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7290800000066

第66章 明朝(5)

可是通过这次战斗,戚继光发现浙江军队纪律极差,战斗力极弱,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他取得胡宗宪的支持后,决定重新招募军队。在戚继光的动员下,许多矿工、农民前来投军,一些地主武装也加入了他的队伍。这支军队很快扩大为四千人,被称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向浙江台州进犯。此时戚继光正在宁海驻防,他得到消息后立即上马,对将士们说:“敌军侵犯咱们的领地。咱们立刻出发,前往台州迎敌。遇敌后退者定斩不赦!”

戚家军以极快的速度赶到台州,在花街与敌军遭遇。此地距离台州城仅有二里之遥,戚家军若迟来一步,台州就有城破的危险!戚继光率领军队努力作战,连续九次取得胜利。倭寇共损失五千四百多人,余众在惊惶之下向海上撤退。这场战斗被称为“台州大捷”。

戚继光大破敌寇,使得倭寇胆战心惊,不敢进犯浙江。1562年,他们转而南下,侵犯福建,占领宁德与牛田。福州守将非常害怕,急忙向朝廷告急。朝廷立即给戚继光加封三级,让他担任福建副总兵,抵抗倭寇。

戚继光到达福建后,四处悬赏,打听倭寇的巢穴。没过多久,有人将倭寇的屯军之处密报与明军。原来,倭寇的老巢就是宁德城外的横屿岛。

戚继光对众将说:“我们消灭一处倭寇,他们又去祸害别处百姓。现在我的主意就是直捣贼巢,消灭敌人的主要力量!”戚继光仔细地观察横屿岛的地形,说道:“横屿岛虽在海中,但退潮之时就有一条淤泥道与陆地相连。到了那时,我们用稻草铺路,垫上木板,一定可以顺利通过!”

一天晚上,戚家军抓住海水退潮的机会,铺了一条草路,向敌军发动进攻。倭兵正在岛上睡觉,毫无准备,被杀得溃不成军。岛上的两千名倭贼都被官军所杀。戚继光率得胜之军,又向牛田杀来。

戚继光带军来到牛田附近时,又对将士们说:“我考虑得不周全,咱们太劳累了,应该好好休息!”牛田的倭寇听到这个消息,放松了戒备。戚继光连夜用兵,将敌人杀得大败。敌军逃到林墩,戚家军乘胜追来,攻下敌军六十多个营寨。

倭寇连遭三场大败,对戚继光非常害怕,都称他为“戚老虎”。从调驻浙江以来,戚继光用了十四年时间,在东南各地转战,击溃倭寇。到嘉靖末年,倭寇之乱终于平定。

张居正理政

1572年5月,隆庆帝去世,其子万历帝即位。这位新皇帝只有十岁,由宰相高拱、内阁大臣张居正辅佐。

高拱为人过于强硬,和秉笔太监冯保发生了矛盾。冯保让皇帝下诏,将自己升为掌印太监,并掌管东厂。这样一来,诏书的起草权由高拱负责,盖章则由冯保负责。高拱非常生气,让大臣弹劾冯保。冯保则在皇帝生母李太后面前搬弄是非,说高拱恣意妄为。

张居正此时想夺取更大的权力,就与李太后、冯保联合起来,筹划罢相之事。1573年6月,万历在神极门接见群臣。冯保高声宣读太后和皇帝的诏书,历数高拱罪过,将他免职。

罢免高拱后,张居正当上了宰相。他进行改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是将各种赋税项目简化为一条,合并起来征取。

这项法令的具体措施是:

徭役合并征收。

合并各种劳役,以雇役形式代替。

除皇粮须征收实物外,其余所有赋税项目都收取白银。

一条鞭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它一方面取消了地主显宦逃避赋税的特权,另一方面发展了商品经济,使新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促进。

张居正对贪官横行的情况深恶痛绝,于是又制订“考成法”约束官员。根据这条法令,官员每隔一段时期,就要进行考核,不符合标准的就要降职或免职。这条法令使官员感到惧怕,不敢大量收受贿赂,唯恐被主考官员降罪。

