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37

第37章 隋唐(4)

公元639年,魏征发现太宗开始荒疏政务,就写了一道《十思疏》给他,希望皇帝能保持十个方面的优点。这十个方面是:严于律己、节欲、不扰民、不骄奢、与民休息等。这道奏疏对太宗早期的政务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并对太宗以后的工作进行及时的劝诫。

太宗把《十思疏》视若至宝,亲自将它抄写在金殿屏风上,时常提醒自己,以免理政失当,误国误民。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非常悲痛。太宗为表彰魏征的功劳,亲自为他撰写墓碑碑文,并信守与魏征生前之约,将一位公主嫁给魏征之子。这一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悬挂在凌烟阁,魏征名列第四。

太宗沉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使衣冠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的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功过得失。我拥有这三种镜子,因此使自己少犯错误。现在魏征辞世,我失去了最宝贵的一面镜子!”

玄奘取经

贞观时期,出了一个高僧,名叫玄奘(音zàng)。他俗家的名字叫陈袆(音huī),本是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他十三岁就出家为僧,精心研究佛法。人们都尊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玄奘在研究佛教典籍的过程中,发现佛经中的错误非常多,就想到天竺(今印度)去研究佛法。

那个时候,唐朝以西的地区听命于西突厥,而西突厥对唐朝很不友好。因此,唐朝限制百姓到西域去。玄奘虽然向政府提出西行的申请,但没有被批准。公元629年8月,玄奘跟随一批商人,从长安出发,往西域而去。

玄奘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县),官府得知他企图偷越国境,就派人把他看押起来。玄奘趁看押者不备,逃出凉州,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在瓜州,玄奘的坐骑死了,服侍他的两个小和尚产生畏难情绪,也私自逃跑。

这时候,瓜州官吏李昌接到凉州追捕玄奘的公文。李昌崇信佛教,在玄奘面前撕毁公文,说道:“凉州刺史一心抓捕大师,此地并非久留之所。你还是赶紧上路吧。”玄奘偷偷通过瓜州北面的玉门关,向西穿过八十里的大沙漠,绕过五座烽火台,终于离开了大唐国土。

他走了很长的路,来到西域的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在那里待了十余日,伊吾国王敬佩他一心向佛的意志,对他非常热情。伊吾国西面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麹(音qū)文泰虔信佛教,听说玄奘要去天竺取经,就派人把他接到高昌。

玄奘与高昌使臣在沙漠里走了六天,才进入高昌境内。麹文泰对玄奘说:“我们高昌信奉佛法,却缺少一位指引迷津的佛学大师。你能不能留在此地,为寡人效力?”玄奘却说:“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已经下定决心去天竺取经,不能因为您的厚意而改变主意。”

高昌王非常欣赏玄奘,送给他很多衣物、钱财,派二十五人陪他西行,还给西域各国君主写了二十四封信,要求他们对玄奘予以关照。玄奘一行人越过环境严酷的雪山,来到西突厥的碎叶城。

西突厥可汗亲自接见玄奘,察觉他并无政治企图后,放他西行。此后,玄奘顺利地通过西域各国,于公元630年夏天来到天竺。

天竺自古以来,就分裂成许多小国,其中摩揭陀国的佛教非常兴盛。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历史非常悠久。寺中有一位高僧,法名戒贤,是佛教的著名学者。玄奘用了五年的时间,跟戒贤法师学会了寺中各种佛经。

玄奘还想继续深造,就辞别戒贤法师,到南印度去游学。他用了六年的时间,游历了南印度一百多个国家,探询佛教的真理,然后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很高兴,命令玄奘在寺中开办讲座,为全寺僧人宣讲《大乘论》。

当时印度教与佛教的矛盾很大。摩揭陀国有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婆罗门,给本国君主戒日王写了一篇文章,要与那烂陀寺的和尚辩论。

