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45

第45章 五代十国(2)

庄宗带领禁军北上迎战。他来到荥阳时,所带禁军已经逃跑了一半。郭从谦趁机发动兵变,将唐庄宗包围起来。庄宗奋力抵抗,被流矢所伤,终于丧命。

李嗣源继位为帝,就是唐明宗。明宗死后,到唐末帝李从珂即位,明宗之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受到猜疑。公元936年,石敬瑭听从了掌书记桑维翰的意见,决定向契丹称臣。他在降表中不但称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而且愿意割让幽蓟十六州给他。

儿皇帝

公元936年9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率领5万铁骑,从雁门关南下,所向皆捷。他来到晋阳,石敬瑭向这个比他小十一岁的君主行父子之礼。耶律德光将头上的王冠给石敬瑭戴上,将身上的龙袍给他披上,立石敬瑭为中原皇帝,让他建立后晋王朝。石敬瑭就是晋高祖。

契丹与后晋的联军打败后唐几路大军,渡河南下。李从珂无力抗敌,登玄武楼自焚。晋高祖改汴州为东京,作为新朝的国都。

晋高祖称帝之后,将幽蓟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每年还向耶律德光贡献30万匹绢。契丹人得到这么多好处,当然心满意足。

幽蓟十六州是幽(今北京)、蓟(今天津市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市)、檀(今北京密云县)、顺(今北京顺义区)、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来)、儒(今北京延庆县)、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市东北)、朔(今山西朔州市)等十六州土地。

幽蓟十六州地势险要,是中原的重要屏障。契丹人得了十六州,从此便能轻易地进入中原,掠夺内地的财富。在此之后,中原王朝在山西尚有雁门关,还可阻挡敌兵;河北一带则只有平原,无险可守。

石敬瑭统治中原后,更加卑膝投降,表现得非常无耻。他每次给契丹上奏章时,都把耶律德光称作“父皇帝”,自己则自称“儿皇帝”。别人觉得这样写有失国格、人格,石敬瑭却一点也不在乎。

耶律德光真的摆起“父皇帝”的架子,经常派使臣到汴京传旨。契丹使者每次到中原,石敬瑭总是躬身下拜,接受诏书。如果使臣发怒,石敬瑭也不发火,而是一再赔礼、谢罪。

逢年过节之时,石敬瑭总是派人到契丹奉送礼物。不但耶律德光得到珍贵礼品,契丹太后、皇子、大臣们也会得到中原财物。对于把契丹皇帝当“恩人”的举动,宰相桑维翰不但不劝阻,反而全力支持。

石敬瑭对外软弱,对内则残暴凶狠,极其恶毒。后晋官员滥施刑罚,残害百姓,石敬瑭一味纵容。酷吏们往往找来锋利的钉子,将人的手脚牢牢钉住;或者用刀将罪人的肉一片片割下,惨不忍睹。

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就是晋出帝。晋出帝不愿委曲求全,给耶律德光写奏章时,称孙不称臣。后晋将领景延广还让人传话说:“我主称孙已经足够了。如果北朝爷爷发兵,孙儿自有十万甲士磨剑相待。那时北朝失败,必为天下人所笑!”

耶律德光大怒,先后两次攻打后晋,都在阵前失利。公元946年,契丹第三次进犯后晋。由于边将的出卖,契丹军队长驱直入,攻克汴京,将晋出帝掳到北方。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汴京正式即位。他不给军队发放粮饷,让部队到处抢劫,名为“打草谷”。老百姓受不了契丹人的压榨,纷纷起义。

平民梁晖率领数百人,趁夜夺取相州(今河南安阳)。数百名契丹士卒被杀。陕州军官王晏杀死契丹监军,并且据险自守,击退前来报复的契丹大军。澶州、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等地也被义军占领。

耶律德光待不下去,就对汉族官员说:“现在天气很热,令我很不习惯。而且太后年迈,我也必须前去探望。”官员们说:“皇上思念太后,请他到汴京就是。何必北归?”