可是,一些清正廉明、才能突出的官员却很高兴。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工作,为百姓着想,一定能在考核中有所体现。这样一来,他们的提升速度会加快,所做的付出会得到相应回报。

李太后不仅让张居正放手治理国家,还让他教皇帝读书。张居正倾平生所学,尽心教导皇帝,希望他长大后成为改革事业的有力支持者。他编了一本历史故事书《帝鉴图说》,给皇帝讲解。万历越听越有兴趣,对这本书非常喜爱。

一天,张居正讲到汉文帝视察细柳营时,说道:“汉文帝注意武备,对周亚夫奖励有加,这有多么好啊!陛下一定要关心军队建设,只有军队训练有素,才能有效遏制边疆的变乱。”万历点头道:“张先生,您说得太好了。我非常同意。”

另一天,张居正又讲道:“宋仁宗即位之后,不喜欢用珠宝、玉器做装饰品,他的做法何等正确!”万历高兴地说:“珠宝、玉器不能算宝贝,真正的宝贝是贤能的臣子!”

张居正笑道:“陛下这几日进步真快!天下的宝贝除了贤臣以外,还有粮食。老百姓吃不饱饭,就生活不下去,甚至会起来造反!请您想一想,珠宝、玉器既不能吃,又不能穿,能有什么用呢?”

张居正对皇帝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次万历在宴会上读《论语》时,读错了一个字。张居正大为不悦,当着众大臣的面批评万历。有时万历不认真读书,李太后就说:“你这样荒废学业,让张先生知道了可怎么得了?”于是,万历对张居正渐渐产生惧怕之心。

可是,万历成年之后,在宦官的影响下学会了浪费钱财。一次,他从内府中支取十万两白银,供自己挥霍。张居正听说此事,将户部收支数据写入表章,对皇帝说道:“自正德以来,为了平息倭寇及各处边患,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虽然现在国家财政有所好转,但国库每年仍是入不敷出。您身为皇帝,不能带头浪费。从现在起,皇上要把微臣这道表章放在座位旁边,时时提醒自己!”万历受到训斥,心中颇为不平。

1582年6月,张居正去世。万历失去了老师的控制,心情格外愉悦。1584年,万历派宦官张诚赶往江陵,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江陵官员得到消息后,立即关闭张府大门,导致张家十余人饿死。

张诚抵达江陵后立即查抄张府,共得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余万两。但张居正出身盐商家庭,有这些财产不足为奇。张诚怕回去不好交差,于是对张氏全家动用大刑,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活活逼死。万历接到奏报后,将张氏全家发配充军。从此,张居正的法令再也无法贯彻。

后宫三疑案

万历皇帝在位时,明朝朝政已经十分衰败,关外有后金军极大地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而在北京后宫内却围绕着皇帝宝座的争夺发生了三个疑案,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先说“梃击案”。事情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当时,一个乡村莽汉手持枣木棍跌跌撞撞地打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门卫也没拦住他。这个汉子见人就打,一直往里闯,最后被内官们捉住,押在牢里。

万历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重视,立即命令刑部官员严刑拷问,定要问个水落石出。一开始这个汉子只说自己名叫张差,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后来,在审判官员的酷刑拷打下,这个汉子又供说他真名叫张五儿,这次闯慈庆宫是庞保、刘成两位太监让他干的,并说事后给他重赏。

上述供词一出,又牵出更重要的人,因为庞保和刘成都是郑妃宫里的太监,显然这事是和郑妃有关了。看来郑妃是想谋害太子,而让亲生儿子当太子。

万历皇帝立刻带随从来到郑妃宫中,气呼呼地让她看供词。郑妃一看阴谋败露,连忙跪倒磕头,哭求饶命。

万历皇帝看着自己的爱妃,本来就不忍心处分她,这次也就算了。但他知道有了这件事,郑妃之子朱常洵不可能再成为太子。

第二天上朝,万历皇帝在百官面前说:“我立长子常洛是古今公理,现在却有人想谋害太子,我坚决不能允许。”接着他就把张五儿、庞保、刘成三个人都杀了,“梃击案”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时,又发生了“红丸案”。朱常洛身体虚弱,但他却不顾身体健康依然花天酒地纵欲享乐,后来终于得了重病。郑贵妃指使内太监崔文升入诊,开了一服泻药。光宗服后,泻泄不止,一天竟至三四十次。

