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就是背不下来。这时候来了一个贼人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受人钦佩的人。
智慧点评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贼人聪明,不见经传,曾国藩天赋不佳,却勤奋。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012三个比喻
晋平公对大臣师旷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岁了,总觉得自己学问不够,虽然很想读书学习,但年纪太大了,再学已经晚了。”
“晚了吗?”师旷说,“晚了就点上蜡烛呀!”
“我和你说正经的,你却和我开起玩笑来了。”
师旷说:“我做臣子的,哪敢和您开玩笑呢?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少年时好学,他的前途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辉煌灿烂;壮年时好学,就像正午的太阳,还有半天的好时光;到了老年,就不过是蜡烛的火焰了,蜡烛的火焰虽然不怎么明亮,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好呀!”
智慧点评
学习总是有用的,因为知识总能给我们带来光明。
013老翁捉蝉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次,他带领学生走到一片树林跟前,看到一位驼背的老翁用一根长竿子在树上捉蝉,不一会儿就捉了不少,显得非常容易。
孔子于是走到老翁面前说:“您可真是灵巧啊!您捉蝉怎么这么容易呢?有什么诀窍吗?能不能向您请教一二呢?”
老翁见孔子是位读书人,又彬彬有礼,于是就停止了捉蝉,高兴地和他交谈了起来。他对孔子说道:“捉蝉的确是有诀窍的。首先要把捉蝉的竿子拿稳,竿头的粘胶要对准蝉的翅膀,在将要贴近蝉翅时,则要快速地送竿。
“这些技艺看似简单,但都要好好练习。当初练的时候,我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为了拿稳竿子,我起初练了五六个月,竿头放着两个圆的丸子,使手臂伸出来纹丝不动,这两个丸子掉不下来,然后再去捉蝉,蝉跑掉的就很少了。
“后来练到竿头可放三个丸子,捉到的蝉就更多了。
“再后来练到竿头可以叠放五个丸子而掉不下来,再去捉蝉,则无往而不获,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
孔子听到这里,插话说:“真是不容易啊!难怪您有这样过硬的功夫呢!您站在树下,就像粗壮的树桩;您伸出的手臂,就像挺拔的树枝,稳健而有力量,如此专心怎会捕不到蝉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老翁微笑着接下去说:“捉蝉的时候,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我捉蝉时,虽然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而我却什么都不想,只注意蝉的翅膀。我不去左顾右盼,不因纷杂的万物而分散对蝉翼的注意,因此怎么会捉不到蝉呢?”
孔子听了捉蝉老翁的话,不住地点头称是,又转过头来对身后的学生们说:“今天这位老翁真是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啊!你们听到了吧,学习知识,磨炼本领,都要有这种吃苦精神,都要集中运用自己的心智!这位捉蝉老翁真是一位世外高人。”
智慧点评
世间各门学科都是相通的。连捉蝉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包含着这么多的技巧和苦功,可见学习知识就更加不容易了。因此,无论做什么工作,不下一番苦工夫是不行的。
014孔子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名很有名的乐官师襄子,很善于弹琴、击磬。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孔子学习时,非常认真,一边学还一边思考,并不自以为是。
开始的时候,他向师襄子学了一支曲子,练了十来天,还在不停地练,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子见了,对他说:“差不多了,如果只学一支曲子,不会有什么大的进步,再学一支曲子吧!”
孔子却回答说:“我才学会了谱子,还没有掌握它的技法,现在就放手太可惜了。”
过了一些日子,师襄子见孔子已基本上掌握了曲子的技法,弹奏得如行云流水,就对孔子说:“技法你已经掌握了,这回可以学习另一支曲子了。”
但孔子认为还不行,说道:“我还没有体会出这支曲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呢!再继续揣摩一段时间吧!”
又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告诉孔子说:“你已弹出了感情,颇有一些功夫了,现在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又说:“我还弄不清作曲子的是什么样的人呢!”
于是又继续练下去。
就这样,过了好长时间。
有一天,孔子高兴地跑来对师襄子说:“我已经了解曲子的作者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两眼仰视,一心想着以德服人,感化四方。我想这支曲子描绘的是周文王吧,除了周文王,还能有谁呢?”
师襄子高兴地说:“一点不错,这支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智慧点评
做学问不但要有广度,而且还要有深度,只有真正钻研进去了,才能有超乎寻常的收获,进而悟出许多真知灼见。
015熟能生巧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尧咨的人,他善于射箭,同时代的人没有能比得过他的。因此,他常把自己比成古代的神箭手养由基,自称小由基。
有一天,他正在自己家花园里练箭,有个卖油的老翁走过来,只见那老翁放下油桶,站在篱笆墙外看热闹,陈尧咨见有人观看更来了劲儿。
他摆好靶子,搭箭上弦,叉步拉弓,只听嗖的一声,箭正中红心。接着他又射了十几支箭,箭箭都很准。他本以为老翁会拍手叫好,谁知老翁只是拈着胡须微笑,不发一词。
陈尧咨心里有气,便上前问道:“你懂射箭吗?看你的表情,我的箭术似乎还不怎么高明。”
老翁说:“我不懂射箭,不过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手熟罢了,我看你的手法练得还不够熟。”
陈尧咨怒道:“你怎么能轻视我的箭术呢?”
老翁解释道:“我不会射箭,只会卖油,就拿我倒油的技巧来说明射箭的道理吧!”
