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穴位指压除百病
27273900000004

第4章 手部穴位指压与常见病的治疗

一、手部穴位能治疗盗汗吗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该病症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的特点。

中医认为,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烦劳过度,耗伤精血或邪热暗耗伤阴,都可以导致阴精亏损,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固守于内而外泄,则发为盗汗。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尺泽在手肘关节上,弯曲手肘时,肘关节内侧出现之硬筋,侧面凹陷中咳嗽、咳血、气喘、胸闷、潮热、小儿惊风、肘臂痛神门手掌根部末端有圆形小骨,小骨前方之凹陷处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失眠、惊悸、心痛等阴郗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心悸、胸痛、盗汗、失语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点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脾胃病、浮肿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心悸点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肝、胆病等。

指压方法

1.以大拇指螺纹面按压阴郗穴30~50次。

2.按揉合谷、尺泽各50~100次。

3.按揉阴郗、神门穴各50次。

4.按揉脾点、心点、肾点、心悸点、肝点各100~200次。

防护指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要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患者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症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的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二、低血压的简便疗法

如果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其他无明显异常体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血压病。这种病,在体质纤弱的老年人、中青年妇女和脑力劳动者中颇多发生。由于低血压对健康的危害不像高血压那么急骤,许多人对低血压病认识不足。其实,低血压同高血压一样,可以造成脑梗塞、痴呆等疾病。低血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青年人低血压大多表现为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头晕、心慌等,易发于青年女性。老年人可因体弱或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退化导致低血压。病情轻微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中冲位于中指指尖端的中央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十宣位于十指尖端,距离指甲0.1寸处昏迷、高热、癫痫、咽喉肿痛等升压点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低血压、休克等头顶点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头穴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眼、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心肺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尺侧肩、上肢、肘、腕及食管中段的疾病生殖穴位于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指压方法

1.按揉合谷、内关、曲池等穴位,各50~100次。

2.指压升压点、头顶点各200~300次。

3.按揉升压点、头顶点各100~200次。

4.按压头穴、心肺穴、生殖穴各300次。

5.低血压急性发作时,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可以用力按压或点压十宣、中冲、升压点、头穴等穴位,可以连续多次操作。

防护指南

低血压急性发作时,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疗法,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给予积极治疗,改善症状。同时可以配合指压治疗。低血压患者轻者如无任何症状,则无需药物治疗。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预防,注意生活调摄。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多喝水,多喝汤,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葚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每日食盐量应略多于常人。

避免情绪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除烟酒。早上起床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起立时不能突然,要转身缓缓而起,肢体屈伸动作不要过猛过快,例如提起、举起重物或排便后起立动作都要慢些。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足。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尤宜穿用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绷带,以加强静脉回流。体格瘦小者应每天多喝水,以便增加血容量。三、穴位指压怎样祛除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的数量或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足。贫血有缺乏性贫血、先天性贫血、造血器官出现障碍引起的贫血、有毒物质引起的贫血等。贫血的种类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截然不同。轻度贫血无明显症状。中度贫血可有乏力、头晕、耳鸣、烦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皮肤黏膜苍白,以口腔黏膜、口唇、牙床为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轻度肿大。重度贫血者可出现心率增快,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等症状。

中医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症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而“虚劳”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血的生成、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而血虚的形成主要有内、外因素两方面。外邪六淫与温热侵入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一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相同;在内因方面,七情失节、饮食失宜、失血而成、先天禀赋不足、病后房劳过甚、妊娠失调,都可以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百会在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头痛、眩晕、气喘、不寐、失语等升压点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低血压、休克等脾点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脾胃病、浮肿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心肺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肩、上肢、肘、腕及食管中段的疾病神门位于腕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心悸、心痛、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胸胁痛等三焦点位于掌面,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等前头点位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脾胃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脾、胃、肌肉疾病十二指。

肠穴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连线的中点十二指肠、结肠疾患等下腹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下腹部、子宫、膀胱、直肠、肛门、尿道、睾丸、阴道等部位疾病指压方法。

