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54

第54章 南宋(4)

第二天,海陵王又派军队渡江。虞允文将敌人三百多艘大船困在江心、渡口,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金兵战死在江上的有几千人,逃回北岸者又被处死。这场战役被称为“采石之战”。

海陵王移兵扬州,欲另寻渡口过江。虞允文来到镇江,布置前线防务,令金兵无隙可乘。这时,金朝东京留守完颜雍在东京辽阳府称帝,他就是金世宗。海陵王退往瓜洲时,部下将士发动兵变,将他杀死。宋军遂收复江北各地。

隆兴北伐

1162年6月,宋孝宗即位。孝宗为皇子时,与岳飞的感情很好,痛恨奸相秦桧。他即位以后,为岳氏满门翻案,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这个消息一公布,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孝宗虽不便公开反对高宗,仍将秦桧党羽驱逐出朝。

7月,宋孝宗传下手谕,召抗金名将张浚入朝。张浚见到孝宗时,说道:“虽然金人夺取中原已久,但仍未得百姓之心。陈俊卿、王十朋才华出众,力主抗金,应当重用。现在四川老将吴璘(音lín)正在陕西与金兵苦战,陛下可派军队攻打山东,以分金人之兵。”

宋孝宗立即重用陈俊卿、王十朋,但他的老师、枢密院事史浩却上奏章说:“四川军队虽已进驻陕西,但不熟悉地理,易遭敌人袭击。不如放弃秦凤、熙河、永兴三路,集中全力保住四川。我军的御敌之策应是保全四川,而不是轻敌冒进。”

9月,宋孝宗竟然听从史浩的误国之言,命吴璘回转四川。虞允文正在前线,上书谏阻,孝宗反而将他贬为夔州知州。吴璘此时已得十三州之地,接诏后只得班师。吴家军在撤退途中遭金兵袭击,三万士卒战死。他们逃到安全地带后,哭声震野。

虞允文回朝之后,用笏板在地上比画,向皇帝报告前线战况。接着,他又列举了八条可以作战的理由。宋孝宗后悔地说道:“史浩误朕!”可是,史浩在枢密院的势力盘根错节,使得孝宗不敢追究他的过失。

1163年,宋孝宗虽然封史浩为枢密使,但已不再信任他。张浚提出进军淮北的主张,遭到史浩的激烈反对。宋孝宗非常不快,封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让他由都督府直接下达作战命令。由于当时宋孝宗的年号是隆兴,这次北伐就被称为“隆兴北伐”。

5月,宋将李显忠、邵宏渊渡过淮河,分两路北上。李显忠直奔灵璧,邵宏渊则向虹县进发。史浩得知消息,在金殿上提出辞职要求,妄图阻止北伐。侍御史王十朋大怒,指出他有八条误国大罪,宋孝宗遂将史浩贬为绍兴府知府。

李显忠很快攻克灵璧,又增援邵宏渊,夺取虹县。宋孝宗大喜,封李显忠为招讨使,邵宏渊为招讨副使。张浚则亲率军队过河,作为李显忠的后盾。5月中旬,李显忠攻打淮北重镇宿州,消灭数千金兵,占领城池。这个消息传到临安,令南宋君臣的精神为之一振。

可是,邵宏渊寸功未立,对李显忠产生了忌妒心理,不配合他的军事行动。张浚对二将失和问题没有解决的方法,导致他们的裂痕逐渐扩大。李显忠任凭自己的部将抢掠库银,却只用极少的钱财犒军,每名士兵只得三百余钱。这样一来,宋军的作战积极性大大受挫。

这时,金军左副元帅石烈志宁率领十万精兵向宿州进发。而李显忠却每天与降将饮酒,不理军情。宋孝宗预感到前线的危机,以盛夏不宜进军为理由,下诏令宋军撤退。可是,诏书还没到达宿州,金兵就已经兵临城下。

金兵进军途中,就有人向李显忠报告,说有一万敌军前来。李显忠置之不理,仍旧饮酒。等到敌军来到时,李显忠才推开酒杯,上城观阵。他大惊失色,说道:“城下竟有那么多金兵,何止一万人呢?”