戒贤法师从全寺僧人中选出了学问最高的四位高僧,与那位婆罗门辩论。这四人之中,就有玄奘。论战开始后,那烂陀寺的三位印度僧侣精神紧张,张口结舌答不出来。玄奘却非常自信,慷慨陈词,说得那位婆罗门心服口服。

公元642年12月,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格瑙杰)举行了一次佛教辩论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印度十八位国王和六千名高僧。玄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十八天之内,竟然没有一位僧人敢和他辩论。戒日王非常高兴,让玄奘坐在身披锦幢的大象上,巡游全国。

公元643年,玄奘离开印度,用大象和宝马驮着675部佛经回转大唐。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祖国,他的取经壮举,经历了十六年的光阴,行程五万多里。

玄奘回到长安时,宰相房玄龄、大将军侯莫陈寔亲自迎接他。他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见,然后专心翻译佛经。

公元664年,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寺,唐高宗非常悲伤,连续几日不上朝理事。他叹息道:“法师辞世,是国家的不幸!一片黄土,埋葬了僧人的良师、佛门的名宿、国家的无价珍宝!”

文成公主入藏

唐朝时,吐蕃人在青藏高原上兴起。他们源于西羌,是藏族的祖先,最早处于分裂状态。公元620年,吐蕃各部落得到统一,领地不断扩展,出现了吐蕃人的共同君主——赞普。

后来,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在宰相尚囊和叔父论科尔的帮助下,处死弑君谋乱的奸臣,平息各地叛乱,并迁都到逻些(今西藏拉萨)。这位英明的赞普得到各地部众的衷心拥护,于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奴隶制政权形成。

松赞干布喜欢汉族文化,总想娶一位汉族女子为妻。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唐太宗把公主嫁给他。当时,吐蕃与唐朝的接触不多,唐太宗还不了解这个国家,因此拒绝了吐蕃的要求。

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他,回国后就说:“唐朝天子对我们本来很热情,几乎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可是吐谷浑的诺曷钵可汗却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了和亲的事情。”

松赞干布怒气不息,于公元637年攻打吐谷浑。诺曷钵可汗打不过松赞干布,只得逃往青海湖以北。

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带精兵20万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并派使臣带金帛求亲。松赞干布甚至扬言道:“如果唐朝天子不答应和亲的要求,我就带兵直取长安,对唐朝不敬了!”很多归附唐朝的羌人部落纷纷投靠吐蕃。

唐太宗大怒,命侯君集统率四路大军对抗松赞干布。侯君集到了松州,趁夜袭击吐蕃军队,大获全胜。松赞干布见识了唐朝兵威,急忙带兵撤回国内。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到长安赔礼,并要求和亲。当时来长安求亲的共有五国使者,唐太宗出了几道难题考验他们。唐太宗命人取出珍珠和丝线,让各国使臣用丝线从珠子弯曲的小孔中穿过。禄东赞捉来一只蚂蚁,在它身上拴住丝线,让它通过小孔,然后向小孔吹气。在蚂蚁的带动下,丝线顺利地穿过小孔。

接着,唐太宗又使人赶来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请各国使臣辨认它们的母子关系。当其他四国使臣一筹莫展之时,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别圈起来,不让马驹喝水。过了一天,禄东赞将马驹放出,它们自然找母亲喝奶去了。

唐太宗见吐蕃人物如此出众,又体察到吐蕃与唐朝修好的一片诚心,就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格外高兴,在逻些建造了一座美丽的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这座宫殿就是享誉世界的布达拉宫,它拥有十三座主楼、一千间房屋,气势之庞大令人惊叹。松赞干布还脱下吐蕃人常穿的毡皮衣服,穿上唐朝贵族喜欢的丝绸服装。

