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松溉古镇
27357100000006

第6章 古镇形态(2)

松溉古镇传统街区的空间渐变:总结松溉古镇街区空间的演化序列,沿水系的空间序列为“沿江岸线-沿水系街道-普通街道-垂直岸线的街道-街道”,沿山体的空间序列为“山体轮廓线-普通街道-街道”。这两种序列空间形态的线形特征,比较而言,沿水系的空间序列比较丰富,空间等级也比较明显。两种空间序列的存在,使得从“沿江岸线”、“山体”到“街道”的各种空间形态,发生了“开敞-半开敞-半封闭-封闭”及“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渐变。

②错落有致的空间

南部老街片区中的正街是古镇生长脉络的起点,其下方出口直接通向长江沿岸松溉客运码头,但街巷中的较多古建筑已遭到破坏,其整体风貌受损,古县衙、罗家祠堂和樊家大院是至今保留相对较好的古文化遗迹。因山形走势而发展的另一条老街,从解放街开始,经半边街一直到观音阁街,依山势向上蜿蜒。

从起伏的“沿江岸线”到曲折变换的“山体轮廓线”,松溉古镇的街道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整体空间序列(图2.25,图2.26)。

沿山体的街区:古镇沿山体的街区从解放街开始,经半边街、黄桷树街一直到观音阁街,规模不大,但内涵极其丰富,观音阁、灶王庙、石佛寺、碉楼、古炮楼、栅子、牌坊遗址、吊脚楼、陈家大院等特色古建筑分布于街区两侧,是古镇传统风貌的展示主题,与两侧民居建筑形成良好的流线和视觉关系。街区依山就势,构成了古镇街区上半部分的主骨架,是交通空间、商业空间、生活空间三者的有机融合。

沿水体的街区:开阔的长江江面,与古镇整体尺度适宜的南部老街街巷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沿长江岸线发展而成的临江街,属于生活性街巷,是老街沿江入口,与镇区主干道菜园路相连接。位于老街中间地带的正街,虽不依托于岸线,但却是古镇街巷中因长江水系最早发展的部分,且与江岸中码头相接,在古镇老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图2.27)。塘湾头街-坳上街-核桃街三街相连,呈L形平面,空间尺度由宽变窄,是古镇南部沿水系发展街区与北部沿山体发展街区的转变过渡地带。

从整个街区平面布局来看,因山形水势确定的街路网络,限定了老街内建筑、市场的布局。若以山体、水系为“底”,古建筑、市场、路网为“图”,则形成一幅具有和谐图底关系的画面。

从整个街区空间布局来看,宫庙、宗祠、碉楼等建筑多选址于高耸之处,建筑显得雄伟、壮观,又免受长江水淹之虞,客观上构成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形成交叉、复合的视觉景观通廊。

2)街巷肌理

(1)街巷的平面形态构成

松溉古镇传统的街道体系,明显体现了城市构成、发展与自然地形相结合的特点,街道布局、尺度、走向等平面要素,是结合地形与客观环境条件,再根据人的生活需要而逐步产生的。

①平面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街巷平面形态构成的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江河水系、自然风向、使用功能、建筑布局等。

地形条件是影响松溉平面形态的主要因素,古镇处于地形地貌变化较多的地块,建设用地相对较为零散,街巷的平面呈不规则的枝状、环状形态。老城区外围的新街基本处于坡度较缓的地段,既是镇区的主要干道,也是进入镇区的必由之路。解放街、半边街、黄桷树街等传统老街,位于镇区的北部,南北走向,其平面形态基本上是一条任意曲线,这种形态是街道沿山体走向所致。

另一方面,水系也成为影响松溉古镇街巷平面形态的又一因素。南部老街片区中部分街道,如正街、临江街、水街子巷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源于此。整个南部老街街巷平面呈网状形态,其中贯穿方便联系的支路和小巷。

此外,城市主导风向也间接影响到街巷的布局。古镇沿江布局,街巷平行或垂直于江和溪,这既满足了划分街区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引导江风和河风的需要。