1.按揉百会、内关、曲池等穴位,各50~100次。

2.指压脾点、前头点各200~300次。

3.按揉升压点、心点、肾点各100~200次。

4.压脾胃穴、心肺穴、十二指肠穴、下腹穴各300次。

5.掐按脾胃穴、心肺穴各50~100次。

6.推按脾点、三焦点、心点、肾点各50~100次。

防护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列方法预防:

首先,饮食要注意营养,膳食要平衡、合理,蛋白质含量要丰富。含铁较多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西红柿、动物肝脏、瘦猪肉、鱼、虾、蛋黄、豆类和大米等,均有食疗作用;饭后喝橘子水可使机体对非血色素铁吸收率增强;饭后半小时吃水果也可促进铁的吸收;在进餐时和饭后食入含维生素及有机酸的食物和饮料可促进铁的吸收。其次,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患病机会。四、动动手指,远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骼是一个动态的器官,身体会不停制造新的骨组织,而旧的骨组织会被分解及取代。年龄超过30岁以后,制造骨组织的速度会开始相对减慢,被分解的骨组织比新制造的骨组织多,导致骨质慢慢流失。

中医所描述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符合现代医学的骨质疏松症,对病因亦有所认识,认为此症属于“虚劳”、“肾痿”,“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失所养至骨痿则骨痛”,并据症状对其进行辨征分型。治疗则以补肾为基本治则,在此基础上辨症施治。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脾点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脾胃病、浮肿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脾胃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脾、胃、肌肉疾病心肺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肩、上肢、肘、腕及食管中段的疾病曲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腹泻、热病、肘臂挛痛等太渊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桡侧的凹陷中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等肺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呼吸系统疾病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肝、胆疾病等大肠点位于掌面,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大肠病等小肠点位于掌面,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小肠病等命门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生殖系统疾病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腰脊点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的中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肝胆穴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肝胆疾病。

指压方法

1.按压上述各穴位100次。

2.坚持每天1次,不要中断。

防护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的骨的显微结构退化、骨骼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骨质疏松一旦发生,则难以再恢复正常的骨结构,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及定期做运动。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做一些负重的运动,如上楼梯和举重,以运动强健骨骼,可增加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帮助建立骨骼的钙质储备。

其次,均衡饮食,以确保摄取足够的钙质及维生素。高钙低脂的鲜奶及芝士、有骨的鱼类及深绿色的菜都是好的选择。在合理搭配饮食的同时,适量补充钙产品。在钙产品中,吸收率最好的是碳酸钙。同时要注意磷酸的摄取量,理想的摄取量应为钙质与磷酸的比例是1:1,因钙质较不易被吸收,所以应增加钙质的吸收量。

另外,要戒烟,减少或避免饮酒。

五、痔疮能用穴位指压治疗吗

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经大便摩擦而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并引起剧痛。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三种。引起痔疮的主要原因有习惯性便秘、门静脉压增高、腹内压增高。内痔主要表现为便后无痛性肛门便血,血呈鲜红色,滴注状,便后出血可止住,重者会有肛门脱出物,难以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引起的剧烈疼痛,站立或坐时都很明显,疼痛难以忍受。混合痔则二者的表现都有。

中医认为,引起痔疮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饮酒过多,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胃肠积热;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或年老气血两亏,气虚,大肠传送无力,血虚津枯,肠道失润等所致大便干结,燥屎反复摩擦肠壁,血管破裂,剧烈疼痛,甚至脱出肛门之外。

手部指压预防痔疮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指压一定的穴位,来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消肿散结;同时增进胃肠蠕动,避免便秘的发生。对年老体弱者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孔最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痔疮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二白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取穴时患者伸臂仰掌,于曲泽与大陵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桡侧腕屈肌腱左右两侧各一穴痔疮、脱肛、前臂痛等直肠。

反射区位于双上肢前臂桡侧远端约三横指的带状区域痔疮、便血、便秘、脱肛等肛门。

反射区位于左手掌侧,第二腕掌关节处肛门周围炎、痔疮、便血、便秘、脱肛等胃反。

射区双手第一掌骨体远端胃炎、胃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糖尿病、胰腺炎等十二。

指肠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第一掌骨体近端,胰反射区的下方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脾反。

