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穴位指压除百病
27273900000007

第7章 小儿穴位指压—轻松去百病

一、穴位指压与小儿感冒的治疗

小儿感冒是最常见的多发病之一,是由病毒或细菌等引起的。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鼻、鼻咽、咽部的急性炎症及发热、咳嗽、流涕等。小儿形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所以本病尤为常见。其突出的症状是发烧,而且常为高烧,甚至出现抽风。

中医学认为,风寒、风热是小儿感冒的主要病因。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御邪能力不足,如寒热失调,风寒、风热侵袭肺部,使肺气失于宣达,故见咳嗽、鼻塞、流涕;使气血失调,故发热恶寒、无汗或微汗。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极易化热,所以在外感表症同时,常伴有里热症状;如遇小儿素有滞热,又感外邪,表邪外来,里热不能发越,积郁于里,则里热症状更为突出。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咽喉疼痛、上肢不遂、热病、皮肤瘙痒、高血压、腹痛、呕吐、腹泻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窝中(即喉结下2寸)咳嗽、支气管哮喘、胸痛、胸闷、缺乳、肋间神经痛等合谷俯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头痛、发热、牙痛、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肩井属足少阳胆经,因位于肩上凹陷深似井之处头痛、头晕、颈痛、咽喉肿痛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头痛、发热、感冒、精神不振、惊惕不安等坎宫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条横线外感发热、惊风、近视、斜视等耳后。

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感冒、发热、头痛、烦躁、惊风等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

指压方法

1.按揉上述各穴位50~100次。

2.拿捏风池、肩井、天突等穴位,力度要适中。

3.按揉印堂、太阳、合谷,然后分抹前额部并按揉上背部10~15次。

4.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按揉天门穴,连续50~100次。

5.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交替按揉太阳穴100次。

6.用拇指按揉天突穴50~100次。

7.用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推坎宫30~50次。

防护指南

对于感冒中的宝宝,正确的护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妈妈要保证宝宝有好的休息,并适当限制宝宝蹦跳玩耍。因为,只有充分的休息才可能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

发烧宝宝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同时,要记得多给宝宝喝白开水,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保持通畅的大便,正常的尿量。

每次出汗后,妈妈应及时给宝宝换上干爽的内衣。此外,要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是宝宝迅速康复的好环境。

一旦宝宝发生高热惊厥的现象,妈妈千万不要慌乱。首先,将宝宝平放在床上,用手指紧压其人中穴;如果伴有呕吐,一定要及时清理宝宝口腔内的残物,以防止被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同时,要对宝宝进行降温处理,然后赶快送往医院治疗。

宝宝正在生长发育之中,病情会瞬息万变。所以,虽然是常见的感冒,但也有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要特别提醒妈妈们,如果宝宝发热不退,或感冒症状加重,或突然烦躁不安,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免贻误宝宝的病情。

另外,宝宝平时的防护锻炼也是特别重要的。妈妈们应平时注意宝宝的耐寒力训练,提高其抵抗力,不要天气稍凉,就急于给宝宝加厚衣服。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运动量明显比成人大,如果穿得太多,一动起来就会大汗淋漓,毛孔张开。这样,宝宝安静下来以后,湿透的内衣、开放的毛孔,就特别容易使宝宝感冒。二、如何轻松治疗婴幼儿咳嗽。

咳嗽是婴幼儿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病症,多发于春冬气候多变之时。由于小儿寒暖不知自我调节,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所以容易因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而发生咳嗽。临床上,一般把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婴幼儿患的多是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有外感风寒咳嗽与外感风热咳嗽之别。外感风寒咳嗽,初起时咳嗽而痰稀、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浮红。其治疗应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外感内热咳嗽的症状与外感风寒咳嗽有异,其咳嗽痰稠、鼻涕浊、苔薄黄、喜出汗、便秘、小便黄、指纹鲜红或紫红。其治疗应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头痛、发热、感冒、精神不振、惊惧不安等坎宫自眉心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条横线外感发热、惊风、近视、斜视等太阳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头痛、感冒、目疾、神经衰弱、高血压等迎香眼睛正视,眼珠中心点直下,在鼻孔两旁约0.5寸的笑纹中取穴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膻中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肺俞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呕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乳旁穴在乳旁开0.2寸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天河水在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外感发热、烦躁不安、口渴、惊风等乳根在乳下0.2寸咳喘、胸闷天突在胸骨上端凹窝中(即喉结下2寸)咳嗽、支气管哮喘、胸痛、胸闷、缺乳、肋间神经痛等症中脘在肚脐正中,直上4寸处腹胀、呕吐、食积、腹泻、食欲不振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