公元641年,在江夏王李道宗的带领下,文成公主进入吐蕃。文成公主带来了很多嫁妆,其中有大量农业书籍,如《艺林三百六十法宝鉴》等;还有芜菁和谷物的种子。

公主成婚之后,指导广大牧民种植粮食、蔬菜,利用水力碾将青稞加工成面粉。当时,吐蕃人不知道牛奶、羊奶还可制成新的产品,文成公主就把酥油、干酪和酸酪的制作方法普及开来。茶叶也是文成公主带去的,却成为吐蕃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饮品。

文成公主关心吐蕃的经济发展。在她的多次请求下,唐太宗派人到吐蕃传授纺织、建筑、造纸、制墨等先进技术。文成公主还劝松赞干布创制文字。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文成公主在吐蕃又度过了三十年的光阴,继续为唐朝、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着贡献。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直受到吐蕃人及藏族的崇敬。直到今天,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供人瞻仰。

唐高宗废后

唐太宗去世后,其子晋王李治继位,就是唐高宗。唐高宗信任舅舅、宰相长孙无忌以及大臣褚遂良等人,把朝政治理得有声有色。但他始终难以忘怀太宗的才人武则天。

武则天的父亲是工部尚书、应国公武士彟(音yuē)。她九岁时父亲病死,十四岁时被选入宫中。唐太宗见她容貌出众,就赐号“武媚”,封为才人。武则天服侍太宗,非常得宠,太宗死后,她被送到感业寺去做尼姑。

唐高宗得不到武才人,便把感情转移到萧淑妃身上。王皇后见萧淑妃得势,唯恐她对自己不利,日夜担忧。一天,唐高宗去感业寺上香,恰好遇到武则天,武则天不禁泪流满面。唐高宗又是心疼又是难过。

王皇后听说这种情况,就命人将武则天接入宫中。唐高宗得到武则天,非常兴奋,从此对王皇后敬重有加,疏远了萧淑妃。武则天在皇后面前,总是低声下气,王皇后大喜,在高宗面前屡次称赞武则天。高宗遂封武则天为昭仪。

过了一段日子,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感情越来越亲密。王皇后怕皇帝不再理她,就在高宗面前贬低武则天。高宗认为她妒忌心重,不把她的话当真。武则天暗自得意,并想夺取皇后的地位,攫取政治权力。

公元652年,武则天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李弘。皇帝对这个儿子爱若珍宝,武则天的地位更加稳固。第二年,武则天又生了一个女孩。

一天,王皇后路过武则天的寝宫,就进去看了看小公主,然后离开。武则天从旁窥见,在皇后走后将女儿掐死,然后将被子盖上。一会儿,宫女发现小公主暴亡,赶紧叫来唐高宗与武则天。

武则天表现出一副悲伤的样子,问道:“小公主临死前和谁接触过?”宫女只得实话实说:“皇后刚刚来过。”唐高宗又悲又怒,认为王皇后杀害公主,于是产生了废后的想法。

公元655年9月,唐高宗决定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坚决反对。唐高宗问李:“我想废后,但群臣持有异议,你对此有何看法?”李和武则天同为新兴贵族,就说:“废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不一定非要外人同意。”大臣许敬宗趁机说道:“乡下的百姓多打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新媳妇。何况万岁是一国之尊,立个新皇后没什么不应该的。”

这年冬天,唐高宗终于下诏,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执掌内宫之后,依靠许敬宗、李义府等新贵,积极参与朝政。她对关陇贵族进行报复,将褚遂良、长孙无忌贬到外地,褚遂良忧郁而死,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一次,唐高宗想起王皇后、萧淑妃,就到冷宫去看望她们。皇后呜咽痛哭,萧淑妃苦苦哀告,高宗非常伤感,不禁潸然泪下。武则天知道后非常生气,将王、萧二人各打一百庭杖。王皇后、萧淑妃本是柔弱女子,受不了这种酷刑,终于在杖下丧命。

唐高宗摆脱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控制,起初还非常得意,可是眼见武后在朝中安插私党,又对她强烈不满。公元662年,武则天请道士郭行真入宫,在密室设立祭坛,焚香驱鬼。宦官王伏胜将此事报告高宗。