射区位于左手掌侧第四、五掌骨之间,中段的远端炎症呢感、发热、高血压、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横结肠。

反射区位于右手掌侧,升结肠反射区至虎口之间的带状区域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等降结肠。

反射区位于左手掌侧,平虎口水平,第四、五掌骨之间至腕骨之间的带状区域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等小肠。

反射区双手掌心结肠各反射区及直肠反射区所包围的区域小肠炎症、腹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心率失常、失眠等升结肠。

反射区位于右手掌侧,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掌关节结合部,约平虎口水平之间的带状区域腹泻、腹痛、便秘、结肠炎、结肠肿瘤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大肠点位于掌面,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大肠病等下腹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下腹部、子宫、膀胱、直肠、肛门、尿道、睾丸、阴道等部位疾病。

指压方法

1.点按、拿捏孔最、二白、大肠点、下腹穴各100~200次。

2.推按上述反射区各50~100次。

3.用中指轻叩手部反射区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等穴位,每处30次。

4.按压上述穴位,各100次。

防护指南

痔疮这一病症比较顽固,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者,要及时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预防便秘。便秘是诱发痔疮的原因之一。日常饮食中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顽固性便秘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治疗原发病,切不可长期服用泻药或长期灌肠,以免直肠黏膜感觉迟钝,排便反射迟钝,加重便秘,反使痔疮发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纠正久忍大便,防止蹲厕时间过长,排便时闭口静思,不谈笑。

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注意卫生,防止感染,以免诱发或加重痔疮。平时应经常进行肛门的热敷,勤换内裤,尤其是痔疮发作时,每天至少进行两次肛门热水坐浴,可促进肛门部血液循环,及时治疗肠道炎症和肛门局部炎症。

另外,生活要有规律,多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益于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痔疮的发生。

六、帕金森病与手部穴位指压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缓慢,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分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帕金森病是老年病学的典型锥体外系疾病,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年龄老化、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有关,老化改变主要是脑内多巴胺的合成减少。继发性帕金森病又称帕金森综合征,是由脑部感染、中毒、药物性、脑血管病、脑肿瘤及脑外伤等各种原因阻断后突触多巴胺能和肾上腺能受体所引起。其起病缓慢,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静止性震颤为主要症状。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肝胆穴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脾胃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脾、胃、肌肉疾病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肝、胆疾病等头顶点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垂体。

反射区位于双手拇指指腹中央,在大脑反射区深部内分泌疾患、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脏病等大脑。

反射区双手掌侧,十指末节螺纹面均是头痛、头晕、头昏、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神经衰弱等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生殖腺。

反射区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生殖系统疾患等指压方法。

1.按压上述各穴位,各100次。

2.按揉内关、曲池、合谷各100次。

3.指压垂体反射区、大脑反射区、肾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各50~100次。

4.按揉肾点、肝点、头顶点各100次。

5.指压肝胆穴、脾胃穴等各100次。

防护指南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但继发性者症状发展相对较快。其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防治脑动脉硬化。防治脑动脉硬化是预防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措施,因此要及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

其次,要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同时,避免或减少应用奋乃静、利血平、氯丙嗪等诱发震颤麻痹的药物。

另外,还要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

饮食治疗也是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目的在于维持患者较佳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通过调整饮食,使药物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日常饮食安排要营养均衡,搭配合理。七、穴位指压治疗踝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其临床表现为:扭伤后走路困难,外踝附近肿胀、疼痛、瘀血;脚外翻时不痛,内翻时疼痛加剧;严重者不能站立,不能走路。

踝关节扭伤比较严重时,要及时进行治疗。此外,指压按摩疗法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肺。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后溪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头项强痛、肩肘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热病、失眠、盗汗等中渚在握拳,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四肢麻木、战振、痉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等踝点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疼痛等运动点位于掌面,鱼际上缘和鱼际中央各有一点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痉挛。