指压方法

外感咳嗽,应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迎香,揉耳后高骨,清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揉膻中、肺俞。而内伤咳嗽则应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上马、肺俞、乳旁、乳根、足三里。

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具体的指压方法如下:

1.开天门,即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天门穴30~50次。

2.推坎宫,即用两拇指自内而外分推坎宫穴30~50次。

3.揉太阳穴、迎香穴各30~50次。

4.揉耳后高骨,即揉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处30~50次。

5.清肺经,即用食指和中指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需要从指根推向指尖,推100~500次。

6.清天河水,即用食指和中指自腕向肘推前臂正中100~300次。

7.退六腑,用食指和中指从肘向腕推前臂尺侧100~300次。

8.揉膻中穴50~100次。

治疗内伤咳嗽具体的指压方法如下:

1.清补脾经,即用拇指来回推拇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

2.运内八卦,即用拇指顺时针运手掌内八卦100~300次。

3.揉肺俞穴、膻中穴50~100次。

4.揉乳根、乳旁,用中指端揉乳旁穴、乳根穴各20~50次。

5.揉中脘穴20~50次。

6.揉足三里穴50~100次。

防护指南

小儿咳嗽比大人反应严重,多数会咳嗽不止,父母看到孩子有点咳嗽就会去找医生、吃药、输液。用药的结果是孩子的胃口差了,食欲不好,营养就跟不上,孩子的抵抗力就差。这样一来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所以这类孩子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孩子往往长得瘦小、面色焦黄,甚至会引发哮喘。所以当孩子有咳嗽症状时,父母要先观察其咳嗽,看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症状,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

当孩子咳嗽时,父母们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是拍背。小孩,特别是婴幼儿不会吐痰,即使痰液已经咳出也只会将痰液吞下胃。所以父母在宝宝咳嗽时,要把宝宝抱起来,用空掌轻轻拍宝宝的背部,上下左右都拍到。如果一拍到某部位时宝宝就咳嗽,说明宝宝的痰液就积在此处,这个部位就应该重点拍。多数情况下,肩胛下的部位即肺底部是容易积痰的部位。只要有痰的刺激,宝宝就会咳嗽,一旦有痰液排出,咳嗽就能暂时缓解。所以,拍背能起到宽胸理气,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拍背最好在宝宝刚睡醒或临睡前进行。

第二是饮食调节。中医认为,鱼、蟹、虾和肥肉等荤腥、油腻食物可能助湿生痰,有的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加重病情。辣椒、胡椒、生姜等辛辣之品,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咳嗽加重,也要注意避免。而新鲜蔬菜,如青菜、胡萝卜、西红柿等,可以供给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有利于机体代谢功能的恢复。

第三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污浊的空气对呼吸道黏膜会造成不良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异常或加重咳嗽,严重的可引起喘息症状。因此,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厨房里的油烟要及时排出,家长更不可以在家里吞云吐雾过烟瘾。另外,要定时开窗换气。

第四是调节室内温度及湿度。孩子咳嗽往往伴有发热,室温过高不利于身体散热。稍冷而新鲜的空气可使呼吸道黏膜收缩,减轻充血、肿胀,保持气道通畅。但如果室温过低,又会使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过多地用于氧化以产生能量保持体温,从而削弱了抗病能力,影响生长发育。所以,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来说,最好的室温是25℃~28℃,即中性温度。

室内过于干燥,会使人体黏膜发干、变脆,小血管可能破裂出血,纤毛运动受限,痰液不易咯出。在呼吸器官有炎症时,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第五是及时增减衣被。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肯定比大人怕冷,所以往往不分季节,不分室内室外,将孩子捂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受一点寒气,结果就造成了孩子机体调节能力差,抵抗力低下。

另外,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心跳、呼吸、排泄等活动减少,有利于各种器官机能恢复及疾病的康复。所以,应设法让孩子多卧床休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三、穴位指压――让孩子远离发热。