街道的平面形态与建筑外部空间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环境而存在。在松溉古镇,北部老街依山就势,用地比较狭长,街道两侧的建筑呈连续的带状分布。山势陡峭处街道呈现半边街形式,建筑则顺应地形,采用吊脚楼的方式;南部老街依江而居,街巷平面呈网状,形态较为完整丰富。

②平面形态分类

松溉古镇的地形复杂,街巷布局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平面形态的类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类:

a.转折:街巷改变方向处,也是建筑外墙发生凸凹或转折的地方。街道随建筑布局的转折而转折,从而使建筑外部空间不单调重复,使街景立面在人的视线中产生丰富的变化。

在松溉古镇,街道的转折多因地形改变所致。

b.交叉:古镇的街道一般不是孤立的曲线,很多时候都有小道、小巷插入,形成枝状或网状的多级街巷体系。在松溉古镇,街巷交叉较多,形成了多个节点空间,使街区的序列产生丰富的变化。如临江街和松子山街的交叉口,正街和诸家巷子的交叉口。这些节点空间既是大小线性的空间交会点,也是老街节奏的变换点。

(2)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

古镇街巷或平缓悠长或随地形曲折变化,跌宕起伏,时缓时急,既增加了古镇的空间层次,扩大了古镇的尺度感,又拉大了人们的视野与角度,增添了人们步行的乐趣,给人以美感,使人体会到另一番天地之风情。

(3)街巷与环境的关系

山地城镇的街巷空间,体现着山地的特点,其空间联系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坡道,二是梯道。坡道一般用在比较平缓的坡地上,梯道用在比较陡峭的坡地上。一般情况下两者经常混合使用,使城镇街巷的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城镇发展使坡道和梯道的使用有了明显的分工,坡道一般用于主街和外围的联系道路间,而梯道一般用于小街小巷或高差较大的主街。塘湾头街和马路街均为老街与外围道路(菜园路、建设路)的相连街巷,坡度在15%以下,为坡道。正街、松子山街、半边街等街道因为坡度大于15%,故采用梯道作为联系方式。

而这些踏步此起彼伏,延绵悠长,自由活泼。高者如云梯,低者仅数级。无论大小、长短、曲直、动静皆神形皆备,有机地融入古镇的山水空间之中。

①街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街巷的构成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特别是山地的街巷,由于建筑的灵活性和建筑空间的自由性,更加突显了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构成关系。古镇中的正街、松子山街、解放街、半边街等街巷和建筑相互渗透,空间连续完整又不失变化。既有街巷两侧统一的建筑界面,又有街道灵活多变的线性空间。在空间关系上,街道随地形的坡度而起伏,随地形的弯曲而蜿蜒曲折,沿街的建筑随之布置,使建筑外部空间产生起伏错落的变化。起伏的街巷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和城镇整体空间,给人以层次丰富、自然灵活的感觉。

古镇所在地区夏季湿热,为了遮阳和避雨,街道两侧房屋的出挑比较大,形成了不受湿热天气影响的半室外交往空间。

在街道的转折处,时有建筑挡路,形成了视线的焦点、隔景。而在街道平直的地方,形成了一视线直廊,两侧的建筑与屋檐将远处的楼房衬在夹缝之中,形成了夹景。传统街巷建筑空间有一些空隙,可以由此远眺山景、水景,形成一条条贯通江景和山景的视线通道。从广义来说,街巷是建筑的外部延伸,建筑因街巷的介入产生空间序列,其退让使街道产生进退,从而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

②街巷的其他空间关系

街道纵向空间在连续基础上富有收放的节奏变化,并通过个别幅度特大的“收”-“放”,配合转折多的特点,把街道分成数个段落,进一步增加了空间的层次。

总结街巷的空间构成形态,对于置身其中者而言,往往是在一种动态行进中获取的。古镇外部形态美和街巷空间美,均是以不同的角度进入人的视野中。街道的空间在不断的变化中,构成一种连续的动态美。而连续的街道中偶尔出现的支路和小巷,使得相对单调的街道空间有了跳跃性的元素,丰富了街道的空间形态构成。同时街巷空间的变化还反映在因地形而出现的曲折、上下、交叉的布局。这些布局在某些场合会导致视线上的阻滞,但正是这些变化才给人以非常深刻的空间体验——当人们行进到街巷转角处时,常常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奇感和含蓄之美。