李显忠带兵出城,小胜一场。邵宏渊在城中不满,对大伙说:“天气那么热,就是躲到阴凉处,用扇子扇凉,尚且难忍,何况在烈日中与敌拼杀呢?”邵军将士受了他的煽惑,全无斗志,纷纷退走。邵宏渊也跟着逃跑。

李显忠退入城中,独木难支,只得弃城撤军。他走到符离时,遭到金军的袭击,十余万宋军全面溃退。金军消灭了四千宋军,大量宋军因过分慌张,掉入淮河淹死。石烈志宁缴获三万副盔甲。

宋孝宗无奈,只得顺从主和派的意见,与金朝讲和。公元1164年,宋、金举行了“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宋主不向金主称臣,但宋朝向金朝进贡十五万两白银。在这次和议中,宋朝虽然减去若干朝贡,但两国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

李凤娘掌权

1189年,宋孝宗禅位。太子登基,就是宋光宗。光宗没有消灭金人、恢复山河的志向,而且缺乏治国能力。皇后李凤娘不断向皇帝施加影响,终于掌握了朝政。在李皇后的建议下,宋光宗打击力主抗金的辛弃疾,封主和派官员留正为宰相。

李凤娘大权在握,对娘家格外照顾。她命人修缮李氏家庙,装饰得富丽堂皇。她不顾皇家制度,派很多士兵守卫李氏家庙,其数量竟然超过太庙卫士。一次,李皇后拜谒家庙,所封赏的亲属竟有二十六人之多。

李凤娘看到宫中的美女越来越多,心中妒意大发。一天,宋光宗在宫中洗手,发现端水盆的宫女长着一双白嫩的手,于是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李凤娘得知后非常气愤,将那宫女的双手砍下,装入食盒中送与光宗。

光宗妃嫔中以黄贵妃最得宠爱。当年,宋光宗还是太子时,宋高宗就将黄氏赐予他,由于有这层关系,光宗对黄氏另眼相看,即位后不久就封黄氏为贵妃。可是,李凤娘不能忍受黄贵妃的得势。

1191年冬至,宋光宗主持祭天大典,晚上住在斋宫。李凤娘召见黄贵妃,说道:“你这个贱人!平日装出一副媚态,迷惑君主。现在皇帝不在宫里,看谁来救你!”说着,她命令宦官用刑杖责打黄贵妃,不到一百下,不许停手。

黄贵妃是个弱女子,哪里受得了重刑?结果被宦官活活打死。李凤娘见眼中钉已经除掉,心中格外高兴,命人将黄贵妃的尸体拖出,用一口薄棺材草草埋葬。宋光宗得知黄贵妃死去,非常难过,再去祭天时,正好遇上狂风暴雨。光宗受了惊吓,变得神志不清。

宋孝宗听说皇帝患病,前来探视。可是,宋光宗根本不理孝宗,口中念念有词,两眼呆滞。宋孝宗又是心疼又是愤怒,对李凤娘说道:“你身为皇后,竟然使皇帝染上重病。如果皇帝病情恶化,朕就将你全家斩首!”李凤娘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敢说。

过了几日,宋光宗的病情好转。李凤娘哭泣着说:“陛下患病是因为饮酒过度,为什么这样不顾龙体?太上皇迁怒于我,要将我娘家满门抄斩!妾身的亲属都是老实人,他们有什么罪过呢?”宋光宗听信了皇后的话,对孝宗很是不满。

李凤娘趁光宗病重,将张贵妃、符婕妤逐出宫去,改嫁平民。宋孝宗越来越生气,想把李凤娘废掉。可是,大臣们为了保持国家稳定,都反对废后之举,宋孝宗这才作罢。

1192年3月,宋光宗终于痊愈。但是他经常出尔反尔、丢三落四,表现出偏执性病人的倾向。大臣们私下里都称光宗为“疯皇”。在李凤娘的挑拨下,光宗不去重华宫拜见孝宗。这种不孝之举遭到朝野臣僚的一致反对。

1193年春节,宋光宗终于听从百官的意见,到重华宫走了一趟。可是从此到秋季,光宗又与孝宗断了来往。到了9月,正是宋孝宗的生日,中书舍人陈傅良上了一道奏章,劝皇帝拜见父亲。光宗终于同意。

大臣们非常高兴,簇拥着皇帝欲登车辇。可是,李凤娘走到皇帝面前,说道:“天气太冷了,您还是留在宫中喝酒吧!”陈傅良非常着急,一把抓住光宗的前襟,说道:“您不要回内宫去,还是拜见太上皇要紧!”