当小儿肛温高于37.8℃,或舌下温度高于37.5℃,或腋下温度高于37.4℃时为发热。小儿正常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婴幼儿体温容易波动,尤以未成熟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小儿为明显。很多因素可影响体温,如高温环境、运动后、过分保暖、新生儿及未成熟儿哭闹、喂奶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1℃。中医常把小儿发热分为:外感发热、阴虚内热、肺胃实热三类。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头痛、发热、感冒、精神不振、惊惧不安等眉弓在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太阳在眉后凹陷处发热、头痛、惊风等天河。

水在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成一直线外感发热、烦躁不安、口渴、惊风等肺经在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感冒、发热、咳嗽等三关在前臂桡侧阳池到曲池成一直线感冒风寒、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腹痛腹泻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部耳后发际下凹窝内感冒、头痛、头晕、耳鸣等脊柱大椎至长强穴成一直线发热、惊风、夜啼、疳积、呕吐、腹泻、便秘等脾经在拇指末节螺纹面脾虚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涌泉在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等足三里在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大肠。

经在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腹泻、脱肛、痢疾、便秘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食积腹胀、纳呆、腹泻、呕吐等内八。

方在手掌面,以手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跟横纹约1/2处为半径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六腑在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一切实热证、高热、烦渴、惊风、咽痛、大便干燥等。

指压方法

外感发热:推天门,推眉弓,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拿风池;风热者,推脊。

1.推天门穴30~5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2.推眉弓穴30~50次,操作时,用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做分推。

3.用中指指端揉太阳穴30~50次。

4.清肺经100~300次,操作时,由指端向指跟方向直推。

5.清天河水100~300次,用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6.推三关50~100次,操作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7.拿风池30~5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端和食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

8.推脊100次,操作时,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推。

阴虚内热:补脾经,补肺经,清天河水,推涌泉,按揉足三里。

1.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跟方向直推100~300次。

2.补肺经,由指端向指跟方向旋推100~300次。

3.推涌泉,用拇指从脚掌心前正中凹陷处推向脚趾50~100次。

4.按揉足三里100~300次。

肺胃实热: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方,清天河水,退六腑。

1.清脾经,由指端向指跟方向直推100~300次。

2.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100~300次。

3.揉板门300次。

4.运内八方,在内八方穴按顺时针方向做环形运动300~500次。

5.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100~300次。

6.退六腑,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肘推向腕50~100次。

防护指南

对发热宝宝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饮食。首先,要多喝开水。发热时,宝宝尿量会减少,影响体内毒素的排出。勤喝开水既可以补充因发热丢失的水分,又能稀释病菌产生的毒素和促进毒素排除。

宝宝发热时,消化道分泌液会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缓慢,消化机能失常,而导致食欲下降。这时,应让宝宝吃一些清淡的、爽口的、不油腻的食物,主要以流食为主。当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改为半流质食物,如面条、软饭等,并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但不要强迫他们吃不想吃的东西,以免引起呕吐和腹部不适。

其次,宝宝发热时,要尽量让他们卧床休息。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使人身体得到营养的供给,可消除疲劳,弥补耗损。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穿堂风。

宝宝发热时,也不能因为寒颤就加强保暖,如多穿衣服、加盖被子等。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宝宝发热寒颤时说明体温正处于上升阶段,这时如果再加强保暖,会加快体温上升速度,很容易引起小儿高热、超高热,甚至惊厥。

另外,当发热的宝宝出汗时,应及时给其更换干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捂汗、虚脱。发热要定时测量体温,最好每隔30分钟至1小时测一次体温。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加强宝宝的锻炼,注意给宝宝安排营养均衡的膳食,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四、小儿急惊风可以指压治疗吗。

急惊风,即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其临床以神昏、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因其发病迅速,症情急暴,故称为急惊风。其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突受惊吓,或乳食积滞、痰热内壅使得气机发生逆乱,脑窍闭塞所致,多见于三周岁以下的小儿。古人将其与痧、痘、疳一起列为儿科四大症。本症常见于小儿高热、脑膜炎、脑炎、血钙过低、脑发育不全、癫痫等疾病。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人中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昏厥、惊风、抽搐十王。