可是耶律德光去心已定,他带领后晋官员数千人,宦官、宫女数百人同行,并抢走了皇宫中的珍宝、书籍、货物等。中原财物由汉族将领武行德护送,武行德乘机起兵,占领孟州。耶律德光受了惊吓,身染重病,走到杀胡林时终于病死了。

汉隐帝杀权臣

辽军北撤后,晋朝将领刘知远在汴京即位,建立后汉。他就是后汉高祖。辽帝占据中原时,刘知远秘密联结军队,等待时机。耶律德光离京后,他发动起义,终于恢复河山。但是,后汉王朝建立后,对老百姓非常残暴。

一日,宰相苏逢吉为皇帝起草诏书,竟然写道:“凡是做盗贼的,其本家、邻居及保人都要全族斩首。”大臣们劝道:“有人造反,将他全族诛杀已显得非常过分。为什么还要将邻居、保人全部诛灭?这样治国,怎能令人心服?”苏逢吉不肯重写诏书,就将“全族”二字删去。

刘知远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临死前,他把苏逢吉与将领史弘肇、杨邠、郭威叫到床榻之前,说道:“我的儿子承祐见识短浅,你们要好好辅佐他。如果你们团结一致,朕在九泉之下,也深感欣慰!”刘承祐即位,就是汉隐帝。

当时,朝中大权由史弘肇执掌,他专横跋扈,恣意而为,得罪了不少人。一次,枢密使郭威被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镇守邺城。史弘肇说:“郭威虽然到外地镇守,仍须兼任枢密使一职!”

宰相苏逢吉说:“这样做没有先例。”史弘肇说道:“如果让郭威兼任枢密使,他遇到紧急情况就能方便行事,迅速地解决问题。”由于史弘肇一再坚持己见,皇帝只好同意。为郭威饯行时,史弘肇又说:“安定天下靠的是长枪与利剑,要毛锥子(即毛笔)有什么用?”这使得苏逢吉大为不快。

一天,汉隐帝欣赏完歌舞后向乐工们赏赐财物。乐工们向史弘肇致谢,史弘肇说:“边关将士们受尽风霜之苦,有性命之忧,所得到的赏赐还比不上你们!你们有何德能,竟然慨然受之!”他将财物收回,送入国库。隐帝非常气愤。

汉隐帝的舅舅李业也对史弘肇不满,总是说史弘肇会造反。一天晚上,皇宫作坊中响起了锻造铁器的声音。汉隐帝怀疑有军队进宫,心中害怕,因此整夜未眠。从此,他整日与李业商议,准备除掉史弘肇。

李太后十分害怕,说道:“史弘肇掌握兵权,深孚众望。你们要做此事,也得与苏相爷仔细商议,怎能草率行事?”汉隐帝说道:“这是国家大事,妇女怎会明白?”

过了几日,史弘肇、杨邠、王章上朝议事。他们刚走到广政殿走廊,就遇上一伙士兵。士兵们举起刀来,将三位重臣斩杀。殿外的大臣们见到走廊的一幕,惊得说不出话来。汉隐帝在万岁殿接见群臣,说道:“史弘肇做事专横,欺压孤王,所以才将他除掉。不会株连你们。”大家终于放下心来。

宰相苏逢吉素来与史弘肇不和。他听说此事,叹惜道:“主上怎能做出此事?如果主上事先与我商议,我一定极力劝谏,阻止这场惨剧发生!”

史弘肇死后,京城中展开了一场大屠杀。郭威虽已出镇邺城,但家眷仍留在汴京。因为他与史弘肇结好,所以全家被杀。

公元950年,郭威起兵,夺取汴京。汉隐帝、苏逢吉逃到京城外的赵村,死于乱军之中。李业逃得较远,但众多亲友竟无一人敢收留他,最后他被盗贼杀死。有人说应以公爵之礼埋葬隐帝,郭威却说:“我未能及时保护圣驾,已是大罪,又怎敢贬低君主呢?”

