繁文缛节。当皇帝后,叔孙通制定朝仪,刘邦告诉他,你千万别搞得太麻烦,考虑到我能做得到才行。
但对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素昧平生的陌路人,刘邦却一反常态,不厌其烦地安排了又安排,嘱托了又嘱托,表现得有点啰里啰唆,婆婆妈妈,完全不是平日作风,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怎么解释这一反常事件?唯一的答案就是,刘邦乃信陵君的忠诚粉丝,一生一世崇拜不已。
其实,不只是刘邦,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司马迁为平原、春申、孟尝三君立传时,皆以封邑系,如《平原君列传》《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独对信陵君尊以国系,作《魏公子列传》,在传中司马迁言必称“公子”,共一百四十七处;并且以魏国灭亡缀于传末,以示其一身生死有关一国之存亡,其景仰之情,溢于笔端。
信陵君究竟有何人格魅力,竟令泱泱大汉开国帝王毕生仰慕,竟使一代宗师司马迁用饱蘸强烈爱憎的巨椽去讴歌,去赞颂?
我们下面就走近信陵君,看看他做了些什么事,能这么为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