鸿胪寺丞李可灼又手捧红丸进献皇帝,称这是祖传秘方所制,百病皆除。光宗也是病急乱投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药吃了。没想到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红光满面,他十分高兴,不仅大大称赞了李可灼的忠心而且让他再献一颗。当晚朱常洛吃完第二颗红丸,却疼痛难忍,一命呜呼了。

谁也搞不清皇帝怎么会忽然暴病死去,这个神秘的“红丸案”也就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光宗死后,明熹宗朱由校登位,又发生了著名的“移宫案”。

引起“移宫案”的是光宗原来4个选侍之一的李选侍引起的。李选侍由于受到光宗宠幸,光宗死后,她便控制了乾清宫,并与心腹太监李进忠密谋,阻止朱由校与廷臣见面,企图挟皇太子自重。

这时,给事中杨涟等和司礼太监共同设计从乾清宫骗出朱由校,拥住慈宁宫。随后,便以李选侍占住乾清宫违制为由,多次上疏力促李选侍移宫,皇太子朱由校也明确表示支持。李选侍无奈,只好灰溜溜地搬出了乾清宫,搬到宫女住的宫里,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这就是明史上的“移宫案”。

宦奸魏忠贤

“万岁爷”是封建社会皇帝的专有称谓,王公贵族有时被称为千岁。作为一个太监,能被称为仅次于皇帝的九千岁,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只有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贤一人曾经做到了。

魏忠贤,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因为赌博欠了一身债,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索性自行阉割,进宫当了太监。

魏忠贤入宫后,结识了内宫总管太监马谦,去管理化妆品,他凭借权力,用化妆品结交了不少宫女。他看到朱由校(后来的明熹宗)对奶妈客氏的感情十分深厚,就千方百计地去向客氏献殷勤,和客氏结成了名叫“对食”的假夫妻,客氏于是也经常在朱由校母子面前不断替他说好话。

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魏忠贤倚仗皇帝的宠信,升为司礼秉笔太监,从此开始了七年乱政活动。

不久,魏忠贤独掌了司礼监,攫取要职后,魏忠贤先是尽量博取皇帝的欢心,引导皇帝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魏忠贤发现熹宗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喜欢自己躲到一边,制作工艺品。他就利用了这一点,每逢皇帝制造楼阁亭台等,做到最高兴时去奏事,皇帝就会不耐烦地说:“你都看着办吧,怎么办都行!”这样一来,许多事都可以不奏报,魏忠贤的旨意就成了皇帝的旨意,后来,皇帝又让他掌管东厂。

控制了皇帝之后,魏忠贤便大力结交朝臣,安插亲信,迫害异己。对于魏忠贤所为,皇帝不管,群臣不敢言。

魏忠贤在全国各地的党羽,想尽各种办法讨好他,浙江巡抚潘汝祯竟想出了为魏忠贤建生祠的“高招”,接着群起效尤,应天建祠虎丘,杭州建祠西湖畔,雄居岳飞祠上,蓟辽、延绥、大同、京师各门等,到处都是魏忠贤的生祠。对于不肯建生祠,不肯拜祭,不肯为他作颂文的人,魏忠贤都找借口杀戮,以此作为衡量天下人心的分量。

有一次有个官员称魏忠贤是“九千岁”,这可把他乐坏了,重赏了这官员,魏九千岁的称号一下子在全国传开了,连老百姓都知道有一个九千岁,就比皇帝小一点。

魏忠贤这样黑暗的统治早就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左副都御史杨涟看在眼里,十分气愤。于是他上书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而且每个罪名下都有事实作证。但这份奏章却很快传到魏忠贤的司礼监。魏忠贤看到这份奏章,立刻召集宫内的心腹,又将客氏请来,密谋了半天,然后分头行动。