刺激点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手指痉挛等足穴位于第二掌骨体基底部桡侧,第一、二掌骨侧近拇指侧的交点处足、踝部疾患。

指压方法

1.按揉以上穴位各100~200次,同时可以轻轻转动踝关节,幅度逐渐加大,力度要适中。

2.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按揉中渚穴,用力按揉,同时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按压1次约7秒钟,然后,换另一只手做,每只手做3~5次。

3.指压肾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各50~100次。

4.指压踝点、运动点、痉挛刺激点等各100次。

5.指压足穴100次。

防护指南

踝关节扭伤后,如肿痛尚可,能着地行走,则可立即用冷水浸泡或冷毛巾冷敷,以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肿胀;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可抬高患肢进行冷敷,以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肿胀。2~3天后,可用理疗、封闭、外敷消肿止痛化瘀药物,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受伤24小时后,可以贴膏药或搽药水治疗。恢复期(伤后3天后)用热水浸泡或热敷有助于加快恢复。

平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踝关节,如运动前要先进行热身,可以做些伸展运动;注意锻炼足踝部肌肉力量,一旦感到足部或踝部疼痛应该立即停止运动;运动时,要穿戴合适的防护设备,最好穿着厚实的高帮鞋。八、治疗急性腰扭伤要指压哪些穴位。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常发生于搬抬重物或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急性腰扭伤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着点、骨膜、筋膜和韧带等组织撕裂。伤后立即出现剧痛,甚至倒下不能翻身。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休息时不能缓解。咳嗽、大声说话和腹部用力时疼痛加剧。俯卧位检查,可见棘突两旁骶棘肌处、腰椎横突或骶嵴后部等部位有压痛感。当腿抬高试验时,腰部可产生疼痛感。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生殖腺。

反射区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生殖系统疾患等腰脊点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的中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痉挛。

刺激点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手指痉挛等腰腿。

痛点位于手背面,腕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第三伸指肌腱尺侧各一穴腰痛、急性腰扭伤等坐骨。

神经点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近第四掌指关节处坐骨神经痛等脊柱点位于小指掌指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腰腹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腰扭伤、腰腿痛等肾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之间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患等脐周穴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生殖穴1/3处结肠炎、小肠炎、腰扭伤等生殖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基底部尺侧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腿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端桡侧,下腹穴与足穴之间臀部、股部、膝关节等下肢疾患。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腰椎。

反射区位于双手背侧,各掌骨体近端,约占整个掌骨体的1/2腰酸背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骶骨。

反射区位于手背侧,各腕掌关节结合处坐骨神经痛、腰骶劳损、便秘等胸椎。

反射区位于双手背侧,各掌骨体远端,约占整个掌骨体的1/2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循环及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胸痛、胸闷、胸椎病变等尾骨。

反射区位于手背侧,腕横纹区域骶尾骨部损伤、疼痛等。

指压方法

1.按揉以上各穴位各100~200次。

2.点按合谷穴100次。

3.按压各个反射点各100~200次。

4.按压腰腹穴、肾穴、脐周穴、生殖穴、腿穴各100~200次。

5.疼痛剧烈时,可以随时按压坐骨神经点、腰腿痛点等反应点,以缓解疼痛。

防护指南

急性腰扭伤后应尽早治疗,治疗越早,康复越快。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卧硬板床休息。症状较重者应制动几天。要注意休息,在木板床上加10cm厚的棉垫,自由体位躺卧,以不痛或疼痛减轻为宜。卧床一般应坚持3~7日,保证损伤组织的充分修复。腰扭伤24小时后可进行腰部热敷,疼痛严重者可服药物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劳动保护,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发生。比如改善劳动条件,以机械操作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时注意力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应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九、穴位指压,让呃逆的治疗简单起来。