唐高宗说:“可叹朝中文武济济,却无一人为朕分忧!”王伏胜说:“您可记得西台侍郎上官仪?”唐高宗立即宣上官仪入宫,上官仪说:“武皇后专权独断,已令天下人不服。陛下如果废后,真是英明之举。”

唐高宗说道:“卿与朕同心,真乃忠臣。事不宜迟,就命你草拟一份废后诏书。”这时,皇后安插在宫中的耳目迅速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怒不可遏,来见唐高宗,厉声问道:“陛下想要废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唐高宗见消息走漏,只得拉上官仪当替罪羊,说道:“我岂能无故废后,这都是上官侍郎唆使的!”上官仪仰天长叹:“天亡唐室也!”武则天命人将上官仪、王伏胜关押起来,几日后处死。从此,武则天权势熏天,无人牵制,大唐社稷岌岌可危。

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杀死上官仪后,认为自己的权力需要加强。公元674年,她指使许敬宗上奏章,尊唐高宗为天皇,皇后为天后。从此,唐高宗上朝理政之时,武则天就命人在其后垂下珠帘,自己在帘后听政。这种情况被称为“垂帘听政”,高宗和武则天并称为“二圣”。

唐高宗看到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回天,就想及早传位于太子,免得武后横生枝节。但令高宗始料未及的是,太子李弘竟然与武则天产生了矛盾。

公元675年,武则天到合璧宫绮云殿参加宴会,命太子随同前往。酒席宴间,武后赏赐李弘一杯御酒,太子饮用后腹中疼痛,一命归西。唐高宗得知消息后,没有哭泣,只是淡淡地说道:“害死太子的人是朕啊!”

第二天上朝时,唐高宗下诏道:“朕自即位以来,多蒙众卿相助,才使天下安定,外邦臣服。但朕疾病缠身,难以康复,今日就传位于天后,命她继位为君。”

中书令郝处俊听罢诏书,哭泣着奏道:“陛下不可退位!都是臣等无能,没有好好保护太子。希望陛下节哀,保重龙体。”中书侍郎李义瑛也说:“万岁爷身体尚好,岂能传位于皇后?请您以天下苍生为念,收回诏书。”

唐高宗此举真是高明,把武则天夺取天下的野心昭示于朝堂,并取得百官的同情。武则天深知此理,怎敢立即夺权?只得下令散朝。不久,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过了几年,武则天又对李贤不满,将他废为庶人(平民),改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含恨而死,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武则天晋位为皇太后,仍然临朝听政,掌握大权。

唐中宗只做了两个月的皇帝,就于公元684年2月被贬为庐陵王。武则天不急于立新君,在群臣的一再请求下,才立四子李旦为帝,就是唐睿宗。武后不让睿宗处理朝政,将他监控起来,并逼死已废太子李贤,将李显迁至房州。

英国公徐敬业对武则天的行为不满,在扬州起兵,讨伐武氏。由于义兵打出复立庐陵王的旗号,所以很快就汇集了十万军队,声势浩大。朝中很多官员都同情徐敬业,其中甚至包括宰相裴炎。

徐敬业的主簿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音zhào)檄》(高宗死后,武则天改名为武曌),历数武则天排除异己、杀子谋位的罪过。文章慷慨犀利,最后尖锐地写道:“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

武则天看了这道檄文,叹道:“骆宾王才华横溢。他流落扬州,是宰相的过错。”次日,她在英贤殿与宰相裴炎商讨克敌大计。裴炎却说:“徐敬业起兵,不过是想拥立庐陵王,这并无大错。只要太后把国家大事交给庐陵王,他自然退兵。”

武则天大怒,让裴炎退下。她与侄儿武承嗣商议后,立即将裴炎抓捕、处死。武将程务挺支持徐敬业,也被她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