(4)街巷的技术构成

①断面关系

断面狭窄、多功能复合、自由灵活、富于变化,是山地城镇街巷构成的一个特点,是适应山地环境、节约用地行之有效的方法。

山地城镇,其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之比一般都小于1,这种情况在传统街道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用地越紧张、坡度越大的城市,街道的宽度与建筑的高度之比值就越小。芦原义信曾指出:“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均匀之感。”

松溉的老街断面有多种形态,这与其所在的用地情况有关。一般说来,道路两侧用地宽裕,则高宽比值较小;反之,当用地局促时,高宽比值较大。正街、马路街两侧用地较为宽敞,因而断面空间相对开阔;诸家巷子、水街子巷、大阳沟街两侧用地较为紧张,因而断面空间相对较狭促;而临江街、松子山街、坳上街两侧用地时宽时窄,因而断面的高宽比也就时大时小。

松溉古镇街巷的尺度非常宜人。主要老街——正街、松子山街、临江街以及解放街和半边街宽度都在1.5~3.0m,街道的宽度变化范围在1~2m之间,而两边建筑的檐口高度H通常为4~8m,宽高比D/H约在1~1.5。尤其是在街道半边是抬起的堡坎或由小巷支路进入巷道时,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由于老街建筑的墙面形式的转折变化以及屋顶轮廓的高低起伏,所以建筑之间虽然迫近,但却并无局促之感。

②物理功能与绿化

松溉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风大、风多,街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通风作用。白天,太阳的照射加快了江面上空气的对流速度,在傍晚易形成江风。南部老街中的正街、松子山街、临江街、水街子巷基本垂直于江岸,凉爽的江风能自然地引入老街,形成风廊。

松溉古镇传统街区中的街巷走势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种。其中大阳沟街、核桃街、坳上街基本是东西向的,而沿山脊的解放街→观音阁街以及垂直于江岸的正街、松子山街、临江街、水街子巷均是南北向的。所以夏天时,接受日照的时间并不一样。丰富的街巷形态产生了多样的遮阳方式,可分为:

a.利用街道转折弯曲形成的阴影,达到遮阳的效果。大阳沟街、核桃街、坳上街是东西方向的,因此夏季遮阳方式基本以此为主。

b.用建筑的屋檐(或篷布)达到遮阳效果,如半边街、解放街、诸家巷子等。

c.减小街道的宽度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古镇中的小巷,夏季太阳照射面积小,往往是比较凉爽的地方。

与大多数传统山地城镇一样,松溉古镇街巷的绿化面积较少,多为粗放式绿化。主要在沿江建筑的内院和后院进行了一些植物的种植,形成了一条并不连贯的带状绿化。在靠山的建筑后院,因与山体相连通,绿化面积较大。此外在街巷的转折、交叉或空间收放处也会偶尔有点状、块状的绿化布局。

③排水和防火

松溉古镇的街巷有着基本完善的排水体系。虽然排水设施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山地的地形特征本身就利于排水,所以通常情况下都能使古镇排水顺.,保持干净整洁。街道下的明沟与靠山体的明沟一起组成了古镇街道的排水体系。

由于老街建筑多为木结构,街道普遍狭窄,防火设施缺乏,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其中正街、坳上街和松子山街都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火灾,导致位于街道两侧的很多古建筑和古遗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整个街道风貌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古镇的建设中需要增添防火设施,加强防火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3)街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公路的建设通车,松溉古镇传统街区的商业日趋衰落,居住人口渐渐流失,社会活动趋于消亡,传统街区失去往日的繁忙,逐渐破败。而城市的发展也导致传统街区边缘的不协调建设,居民对传统古镇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