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形限制,山地建筑总是竭力缩小自己的基地面积,在有限的宅基地面积内争取最大的使用空间。古镇建筑巧妙地借势取向,象天形地,表现出强烈的向上部空间扩展的趋势。上下空间又给使用功能划分了界线。一般情况是上层居住、储存,下层则以日常活动或商业活动为主,合理利用了空间,同时又与造型巧妙结合。在整体空间上,建筑纵横错列,上下空灵,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3.1龙君庙
龙君庙位于宝源山麓,今宁厂镇张家涧居委会地,与原宝源寺相邻。
据枟大宁县志枠载,龙君庙创自汉代,为纪念发现盐泉的袁姓猎人而设,经历代修葺,至1958年被拆毁。现存仅为龙君庙部分遗址及盐泉龙池。
龙君庙现存遗址有几根柱子,呈不规则形;泉水从山洞口跌落至龙池,从地下流出后由有孔的踏板均分而出,靠近龙池的一根柱子上刻有“巫溪县大宁盐场国营龙池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字样。龙君庙现存剖面有两个大小不等的坡屋顶拼合而成,由异形楼梯上可至一人高的洞口。
3.2民居
3.2.1方家老宅
方家老宅位于生产街87号,背倚万顷山,面朝后溪河,建于1949年,1950年完工。房屋一层经改建,部分为石材面。二、三层仍是木质结构,有部分木雕,房屋内现居住万、方两户,共8口人,房屋产权归属盐厂所有。
建筑总平面反映了建筑与地形的结合,上下两层台地分别形成院落,结合溪水面,体现了从江面到山地的自然过渡。建筑平面位于一台阶之上。后半部分从台阶直接上二层,平面呈中轴对称,中间一辅柱为非对称状态。顺应自然地形,结合台阶,形成上下两层,丰富了院落空间。
3.2.2秦家老屋
秦家老屋位于古镇宁厂七里半边街的西端、后溪河上游北面,背枕宝源山,南向面对后溪河。秦家老屋建于1920年代,属于屋主秦远勋,曾为盐厂生产作坊之用。建筑透着木雕的精美,后因遭受浩劫,部分装饰和家具被损毁,又因修路,前院部分变成了路基,但整体仍然完整,结构精巧,是宁厂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之一,又因为结合盐池设计房屋,成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建筑,现已无人居住(图3.3)。
秦家老屋平面严整,周边院落错落有致,丰富了平面布局。建筑三开间入口结合生产布置了两个冷水井,建筑后部有一卤水池,深丈许,是整个建筑平面布局的核心。后院小且靠着崖壁,有三株树和一防空洞。建筑纵剖面呈穿斗式建筑的特征;屋顶纵剖为前四后六,符合当地的传统。
秦家老屋同周边环境结合自然,一池井水、一丛修竹、三株柚树便营造出一种在秀美山水中怡然自得的人居环境和朴素的自然之美。老屋后面有盐池和防空洞,从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生活。
3.2.3向家老宅
向家老宅位于生产街旧办公室后,建于民国初年,原先属于生产大户向佑文所有。1956年公私合营后归盐厂所有。现已破败,无人居住。向家老宅是一幢较完整的独立木结构老宅。有一口卤水井,为原先制盐的作坊。不管是它的楼梯、窗花抑或阳台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美。
向家老宅建筑平面为三开间,前后左三侧有廊,基础为短柱上架梁板。平面布局紧凑而规整,主体建筑突出。底层结合卤水池布置,有两根石柱,是堆放工具的地方。二、三层为制盐工人的住所。建筑整体与地形结合自然,整体空间流.生动。
3.2.4方家大院
方家大院顺应自然地形布置在沿河岸的平地上。背靠石柱坪山,前俯后溪河,视野开阔,总体布局和山体有机结合,依附于自然山体之中,尺度宜人,反映出对自然的遵从。
方家大院通过对底层架空来组织房屋前后室外空间,后院结合自然山体,高低错落。两侧为厚厚的封火墙,建筑为民居风格。现一层保存完好,二层大多数已被破坏。
方家大院现有四户人家,三户为私人住房,居民外出,无人居住;一户为公有住房,平面较为平整,临街而建,共有五开间,临街的街巷空间是当地居民休闲、洗涤的主要场所,后院依山而开的菜地,曾是主要的制盐作坊。
3.2.5吊脚楼
吊脚楼位于生产街中段、后溪河沿岸,为古镇较有代表性的传统山地建筑。建筑下方有涵洞穿过,西侧有楼梯可下至河边的小码头。
古镇的街巷空间,不仅仅起着交通运输的作用,而且兼具了多种居民活动的功能。老街的尺度非常宜人,高宽比H/D的变化在1.5~3.0之间。