(十宣)在双手十指顶端惊厥、抽搐、高热等合谷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二掌骨之中点边缘处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太冲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头痛、眩晕、恼气、惊风、胁痛、目赤肿痛、下肢痿痹承山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取穴腿痛转筋、痔疮、便秘、疝气、腹痛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血海(百。

虫)膝上内侧,膑骨内上缘2寸处四肢抽搐、下肢痿软曲池肘窝横纹头外端上肢关节疼痛、高热、目赤痛、中风偏瘫心经(心。

火)中指掌面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肺经在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感冒、发热、咳嗽等肝经食指掌面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脊柱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脱肛、便秘、泄泻等丰隆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痰多、气喘、胸闷等。

指压方法

1.掐人中穴约3~5次。

2.掐十王(十宣)穴约5~10次。

3.揉虎口(合谷)穴100~300次。

4.在血海穴用拇指指端作揉法,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作提拿法,拿3~5次,揉10~30次。

5.清心经100~300次,操作时由指尖向指根直推。

6.清肺经200~400次,操作时由指端向指跟方向直推。

7.清肝经100~300次,操作时由指尖向指根直推。

8.推脊柱约100~300次,操作时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

9.按揉丰隆穴约1~3分钟。

防护指南

首先,在宝宝因惊风而抽搐时,千万不要强行拉扯孩子的手足,以防扭伤其四肢筋骨,留下后遗症。

其次,在惊风发作时,家长要注意给孩子穿宽松的衣服,及时清除咽喉部的分泌物,如痰液等,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急惊风发病突然,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在家庭中,如果遇孩子发生惊风时,可以用按摩方法先行急救,以赢得时间,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但是对于有乙脑、流脑等脑部病变的患儿,必须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发生危险,因为按摩只起辅助作用。

五、孩子腹泻让你烦恼吗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形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此病易发于6个月至2岁大的婴幼儿,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夏秋季最多。如果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常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患疳积等症。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毒性肠炎等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经在拇指末节螺纹面脾虚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大肠经在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腹泻、脱肛、痢疾、便秘三关在前臂桡侧阳池到曲池成一直线感冒风寒、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腹痛腹泻等七节骨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腹泻、便秘、脱肛等脊柱在大椎至长强穴成一直线发热、惊风、夜啼、疳积、呕吐、腹泻、便秘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小肠经在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成一直线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食积腹胀、纳呆、腹泻、呕吐等内八。

方在手掌面,以手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跟横纹约1/2处为半径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六腑在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一切实热证、高热、烦渴、惊风、咽痛、大便干燥等。

指压方法

针对脾虚泻,相应的指压方法如下:

1.补脾经200次,操作时,以拇指指面沿孩子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2.补大肠经300次,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食指尖向虎口直推。

3.推三关50~100次,操作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4.摩腹5分钟。

5.推上七节骨,操作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而上作直推,至皮肤发红时为止。

6.捏脊5~10遍,操作时,用食、中二指用捏法自下而上捏。

针对伤食泻,相应的指压方法如下:

1.补脾经200次,操作时,使孩子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面沿孩子的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2.清大肠300次,操作时,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3.揉板门1分钟。

4.运内八方2分钟,操作时,按顺时针方向作环形运动。

5.摩腹5分钟。

针对湿热泻,相应的指压方法如下:

1.清大肠300次,操作时,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2.清小肠300次,操作时,从指跟推向指尖。

3.退六腑20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肘推向腕。

4.清脾经200次,操作时,由指端向指跟方向直推100~300次。

防护指南

对于腹泻宝宝的防护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及早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所以需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一般来说,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的症状。

其次,给宝宝丰富的食物以防止营养不良。传统的腹泻治疗方法,主张让腹泻的孩子禁食一段时间。但是,这样会有碍于身体的营养补充,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所以,现代医学主张不要让腹泻的孩子禁食,但需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其三,对宝宝的小屁屁要倍加呵护。由于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而且排便次数增加,所以宝宝的小屁屁需要加倍呵护。如果万一小屁屁发红了,那么就要让小屁屁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再涂抹一些尿布疹膏之类的以增加修护作用。