呃逆俗称打嗝,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运动,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一种特别的短促声响。膈肌连续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减低,产生胸内的不适感。健康人受精神刺激或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而同时较少饮水,容易发生呃逆,但能自行消失;也可见于腹腔手术后或是某些严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予重视。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以下行为顺,体虚邪实均可影响胃气下降。其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正气亏虚。综合上述,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此外,肺气失去宣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脾胃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脾、胃、肌肉疾病。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心肺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端桡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肩、上肢、肘、腕及食管中段的疾病尺泽手肘关节上弯曲手肘时,肘关节内侧出现之硬筋,侧面凹陷中咳嗽、咳血、气喘、胸闷、潮热、小儿惊风、肘臂痛劳宫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所指之处即是心痛、呕吐、癫狂、口疮、口臭等中魁位于手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中点处呕吐、食欲不振、呃逆等横膈膜。

反射区位于双手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中点的带状区域呃逆、腹痛、恶心、呕吐等胃。

反射区双手第一掌骨体远端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胃部疾患,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疾病等脾胃。

大肠

反射区位于手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的椭圆形区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贫血、皮肤病等呃逆点位于手背,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呕吐、呃逆等后头点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呕吐、呃逆等胸痛点位于拇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胸痛、吐泻、癫痫等胃肠。

痛点位于手掌面,劳宫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慢性胃炎、溃疡、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等指压方法。

1.按压内关、横膈膜反射区、呃逆点、脾胃穴各300~500次。

2.按揉各个穴位30~50次。

3.对于疾病引起的呃逆,应该重点按压肾、输尿管、膀胱、肺等反射区。

4.用拇指尖端掐按双侧内关穴2分钟,再掐按合谷穴1分钟。

防护指南

如呃逆是由某种疾病引起,当疾病好转或治愈时,呃逆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

对于精神因素引起的呃逆可用暗示疗法,并辅以镇静剂或氯丙嗪和泰尔登等药物口服。

易发呃逆者,应少食生冷辛辣食品,保持情绪安宁。

发生呃逆时,可专心做一些其他工作,以分散注意力。十、如何用穴位指压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泛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月经改变,包括初潮年龄的提前、延后,周期、经期与经量的变化,是妇女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两大类:一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另一种是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的,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颅内疾患等。此外,某些职业如长跑运动员容易出现闭经,某些妊娠期异常出血也往往被误认为是月经不调。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肝脏的失常而导致的气血失常、气虚。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后溪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头项强痛、肩肘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热病、失眠、盗汗等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生殖腺。

反射区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生殖系统疾患等神门手掌根部末端有圆形小骨,前方之凹陷处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失眠、惊悸、心痛等脾点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脾胃病、浮肿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心悸点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肝、胆病等垂体。

反射区位于双手拇指指腹中央,在大脑反射区深部内分泌疾患、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脏病等肾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之间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患等生殖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基底部尺侧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指压方法

1.按压内关、合谷穴各50~100次。

2.按揉后溪、神门各100次。

3.按压各个反射区各100次。

4.点按脾点、心点、肾点、心悸点、肝点各50~100次。

5.按揉肾穴、生殖穴各50~100次。

指压方法

月经不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同时,也要加强护理,预防月经不调的发生。首先,要注意生活调养和经期卫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或安逸。另外,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应用中成药治疗时,应注意辨症用药,尤其要注意应向医生咨询后再选药治疗,不可滥用药物。十一、穴位指压――告别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最大的附属性腺,其功能是产生前列腺液,参与生殖代谢。前列腺液还有营养精子、促使卵子受精及有助降低阴道中酸性的作用。前列腺疾病是男性不可忽视的常见病,主要病症有:炎症、肥大、前列腺瘤、增生和癌症。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湿热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它的初始表现以尿路症状最为多见,如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烧感、尿道刺痒,以及尿前、尿后或大便用力时有白色分泌物出现等。

前列腺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中医认为,体虚是造成慢性前列腺疾病重要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中医将前列腺疾病分为因病致虚和因虚致病两种。因病致虚,是指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增加了前列腺感染的机会;因虚致病,大多是因为青壮年性生活频繁,体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在全身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容易乘虚而入所致。另外,感染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神门手掌根部末端有圆形小骨,前方之凹陷处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失眠、惊悸、心痛等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生殖腺。