魏忠贤和客氏急忙赶到皇帝面前,假意哭诉他们对皇上的忠心,表示要辞去东厂的职务,以免杨涟等人攻击,客氏又在旁屡进谗言。熹宗果然不辨真伪,下令严责杨涟。

有了皇帝的允许,魏忠贤立刻吩咐手下爪牙去逮捕杨涟、左光斗等人,一片腥风血雨,共有数百名大臣被牵连。

杨涟和左光斗被关在东厂监牢里,身受数次酷刑,但他们始终不肯认罪。他们相信魏忠贤一定会有报应的,魏忠贤等人想方设法折磨杨涟、左光斗,发泄自己的仇恨,最后又凶残地将他们杀害了。

正当魏忠贤权势熏天时,23岁的熹宗突然死去,朱由检(崇祯)继位,朱由检深知魏忠贤是个大奸臣,所以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罢了魏忠贤的官,赶出京城,并把他的心腹党羽一个个都杀了。这真是大快人心。

魏忠贤控制明朝长达7年的日子终于走到了头,在走到阜城(今属河北)后,上吊自杀。这个鼎鼎大名的大奸宦永远遭到人民的唾弃。

葛贤痛打税监

明神宗朱翊钧贪财如命,追求享乐生活,把国库挥霍一空后,就向民间搜刮,不放过任何机会聚敛钱财。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步发展,东南沿海的商业也日渐繁荣。在苏州,丝织业特别发达,家业较大些的织机户纷纷开设工场,雇用织工,城里的织工总共有几千人,资本主义已在这里出现了萌芽。

这种商业城市的繁荣情况,使明朝统治者认为有利可图。为了榨取更多钱财,明神宗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开始派一批宦官到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去收税,这种宦官就叫做税监。税监不但征收大量的苛捐杂税,还乘机敲诈勒索,坑害百姓。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派税监孙隆到苏州征税,孙隆当过苏杭提督织造,熟悉苏州丝织业内情。他一到苏州,就跟当地地痞恶棍勾结,在苏州城各处设立关卡,凡是经过关卡的绸缎布匹,都要征收重税。商贩交不起税,就不敢进城做买卖。

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连两个月阴雨,许多桑田被淹没,机户只好停工。在这种情况下,孙隆一伙还要向机户收税,规定每台织机收税银三钱;每匹绸缎,收税银五分,这样,许多织造工场只有关闭,甚至破产,织工也就失业了,弄得民愤很大。

有一天,织工葛贤路过葑门,见到孙隆手下的几个税棍,正在围打一个卖瓜的农民。葛贤一打听,才知道那瓜农挑瓜进城,经过税卡时,税棍逼他交税,交不出就抢他的瓜;等瓜农卖了瓜,买米出城的时候,税棍又抢他的米顶税银。瓜农不答应,就遭到税棍的痛打。

葛贤平常对税监的强盗行为早就窝着一肚子气没地方出,看到眼前的情景,怒火中烧,再也忍不住了,他挥动手里的芭蕉扇,高声呼喊:“打这些恶棍!”路边的群众一呼百应,像潮水一样涌到葑门税卡。

税棍黄建节见势不妙,想夺路逃跑,但他已在群众的重重包围之中,群众拾起乱石、瓦片向黄建节扔去。这个作恶多端的恶棍,被当场打死。

这时候,人越聚越多,群情激奋。葛贤看到大伙打死了黄建节,知道事情闹大了,就和群众一起,到玄妙观开会商量。大家一不做,二不休,推举葛贤等二十多人当首领,找税监孙隆算账。

葛贤和众人商定了行动步骤和联络暗号等,分成六队,每队由一人带领,以摇芭蕉扇为号,一路浩浩荡荡,杀向苏州税监衙门,捉拿孙隆。一时间,呐喊声震天动地,孙隆吓得战战兢兢,从后院墙爬了出去,逃到杭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