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心路印迹
27238700000006

第6章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1)

认真调查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我在大学攻读的专业是石油地质,后根据组织需要改学政治经济学,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进修,回校后开始从事中共党史课教学。这篇教学体会发表于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校思想教育文稿》1984年第1~2期。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联系实际”,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只有认真对上述两方面的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战斗作用。下面,我谈谈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982~1983学年,我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8271两个班的中共党史课教学工作。在第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收效不大。一位同学在学期小结中写到;“学习党史是为了使我们了解党的历史,从而更好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那么讲党史就应联系现实并且实事求是地剖析现今问题,使同学们受到教益。老师讲课前应先摸一下同学的底,用同学们易于接受的语言来讲。对牛弹琴牛不听,固有牛不懂曲调之高雅,但弹者是否也应分担一些责任呢?”这位同学对我讲课的评价对我震动很大,特别是看到“对牛弹琴”的字眼,很不舒服。但静而思之,觉得他的意见也有道理。毛主席在延安整风时就批评过“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作风。他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自己讲课不看对象,无的放矢,确有点党八股的味道。后来我又反复考虑他的意见,感到有褒有贬,一分为二,中肯而亲切。它对我敲响了警钟,使我认识到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于是在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决心学习同志们的先进经验,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我在调查研究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笔谈式或提问式的课前调查。1982~1983学年的第二学期第一堂党史课我布置了一次作业,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提问题,并动员他们敞开思想,消除顾虑,说明要以所提问题的广度、深度和认真程度来记成绩。结果大家都很认真,60名同学共提出300余条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中共党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中央的大政方针、世界观和青年的道德修养等问题,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成为我“放矢”的基本依据。1983~1984学年,我任8321和8342班的党史课教学。新生入学后第一堂政治课我只讲了两分钟的“开场白”,然后即是笔谈式的课前调查。尔后在每章教学之前,我都坚持让学生先看书、提问题后再讲授的方式,并加强了和指导员、班干部的联系,深入学生宿舍了解情况,联络感情,作为课前调查的补充。根据我近一年来的体会,这种方式的好处是:

(一)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中带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或阐述的看法都经过一番思考,所以也反映了一定的深度。这使我能及时地了解学生中带倾向性的认识问题。比如,在新生课前调查的题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是谁,为什么?测试结果,认为是岳飞者第一,认为是毛泽东者和文天祥者并列第二,占参加测试者的17.6%。又如,从分析共产主义渺茫论的笔谈中我发现不少同学认为党犯错误是产生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同学怀疑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情况表明,一些青年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便在中共党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突出宣传党的英明、正确和伟大,突出讲解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突出讲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充分发挥中共党史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中的作用。

(二)便于有针对性的讲授党史中的基本理论,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并根据理工院校学时有限等具体情况,我打破了逐节讲授的框框,而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每章重点讲几个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历史线索为中心(但也照顾历史线索)。同学们反映这种讲法重点突出,给人的印象深刻。在讲授基本理论问题时,我努力联系现实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比如,在党的创立时期,我重点讲了学生运动和爱国主义的联系,启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讲清了共产主义思想不能自发地产生而需要“从外面灌输”的道理,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在讲大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时,重点讲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使同学们了解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党中央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政策。在讲土地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时,重点讲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中国特色,使同学们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在讲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反复讲清现在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文选》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功绩。同学们反映,学习党史以后,“提高了我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冲破了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了解答式、笔谈式和课堂讨论式等多种形式,力争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从学生中来的问题,凡是与教学重点相关的我都在课堂讲授时解答,有些问题在课堂教学时不便展开,我就利用辅导课解答。比如,我解答过同学们提出的“爱国主义是否要求我们爱反动统治者?”“鲁迅是否赞成学生罢课?”“共产主义信仰和宗教迷信有无区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有何区别?”“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什么不现实?”“抗美援朝是否干涉了别国的内政?”“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犯过许多错误,为什么还是一个伟大的党?”“80年代的青年是否不如50年代的青年?”“人活在世究竟为了什么?实现四化不也是为了吃喝玩乐吗?”等等问题。对于一些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我还组织专门讨论。比如在学习土地革命战争一课时,我组织了一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中国特色”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课时,进行过一次关于“实行责任制后产量提高,是否说明人都是自私的”问题讨论会。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我比较多地采取笔谈式的讨论。比如1983~1984学年第一学期就举行过“学生罢课与爱国主义运动”、“分析共产主义渺茫论”、“驳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论”、“祖国统一与国共合作”等笔谈会。这样,既联系了实际,提高了同学们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教学,大家都比较满意。

(四)及时地了解一些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便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课前调查过程中,除了带倾向性的认识问题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同学的具体思想问题。我一方面向学生班指导员反映;一方面及时地和这些同学个别谈心,交换意见,交流感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例如,有个同学由于家乡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减产,因此对生产责任制有怀疑;有的对“文明礼貌月”活动有看法;有的同学分不清农业税和地租的界限,说:“农民每年要交地租即所谓的爱国粮,致使有些人一年的口粮没有保障。”还有一个同学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没有很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使人们“发出了‘共产主义渺茫’的哀叹声”。他还说:“我们总是同不如自己的国家相比,以此来显耀自己的功绩,殊不知同矮子相比,越比越矮。”我发现问题后便耐心地和他们交谈,摆事实,讲道理,批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认识问题。

(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每章讲课之前,我总要把课前调查了解到的问题归纳整理,并把整理后的问题返回给学生,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听课,带着问题来学习。实践证明,这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认为:“政治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能切实解决同学中的几个思想问题,比照本宣科要强得多。”“老师的教学方法我很满意,使我上课很专心,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随着《中共党史》页数的翻动,随着老师那激昂的讲述和耐心的辅导,我情不自禁地对中共党史发生了兴趣。”

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

这篇文章与祝小宁(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合作,发表于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6年第10期。文章阐述了我们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构建课程新体系的大思路。本文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第六届入选作品奖。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如何扎扎实实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如何科学、有效地把这一理论编入教材,进入课堂,用以教育武装青年学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的教学体系。任何逻辑体系总是沿着一定主线展开的,主线是贯穿各个部分的基本思想或核心内容,各个部分则应服从于作为灵魂的主线,围绕它,从不同角度体现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心内容的邓小平理论是这个新的教学体系的主线和纲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必须以此作为教学体系的主线和纲领。

为了确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线和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必须从不同层面体现它。我们主张(作为试点学校,我们也是这样实践的),依据邓小平理论的不同层面,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力争全面、准确、系统、深入地讲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因此,系统地讲授邓小平理论应该从讲授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入手,以此作为切入点。其主要任务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形成过程,以及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历史贡献;阐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逻辑结构,阐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阐述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及其光辉前景。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部分可以视为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绪论。

第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部分是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展开的。根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因此,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阐明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祖国统一的基本理论,揭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阐明邓小平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特别是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在中国的发展、阐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第四,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国际战略。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邓小平国际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帝国主义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走势;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阐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揭示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分析、论断和提出的对外方针的理论根源及其丰硕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