反射区双手掌根部腕横纹中点处生殖系统疾患等垂体。

反射区位于双手拇指指腹中央,在大脑反射区深部内分泌疾患、小儿生长发育不良、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脏病等心点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各种心血管疾病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心悸点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肝点位于掌面,无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肝、胆病等肾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之间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患等生殖穴位于第五掌骨体基底部尺侧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肝胆穴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肝胆疾病通里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心悸、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等间使位于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等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前列腺。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腕横纹中点两侧的带状区域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尿道炎等生殖系统疾患尿道。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腕横纹中点两侧的带状区域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尿道炎等生殖系统疾患下身。

淋巴结

反射区位于手背桡侧缘,手背腕骨与前臂桡侧之间的凹陷处各种炎症、发热、水肿、囊肿、蜂窝组织炎、免疫力低下等。

指压方法

1.按压上述各个反射区,每个穴位按压100次。

2.按压内关、合谷、曲池、神门穴各50~100次。

3.按揉心点、肾点、心悸点、肝点各100次。

4.按压肾穴、生殖穴、肝胆穴各100~300次。

防护指南

如果患有急性前列腺疾病,应该及时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

首先要戒酒,或只喝少量的低度酒;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一日三餐做到平衡膳食,要多吃蔬菜,适量吃水果;多喝水,特别是前列腺炎患者,每天最少喝7杯水(约2000毫升),每天早晨起床后即要喝1杯水(约270毫升)。

其次,要适量运动,坐1小时左右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可以做提肛运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再次,要避免过累、着凉,要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及时解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另外要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排便,如果便秘要及时进行治疗。

十二、慢性咽炎的简单疗法

咽炎是一种自觉症状,是指咽喉部的炎症反应。咽炎患者可以感觉到咽喉痒、干涩、疼痛、有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可以分为急性咽炎与慢性咽炎两种。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

慢性咽炎是咽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本病多见,病程长,症状顽固,治疗困难。引起慢性咽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局部因素,多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延误治疗而转为慢性;二是患有各种鼻病,因鼻阻塞而长期张口呼吸及鼻腔分泌物下流,致长期刺激咽部,或慢性扁桃体炎、龋病等影响所致;三是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如粉尘、颈部放疗、长期接触化学气体、烟酒过度等都可引起本病;四是全身因素,各种慢性病,如贫血、便秘、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新陈代谢障碍、肝脏及肾脏病等都可继发本病。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尺泽手肘关节上,弯曲手肘时,肘关节内侧出现之硬筋,侧面凹陷中咳嗽、咯血、气喘、胸闷、潮热、小儿惊风、肘臂痛。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十宣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缘0.1寸处,左右共十穴昏迷、中风、晕厥、中暑、癫狂、高热、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等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肺。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肾点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夜尿、尿频、腰膝酸软等后头点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呕吐、呃逆等商阳位于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青光眼、手指麻木、热病、昏迷等八邪位于手背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左右共八穴烦热、目痛等小骨空位于手背,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中点处目赤肿痛、目翳、咽喉痛、指关节痛等孔最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疮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鱼际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少商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鼻出血等二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等少泽位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少、昏迷、热病液门握拳,当第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处头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头穴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眼、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颈肩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端桡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颈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疾患扁桃。

体点即鱼际穴,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

指压方法

1.指压上述表中各穴位,每个穴位按压50~100次。

2.按压肾点、后头点、扁桃体点、头穴、颈肩穴各100~300次。

3.按压肾反射区、输尿管反射区、膀胱反射区、肺反射区各50~100次。

4.按揉尺泽、十宣、外关、孔最等穴位各200次。

防护指南

慢性咽炎患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积极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如治疗全身性疾病、鼻窦炎;要注意营养,加强锻炼,预防感冒,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在有粉尘或刺激性气体环境中的工作者应戴口罩;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其次,及时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保持每天通便顺畅,清晨用淡盐水漱口或少量饮用。