另外,要严密观察宝宝病情的发展。一旦宝宝出现频繁的大量水样便,呕吐、口渴加剧,不能正常进食进水,补液后尿仍很少,便中带血等症状,就要马上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六、你的孩子常常呕吐吗。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食物由胃经口而出的一种症状,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症。小孩子哺乳后的“溢乳”现象不属此列,那多是由于哺乳过量或方法不当而引起的,不是病态。

一般来说,呕吐有寒吐、热吐、伤食吐三类,针对此三种病症又有相应的指压方法。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经在拇指末节螺纹面脾虚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食积腹胀、纳呆、腹泻、呕吐等三关在前臂桡侧阳池到曲池成一直线感冒风寒、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腹痛腹泻等天柱骨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发热、惊风、咽痛、项强、呕恶等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七节骨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腹泻、便秘、脱肛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脊柱在大椎至长强穴成一直线发热、惊风、夜啼、疳积、呕吐、腹泻、便秘等小肠经在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成一直线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内八方在手掌面,以手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跟横纹约1/2处为半径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六腑在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一切实热证、高热、烦渴、惊风、咽痛、大便干燥等。

指压方法

小孩寒吐表现为:进食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吐或早上吃晚上吐,吐出的东西多为清稀黏液;孩子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腹痛绵绵,喜暖喜按;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四肢不温,舌淡而苔白。针对寒吐的指压方法如下:

1.补脾经200次,操作时,使孩子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面沿孩子的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2.揉板门300次。

3.推三关50~100次,操用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4.推天柱骨30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推。

5.揉中脘2分钟。

小孩热吐的症状是:吃了就吐,呕吐物酸臭,大便臭秽或者便秘,小便黄赤,唇红而干,身热口渴,苔黄腻,烦躁不安。针对热吐的指压方法如下:

1.清脾经100~300次,由指端向指跟方向直推。

2.清大肠300次,操作时,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3.揉板门300次。

4.推天柱骨30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推。

5.推下七节骨100次,操作时,自上而下作直推。

6.退六腑穴20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肘推向腕。

如果孩子的呕吐物为酸腐或不消化食物,口气臭秽,大便酸臭而且舌苔厚腻的,那么就是伤食吐。针对伤食吐的指压方法如下:

1.补脾经200次,操作时,使孩子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面沿孩子的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2.揉板门300次。

3.运内八方2分钟,操作时,按顺时针方向作环形运动。

4.揉中脘2分钟。

5.分推腹阴阳30次,操作时,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

6.揉足三里穴50~100次。

防护指南

孩子呕吐时,父母要立刻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以免孩子呕吐物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时,不要把孩子随意搬动,也不要给孩子喂奶或喂药。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孩子平时的饮食,要定时定量,多吃含有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以做好平时的预防。七、小儿厌食怎么办。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而无外感、内伤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如果过食生冷、肥腻的食物,或者进食不定时、饥饱无度等,都会损伤脾胃,导致厌食症。另外,有些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者疾病迁延,损伤了脾胃功能,使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也可导致厌食。患厌食症的小儿一般精神状态正常,大小便也基本正常,但日久则会出现面色少光泽,形体消瘦或略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本病以1~6岁的小孩为多见。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腹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天枢脐旁2寸腹泻、便秘、腹胀、痢疾等足三里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噎嗝、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房疾病等脊柱在大椎至长强穴成一直线发热、惊风、夜啼、疳积、呕吐、腹泻、便秘等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食积腹胀、纳呆、腹泻、呕吐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经在拇指末节螺纹面脾虚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处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等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胃脘痛、腹胀、呕吐、泄泻、消化不良肾经小指掌面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涌泉在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等三关在前臂桡侧阳池到曲池成一直线感冒风寒、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腹痛腹泻等七节骨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腹泻、便秘、脱肛等小肠经在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成一直线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内八方在手掌面,以手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跟横纹约1/2处为半径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六腑在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一切实热证、高热、烦渴、惊风、咽痛、大便干燥等。

指压方法

厌食症又分为两类:脾失健运型和胃阴不足型。

脾失健运型厌食症表现为面色少华,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或迫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腻。常用的指压手法有:

1.揉中脘穴、天枢穴各1分钟。

2.顺、逆时针各按摩腹部3分钟。

3.分推腹阴阳30次,操作时,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

4.揉足三里穴1分钟。

5.捏脊5~10遍,操作时,用食、中二指以捏法自下而上捏。

6.补脾经300次,操作时,使孩子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面沿孩子的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7.揉板门300次。