说完,老翁拿出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个带孔的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勺舀起油往葫芦里倒。一勺一勺把葫芦都灌满了,油从铜钱眼里通过,铜钱上却没沾上一点油。
陈尧咨看了之后,拍手叫好。
卖油翁笑了笑说:“我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是练得手熟罢了,并不值得骄傲,这与古时庄子‘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道理没什么两样。”
陈尧咨听了卖油翁的话,顿觉非常惭愧。
智慧点评
隔行不隔理,不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做,只要时间长了,都能由熟而巧,但即便是成了某种技能的高手,也不应该自傲和矜夸,因为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016后来居上
西汉时,汲黯、公孙弘、张汤三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
当汲黯居高位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小官。
后来,公孙弘、张汤都被提拔了,他们的官职和汲黯平起平坐,于是汲黯就处心积虑地在武帝面前弹劾公孙弘和张汤,并且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毁谤他们。但是武帝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升公孙弘为相国,封张汤为御史大夫。
汲黯看到他们的官位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自己,这还不算,以前自己手下的属吏们也都和自己并列了,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他。
汲黯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就上朝去见武帝。见到武帝后,就抢步上前说:“陛下用人好像堆积木柴,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听了后,并没有理他。
智慧点评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有真才实干,后来者也可以居上。
017所树非人
春秋时期,魏文侯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叫子质的人因为做官犯了罪,文侯罚他永世不得踏入魏国半步。
于是,子质不得不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辗转来到了赵国。
他进见赵简子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对别人施恩德了。”
简子说:“为什么呢?”
子质愤愤不平地说:“魏国殿堂上的士、卿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谁料到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恩德了。”
赵简子说:“唉!您的话错了。打个比方吧,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的果实。但是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采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此看来,结什么样的果实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智慧点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人才的培养提拔应该慎重。
018申子请罪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在韩国当了15年的宰相。
有一天,国君韩昭侯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实行法治真是不容易啊!”
“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词地说,“执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给赏,有才能的人才封官。而您呢?虽然制定了法律,却经常私下接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却要让别人去执行法律,那当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红着脸点头说:“承蒙先生指教,从今以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王面前说情,想讨个官衔。
韩昭侯低头不语,好一阵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教训,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听从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呢?”
申不害听了满面羞惭,伏地请罪。
智慧点评
只有执掌权柄和倡导法制的人以身作则,才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019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楚庄王玩得十分高兴。他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
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没飞翔,但是一旦飞翔起来就能高冲云天;虽然没鸣叫,但是一旦鸣叫起来,那声音一定惊人。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情,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任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后,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
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智慧点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些平时不露声色、大智若愚的人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做出惊人之举。
020洛阳纸贵
西晋时期,有一名大文学家名叫左思,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周围的邻居、身边的朋友都看不起他。
由于左思刻苦学习,长大后在文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又雄心勃勃,准备创作一篇《三都赋》。
当时,正巧他的妹妹左芬被选进宫廷,左思便把家搬到京城,要求做秘书郎,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料。为了搜集历史知识,他还游历古城旧都。他经常夜以继日,绞尽脑汁,庭院墙边到处摆放着笔墨,偶得佳句,就连忙记在纸上。
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来到洛阳,也准备写一篇类似《三都赋》的作品,听说有个叫左思的年轻人正在写,不禁拊掌大笑。对别人说:“那个凡夫俗子要是能写成《三都赋》的话,也只配拿来盖我的酒坛子。”
整整十年过去了,一篇雄浑精深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但是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传抄者寥寥无几。
左思十分懊丧,他想:这一定是别人看我官卑职小,因人废言。于是他求见当时名儒皇甫谧,呈上文稿。皇甫谧读罢,拍案叫绝,当即写了题序。
左思再去拜见中书侍郎张载、大学者刘逵,请他们分别为赋写了注解。一经名家认可,文人学士们便蜂起撰文颂扬,司空张华对赋文作了更高的评价,连那个陆机也叹为观止,就此搁笔。
《三都赋》重新发表时,举国轰动,富贵人家到处请人誉录抄写,纸张供应顿时紧张,洛阳纸价为之飞涨。
智慧点评
“货”固然要好,却也不可小看了名家效应,这故事对当今的商家当有所启示。
021造父学驾车
西周时期,有个叫造父的人,他很想学习驾车。当时有个叫泰豆的人,他是国内驾车技术最好的人,于是造父就拜泰豆为师,向他学习驾车技术。
但是三年过去了,泰豆也没告诉他如何驾车。造父用更加谦虚谨慎的弟子礼节侍奉老师,泰豆这才告诉他:“古诗中说:‘要做个好工匠,必须先学会编簸箕;要做个好铁匠,必须先学会做皮袄。’你先观看我快步走,你必须走得像我一样快,然后才可以手握六匹马的缰绳,六匹马便可以驾驭了。”
造父说:“谨遵先生教导。”
泰豆把造父带到院子里,然后就把木桩子埋在院子里的地上,每根木桩的横截面,仅仅能容下一只脚,每隔一步的距离设置下一根木桩,一根根木桩排成一条路。泰豆在木桩路上快步行走,反复走了好几次,一次都没从木桩上跌下来。
泰豆让徒弟也学习在木桩上行走,造父跟随着泰豆在木桩上行走,三天时间,就把泰豆的行走技巧全部学会了。
泰豆感到很惊讶,说:“你真是很聪明!学习得多快啊!”
造父说:“学走木桩,与学驾车有什么关系呢?”
泰豆说:“刚才你走木桩,得力于脚,脚又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使马缰绳和马嚼子协调一致,让车子走得平稳,通过对马嚼子的控制使马车的快慢速度适中。正确的法则在心中,控制马拉车的节奏由手来掌握。这样,内心懂得驾车的法则,对外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此就能做到进退如同木匠的墨线一样笔直,转弯就能合乎圆规矩尺的要求;上道跑远路,力气也用不完。这样,你就能掌握驾车技术!”
造父问:“这就能成为最好的驾车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