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人口约297万人(2005年)。自称“甘”。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多通用汉语,1958年曾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妇女擅长纺织侗棉和侗布。依山傍水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习惯和特点。多数侗寨坐落在杉林苍郁的群山环抱之中。房屋通常是用杉木建筑的木楼,楼上住人,楼下放柴草圈牲畜。特殊风格的鼓楼是侗族优良建筑技术的结晶,它是开会、休息、娱乐的场所。侗族地区河多桥多,寨头桥上有独具民族风格的“风雨亭”,是行人避风雨或游憩的地方。侗族文化生活丰富,以“善歌”著称。侗族地区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解放后于1952年、1954年、1956年先后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并和苗族、瑶族等民族联合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瑶族】主要是由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形成的。人口约264多万人(2005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省最多,约占瑶族总人口的67%。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以农业为主,部分从事林业,也有以林业为主兼营农副业的。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广西西部的少数山区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瑶族地区的不同经济特点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各种封建剥削和封建特权,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7个自治县,并和壮、京、侗、苗等族分别联合建立了4个自治县。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林、牧、副各项生产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在云南省碧江、昆明,贵州省毕节,四川省西昌等地。人口约186万多(2005年)。自称“白子”“白尼”(汉语为“白人”的意思)。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所以白族语中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使用汉文比较普通。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大理白族自治区地处云贵高原,位在点仓山麓,洱海之滨。山地林木繁茂,盛产珍贵木材、药材、兽皮等。点仓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材料——大理石的产地,下关沱茶也是这里的名贵特产。白族盛大的节日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到二十日的“三月街”(汉名“观音市”),那时,有滇西各族人民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一到街期,穿上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云集在大理城西、点仓山脚下,载歌载舞,一片兴旺繁荣景象。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火把节”,它是在秋收前白族人民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乌蒙山的广大地区。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口约144万多人(2005年)。有“哈尼”“碧约”“卡多”,“爱尼”等不同的自称。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哈尼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有的地方用木刻结绳记事。1957年,党和政府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哈尼族居住在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的南部,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闻名全国的锡都是自治州首府个旧市。山中盛产云南松、樟等优质木材,并有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出产熊掌、虎骨、三七、黄连等名贵药材。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六月节。哈尼族人民以农历十月为一岁的开始,所以十月节就是过新年。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本岛山区和岛屿上,小部分散居在上海、北京、武汉、福建等地。人口约40余万人(2005年)。由于居住地区和语言不同,族内又有“阿美”,“泰雅”、“雅美”等不同的称呼。高山族这个名称是抗战胜利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是在石器时代从祖国大陆上迁来的“越人”,以及后来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来的人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以农业为主,也从事狩猎和捕鱼业,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业。
【基诺族】原称基诺人,1979年正式被国务院承认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多人(2005年)。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洛克公社。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作物以水稻、旱稻、玉米为主。盛产香蕉、木瓜等亚热带水果。山区原始森林中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名茶山之一。
【傣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有少数散居在30多个县中。人口约116万多人(2005年)。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傣族聚居的地区地处滇南谷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高,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的特点。谷地土地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里四季常青,盛产稻米及甘蔗、橡胶、椰子、咖啡、剑麻、香茅等热带经济作物。所产普耳茶驰名中外。许多地方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萝芙木、金鸡纳等名贵药用植物。林中有野象、虎、豹、犀牛、金丝猴、长臂猿、孔雀、犀牛鸟等珍禽异兽。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铜、铅、锌、铁等矿藏。傣族的村寨多建在河谷平坝近水的地方,住房为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人民有种植水稻的丰富经验,善于精耕细作,水利灌溉知识丰富。解放前,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广大农民终年不得温饱,加之地处边疆,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英勇的傣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做出了贡献。1950年,傣族人民获得解放。1953年至1955年先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相继进行了土改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在西双版纳种植橡胶成功,为工业建设提供了不少原料,同时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制胶等工业。为改变山区交通闭塞状况,除修建公路外,还开辟了从昆明到思茅、由昆明到保山的航空线。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少数居住在青海、甘肃。人口约125万人(2005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多信奉伊斯兰教,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疆。高大的阿尔泰山南坡,天山北坡降水丰富,有水草丰美的山地牧场,是著名的优良畜种毛肉兼用的新疆细毛羊、体格魁伟乘挽兼用的伊犁马的产地、阿尔泰山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准噶尔盆地的石油闻名全国。
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一直从事畜牧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放前由于处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低下,常因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广大贫苦牧民生活处于饥寒交迫的状况。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哈萨克聚居的地区先后成立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地区的四个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进行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牧结合和定居放牧,结合农牧业生产兴建了中小型的皮革、毛纺、榨油、化肥、焦炭等工厂。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崭新的石油城——克拉玛依。巩乃斯草原上建起了钢铁厂。许多哈萨克骑手已成为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工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乌兹别克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2400多人(2005年)。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居住在城镇,少数在农村。以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地较集中,伊宁最多。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一般也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部分经营农牧业。乌兹别克族的服装以男女都带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绣花小帽为特点。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婉转悠扬,歌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乐器种类很多如三角形的“斜格乃琴”“热瓦甫”和手鼓等。乌兹别克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入我国新疆,16、17世纪乌兹别克人从中亚安集延,浩罕等地大批迁入我国。他们沿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并以叶尔羌为中转地到内地经商,将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等各种土特产品运销中亚各地,或转销内地,对促进我国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在城市或农村乌兹别克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交往频繁,和维吾尔、哈萨克族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
【柯尔克孜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6万人(2005年)。绝大部分分布在新疆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新疆各地,另有数百人散居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文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也兼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其含义是“40个部落”,也有解释为“草原人”的意思。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最初居住在我国北方叶尼塞河上游,从事游牧业。元代至明代主要活动地区逐渐南迁到天山地区,以后又有一部分迁往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清朝有一少部分被政府迫迁去东北。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地区处在我国西北边境的帕米尔高原上,发源于帕米尔的克孜勒河滋润着这里宽阔的草原。因此,长期以来柯尔克孜族人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部门,部分兼营农业,狩猎是主要的副业。手工业也都是畜产品的加工工业,如制作马具、织毯、擀毡,纺毛线等。物质生活与畜牧业密切相关,以吃牛、羊、马、骆驼肉为主要食物,多饮用羊奶、酸奶等。柯尔克孜族能歌善舞,并善长赛马、摔跤、马上打靶等体育活动。
【塔吉克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小部分分布在南疆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人口约41000多人(2005年)。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由于民族交往频繁许多塔吉克人通用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是“王冠”的意思。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有说东部伊朗语的人民分布在我国新疆的许多地区,以后不同时期又有从帕米尔西部东迁并定居在塔什库尔干一带的塔吉克人,这便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他们多信奉伊斯兰教,重礼节。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塔什库尔干地处帕米尔高原最高的部分,其北矗立着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南面是巍峨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全自治县内还分布着几十座海拔五六千米终年积雪的高山,山上冰川高悬;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分布着绿草如茵的牧场、田园和村庄。白色的冰川和绿色的牧草相辉映,景色绮丽。这里不仅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而且地下有着丰富的铁、铅、铜、金、云母、石棉等矿藏。勤劳的塔吉克人民利用帕米尔丰茂的牧草,充沛的水源从事农、牧业生产,开发着祖国的疆土,驻守着我国的西陲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