李凤娘把皇帝拉到屏风后,陈傅良大着胆子跟了过去。李凤娘斥责道:“这是什么地方?你一个秀才也敢进入,难道不怕哀家砍你的头?”说着,她强拉着宋光宗回内宫去了。陈傅良非常伤心,在大厅上痛哭起来。

李凤娘派人责问他:“你无故痛哭,是什么礼节?”陈傅良说:“儿子劝父亲,父亲却不听从,难道不许儿子哭几声吗?”群臣对宋光宗十分不满,渐渐离心离德。

1194年,宋孝宗在孤独中死去。宋光宗不愿主持父皇的丧礼,大臣只好请出宋高宗的遗孀吴太后,让她主持祭奠仪式。这一年,皇子赵扩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他就是宋宁宗。李凤娘从此失去权柄,结束了她专横恣睢的政治生涯。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朝廷贾似道弄权,使大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到4岁的宋恭帝即位时,面对蒙军的入侵,虽然太皇太后命令各地派兵应战,但是各地方官大多按兵不动,只等元军来了便举手投降。

但是大宋也并非没有仁人志士,文天祥便是众多有识之士之一。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中,立即以赣州知州的身份招募了3万名兵士前去保卫临安。只是在众多宋将纷纷投降的情况下,文天祥的抵抗显得太单薄了。

他同另一位主战派将领张世杰保护太皇太后、太后、皇上等人去海上避难。此时朝中奸相陈宣为保活命偷偷写了降书顺表,连同玉玺一同派人送至元军大营,自己又做贼心虚,逃往温州。谢太皇太后只好派文天祥去和元军议降。

文天祥在元军统帅伯颜面前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与之据理力争。伯颜大怒,心想此人若要放回去,必为我之劲敌。遂不顾“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礼节,将其扣押。文天祥为人机警,有勇有谋,在押解途中逃脱,随后积极抗元。

1276年,临安失守。谢太皇太后、太后、皇帝等人均被蒙军抓往北朝,此时宋朝等于灭亡了。但是不久,陈宣、张世杰等人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昰为皇帝,重新恢复宋朝名号。他们把文天祥请到福州。那时文天祥已颇具影响力,一声号令,便有各地兵士群集响应。文天祥亲自领兵作战,与元军抗衡,取得了一些胜利。

元军自侵宋以来,每每一战即胜。这次在文天祥手中吃了败仗,气急败坏,便把他当做头号敌人。毕竟敌众我寡,相差悬殊。文天祥战败,只好逃离赣州。

1278年,赵昰病故。8岁的赵昺即位。陈宣见大势已去再次偷偷逃走。文天祥继续与元军周旋,无奈孤军难撑,最终被捕。

元军统帅认为文天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便想劝降他,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文天祥遂被软禁在军船上,押往燕京。

路过零丁洋,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文天祥不禁想起自己21岁参加进士考试,被录为第一名。为报龙恩,他勇敢地指摘时弊,慷慨陈词。在殿试时,写下“自强不息”四个大字,意思是说:大宋要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侮。主考官和皇上当场将文天祥定为状元。当时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元军来犯,自己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且多次舍身救护幼主。不想今日身陷囹圄,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今后谁来护卫幼主,光复江山呢?感慨惆怅之余,挥笔而就千古名作《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南宋小皇帝赵昺绝望了,面对铺天盖地的蒙军,孱弱的南宋队伍已无力抵抗。这个9岁的小皇帝除了一死已无路可走,他选择了跳海。至此,统治近320年的宋朝彻底灭亡。

而忠烈爱国的文天祥由于宁死不降,也在被囚禁了3年多以后,被忽必烈下令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