再次,适当控制用声。用声不当、用声过度、长期持续演讲和演唱对咽喉炎治疗不利。

可以口服滋阴生津、清热润肺的中药,如元参、麦冬、生地、双花、射干、甘草等煎服,对咽炎都有很好的效果。十三、如何轻松治疗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鼻黏膜的慢性充血肿胀,即慢性单纯性鼻炎;如果发展为鼻黏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则称为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鼻炎的主要病因包括: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演变成慢性鼻炎;邻近的慢性炎症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长期刺激或畸形、鼻腔用药不当引起药物性鼻炎等;另外,全身性病因,如长期慢性疾病、维生素或缺乏症、烟酒过度及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环境污染等,均可引起本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气虚。肺气虚弱,易感受外邪,如果反复感受风热,再加之体质虚弱,则致风热恋肺,上扰鼻窍,导致鼻塞不通或脾胃素虚,气不宣通,气血运行不利,复感风寒,使气血凝滞,则鼻塞不通。脾胃素虚,水湿偏盛,复感风寒,水湿得寒而凝,湿浊结聚鼻窍,则产生鼻塞流涕,形成慢性鼻炎。因此,本病临床多见肺经郁热、气滞血瘀、湿浊阻滞等症型。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少商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咽喉肿痛、咳嗽、发热、昏迷、癫狂、鼻出血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二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内关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胃痛、呕吐、心悸、胸闷、癫痫、上肢痛、失眠、眩晕、头痛、心痛等肾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中央,相当于劳宫穴处肾系疾患、慢性支气管炎、斑秃、眩晕、耳鸣、水肿、前列腺疾患等输尿管。

反射区位于双手掌中部,肾反射区与膀胱反射区之间的带状区域输尿管结石、尿路感染、肾积水、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膀胱。

反射区位于掌下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其下方为头状骨骨面肾、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疾患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后头点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呕吐、呃逆等头穴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眼、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颈肩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远端桡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颈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疾患肾穴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之间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患等肺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横跨第二、三、四、五掌骨,靠近掌指关节区域肺部疾患、鼻炎、皮肤病、心脏病、便秘、腹泻等鼻反。

射区位于双手掌侧拇指末节指腹桡侧面的中部,右鼻反射区在左手上,左鼻反射区在右手上鼻炎、鼻窦炎、鼻出血、鼻息肉、上呼吸道感染、头痛、头晕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扁桃体。

反射区位于双手拇指近节背侧正中线肌腱的两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头颈。

淋巴结

反射区双手各手指间根部凹陷处,手掌和手背侧均有此反射区眼、耳、鼻、舌、口腔、牙齿疾病,淋巴结肿大,免疫功能低下等甲状。

旁腺

反射区双手桡侧第一张指关节背部凹陷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心悸、失眠、癫痫、各种过敏性疾病等大骨空位于手背,拇指指间关节的中点处目痛、目翳、白内障、吐泻、鼻出血等鼻出。

血点位于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缘中点,赤白肉际处鼻衄、鼻炎等止痒点位于手背,第五掌骨与腕骨交界处荨麻疹、瘙痒等感冒点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内侧下1寸感冒、扁桃体炎、牙痛等咳喘点位于掌面,食指掌指关节间横纹靠近尺侧处支气管炎、哮喘、神经性头痛等脊柱点位于小指掌指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

指压方法

1.按揉、指压上述各穴各50~100次。

2.用拇指、食指在鼻梁两边按摩,每天数次,每次几分钟,鼻部有热感为度,具有保健预防的作用。

3.用手指在鼻部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揉捏鼻部5分钟。

4.按揉少商、二间、合谷、内关等穴位,每穴按揉50~100次。

5.点按各个反射区,每个反射区点按100次。

6.按压头穴、颈肩穴、肾穴,各50~100次。

7.点按后头点、鼻出血点、止痒点、感冒点、咳喘点、脊柱点,各50~100次。

防护指南

患者平时要注意预防鼻炎,应加强锻炼,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要注意饮食,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要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环境卫生,戒除烟酒;积极防治全身有关疾病;同时,要加强个人保护,如戴口罩、冲洗鼻腔等。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指压治疗鼻炎时,要坚持治疗,持之以恒,不要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