吊脚楼建筑已有几十年历史,期间几经修复,现在为穿斗式砖木混合结构。平面较为规整,临街而建,有三个开间,现住两户人家。临江立面高低错落而富于变化。
3.3建筑组群
古镇建筑组群吸取山地建筑“因境而成,随曲而方”的处理手法来适应地形的变化,以取得节约土石方、节约用地等经济效果。同时,因地制宜的造型手法使古镇建筑形成了一种镶嵌式的外貌,以台地形式镶嵌在山坡上,加上台地绿化植被丰富,使建筑和地形结合十分自然。这些手法的组合使用使古镇建筑与自然地形融为一体,有“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
3.3.1过街楼建筑组群
过街楼建筑组群位于生产街东端,是七里半边街空间形态最为丰富的地段之一。与居民住宅相连接。过街楼基本都是两层坡顶建筑,在大山与河流之间,为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而形成过街骑楼形式。
过街楼建筑群屋面层叠起伏,天际轮廓线处于一种连续的动态变化中。其灰色的色调模糊了建筑与街道之间的界面。临河而筑的过街楼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如空中楼阁,又似水上楼台。层次丰富的灰空间,尺寸宜人。它或窄或阔或转,环境与建筑相互交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古镇居民户外休息、闲聊场所之一。
楼建筑群临河面街道为青石路,随地形高低起伏曲折,使人感觉古朴而亲切。在空间关系上,街道随地形高低而起伏,骑楼的空间形态产生了丰富的外部“灰空间”,使人感觉古朴而亲切。这一段街巷外部空间的变化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给人以深刻的空间变化体验。
3.3.2盐厂建筑组群
该建筑群为巫溪县盐厂的一部分,位于后溪河的北侧、宁厂古镇中段。其中炉灶的改建于1954年完成,其余宿舍楼等附属建筑的建成年代略有差异。
厂区两岸树木稀少,山上岩石时有坠落,损坏房屋或砸伤人畜。小河狭窄,对岸的人可大声交谈。河水冬枯,深有丈许。
该厂区前临后溪河和至县城的公路,背靠大巴山南麓,成线状发展,用地比较紧张。该厂区共有4个车间,靠近公路一侧为宿舍楼等附属建筑,现有居民居住。车间内炉灶大多已经损坏。厂区东部原为盐厂库房,现已改为养殖场。
3.4街道
3.4.1中心街
中心街位于古镇中段,原宁厂镇镇政府所在地在中心街西端,是整个宁厂镇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沿江立面景观十分丰富,建筑与山地、水体有机结合,融于自然。
中心街因坡度较大,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高低起伏,街道与建筑有较好的流线与视觉关系。
古街依山而建,其形态结合地形与建筑环境条件而产生,再根据人的生活需要逐步丰富,是古镇的重要街道,是商业空间、交通空间、生活空间三者的融合。山地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体现了街巷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
3.4.2盐源街盐源街位于古镇西端,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街道,其建筑以盐场的工业建筑为中心,民居建筑相对错落有致,属于典型的巴渝民居建筑形式。
因地形坡度较缓,建筑以线形趋势布局为主,部分建筑布局采用围合式,沿街建筑的沿江景观视觉良好。局部的台地与踏步打破了街道空间的连续性,为街道空间与建筑之间提供了完美的过渡,丰富了街道景观,并形成了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
建筑立面富于地方特色,材质朴素自然,做工精细。街道空间连续完整,营造了非常宜人的空间氛围。天际线起伏跌宕,给人很好的视觉效果。
街道的构成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山地的街巷,由于山地环境的灵活性和建筑外部空间的自由性,街道空间自由而变化,节奏起伏,转折错叠,使街巷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和城镇整体空间给人以层次丰富、自由灵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