8.顺运内八方100次,操作时,按顺时针方向作环形运动。

9.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

胃阴不足型厌食症表现为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也有光红少津者,舌质红。常用的指压手法有:

1.揉中脘穴、天枢穴各1分钟。

2.顺、逆时针各按摩腹部3分钟。

3.分推腹阴阳30次,操作时,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

4.揉足三里穴1分钟。

5.补肾经300次,操作时在小指面上旋推。

6.揉涌泉100次。

7.按肾俞、胃俞穴1分钟。

防护指南

父母按照科学饮食原则来调节饮食,是防治小儿厌食的重要方法。另外,家长应该纠正小孩子偏食的习惯,禁止其在饭前吃零食和糖果,使其定时定量进食,使其生活有序,起居有常。

如果是疾病后出现厌食,家长应该注意,要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再作针对性的治疗。

八、应对孩子夜啼新方法

夜啼是指小孩子在夜间经常性地啼哭吵闹,临床表现为: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幼小婴儿。这种啼哭或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有的甚至通宵达旦,这样的幼儿俗称为“夜啼郎”。中医认为,夜啼的发生与心脾有关,多由脾胃虚寒、乳食积滞、心火亢盛、遭受惊吓所致。

当然,若因饥饿、尿布浸湿、皮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引起的啼哭者,不属于此范围内。

常用穴位简介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脾经拇指桡侧面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心经中指掌面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肝经食指掌面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板门在手掌大鱼际平面食积腹胀、纳呆、腹泻、呕吐等。

穴位定位与取穴主治三关在前臂桡侧阳池到曲池成一直线感冒、风寒、病后体虚、气血不足、腹痛腹泻等四横纹在掌面食指至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腹胀、疳积、食欲不振、咳喘等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症六腑在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一切实热证、高热、烦渴、惊风、咽痛、大便干燥等小肠经在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成一直线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神门在腕横纹上,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取穴心脏疾患、失眠、健忘、腕关节疼痛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等大肠经在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腹泻、脱肛、痢疾、便秘。

指压方法

1.推脾经约100~300次,操作时,使孩子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指面沿孩子的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2.清心经100~300次,操作时,由孩子指尖向指根直推。

3.清肝经100~300次,操作时,由孩子指尖向指根直推。

4.使孩子仰卧,用掌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揉肚脐处各3分钟。

如果孩子夜啼时,哭声弱,手脚不太温和,面色青白,嘴唇和舌头都是淡白色,并且舌苔薄白,那么孩子是因脾虚而夜啼。这就需要在进行一般指法的同时加上如下的指法:

1.揉板门300次。

2.推三关50次,操作时,用拇指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

3.掐揉四横纹10次,操作时,用拇指甲依次掐之,然后揉之。

4.摩中脘穴3分钟,操作时,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

如果孩子夜啼声音响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怕见灯光,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白,那就是心热型夜啼。这就需要在进行一般指法的同时加上如下的指法:

1.推天河水穴200次,操作时,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2.推六腑穴200次,操作时,用拇指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肘推向腕。

3.清小肠经穴300次,操作时,从指跟推向指尖。

如果小孩夜啼声惨而紧,面色泛青,心神不宁,时睡时醒,舌苔多无变化,那么就是惊恐型的夜啼。这就需要在进行一般指法的同时加上如下的指法:

1.按揉神门、百会穴各1分钟。

2.揉小天心100次。

3.掐心经、肝经各50次。

如果孩子大便酸臭,舌苔厚腻,厌食吐乳,嗳腐泛酸,那么夜啼多是食积型。这就需要在进行一般指法的同时加上如下的指法:

1.揉板门、运内八卦各100次。

2.清大肠300次,操作时,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3.揉中脘3分钟。

防护指南

对于夜啼小孩,应先从日常护理上找原因,比如饥饿、太热、尿湿等;其次,排除其他的疾病,比如发热,其后再定是否是夜啼症。

为了避免小孩子的夜啼要从平时多加注意,让孩子冷暖合适,不要让小孩受惊吓;饮食要定时定量,以防积食。而且,要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