到了年终岁尾,契丹来犯,于是郭威兴兵北上。大军来到澶州,士卒撕了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立他为君。951年正月,郭威在汴京正式即位,建立后周政权。后人把郭威称为周太祖。

陈桥兵变

五代时期,封建割据势力之间互相争斗,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盼望全国统一。周世宗柴荣本有统一之志,但他不幸早亡,其子周恭帝年幼无知,显然不能完成统一的任务。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京城上下喜气洋洋,后周君臣正在举行朝见大礼。这时,有人前来报告紧急军情,说北汉与辽国的军队南下,正在攻打镇、定二州。宰相范质不辨真伪,命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迎战。

这天晚上,赵匡胤拜访侍卫副指挥韩通,向他辞行。韩通之子韩徽悄悄对父亲说:“赵匡胤深得军心,早晚必反。您不如杀掉他,再命别人出征!”韩通深爱赵匡胤之才,不忍下手。

到了初三,赵匡胤率领人马向东北方向进军,他的弟弟赵匡义、谋士赵普是他的重要助手,这一次依然随侍左右。军队走了二十多里路,来到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见天色已晚,就在此地驻扎。

这天晚上,一些将士闯进赵匡义的营帐,说道:“我们已经商议好了,一定拥立点检做皇帝!”赵匡义非常高兴,却假意劝阻:“现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咱们怎能起兵造反?你们还是回去吧,等咱们打败辽兵后再说。”

将士们都说:“我们明天就跟随点检回京,不去镇州打仗了!”几位将领甚至拔出刀剑,大声说道:“如果点检不肯做皇帝,我们就把小皇帝杀了,在京城大闹一场!”

赵匡义、赵普急忙说道:“请大家少安毋躁,只要咱们一心一意,赵点检一定能当上皇帝。”他们派人连夜回京,与朝中将领石守信、王审琦联络,要他们做内应,引赵匡胤入城。士兵们见赵匡义支持他们,就在赵匡胤的卧室外面集合,准备第二天回京造反。

第二天早上,赵匡胤一觉醒来,就听到外面人声嘈杂,不知为了何事。这时,将士们闯了进来,高声嚷道:“点检是真龙天子,理应代替柴家小儿为君。”

赵匡胤正要呵斥众人,将士们已经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几位将领带领士兵下跪,连连磕头,高呼“万岁”。赵匡胤没有办法,只得对他们说:“你们既然立我为天子,就一定要听从我的命令!”于是大军浩浩荡荡地回转京城。这场兵变被称为“陈桥兵变”。

赵匡胤来到汴京城外,石守信、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他入城。由于赵匡胤再三下令,大军并没有抢劫百姓的财物。

韩通得知赵匡胤起兵造反,急忙赶回家中,准备组织军队反抗。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了解到这种情况,带兵进攻韩府。韩通与儿子韩徽带领人马奋力冲杀,终因势单力薄,父子于府中战死。

此时,赵匡胤已经回到自己的办事官衙。众将将宰相范质带到他面前,赵匡胤流着眼泪说:“世宗爷待我恩同再造,满朝文武皆知。可是我被将士所逼,竟然做出了愧对他的事情。相爷与我一殿为臣,向来足智多谋,能否给我想个办法?”

范质还没说话,校尉罗彦环就抽出刀来,向他呵斥道:“我等无主,今日非要拥戴检点做皇帝!”范质非常害怕,立即下拜。

这天下午,赵匡胤在崇元殿登基,改国号为宋,仍以汴京为国都。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周恭帝柴宗训被降为郑王,因为赵匡胤对他仁厚,终于保住了性命。宋朝与后周不同,后周仅是中原地区的最大统治者,而宋朝通过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