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得懂的经济内幕
27438000000037

第37章 中国概念股缘何“集体崴泥”

2011年6月8日,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全线下跌。舆论的目光,均投向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上。国内知名网站当当网更是首次跌破16美元发行价。自其上市首日就曾经创造大涨8694%的当当网,已辉煌不再。据统计,2011年在美上市的12家“中国概念股”中曾有10家破发,比例达到了8333%。2010年上市的更是大面积破发。而中国概念股的最大特点是上市首日大涨,之后就全面下跌。

2011年以来,“中国概念股”陷入了全面“财务造假危机”。6月,有5家“中国概念股”遭退市,15家被停牌。有24家中国公司因财务造假被查陷入困境。因此美国券商盈透经纪公司甚至发出了封杀令,禁止客户用保证金购买130多家中国公司股票。这130多家中国公司中,约有90家在美国市场交易。一场令中国企业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诚信危机如多米诺骨牌般倾覆下来。到底为什么“中国概念股”会屡屡在美遭遇财务造假的指控?股价为何屡屡下挫?“财务造假”真的在中国概念股中普遍存在吗?想要明白原因,就必须从中国企业的上市根源,以及美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说起。

很多中国企业一直把在美国上市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国内企业希望透过美国上市融资的同时,为企业“国际化”打开全新局面。

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经历了四个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期是20世纪末,以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企业,随着网络泡沫破裂,网络企业到美国上市的热情渐渐淡了下来。第二个高潮期是以盛大、百度、腾讯等国内逐渐崛起的网络巨头为代表。此时这些在国内已经成为网络中坚力量的企业,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概念股”的代表。第三个高潮期是以阿里巴巴等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网络企业。第四个高潮期就是2010年到2011年间,主要是以娱乐、视频等为主的网站,例如当当网、优酷、土豆等等。

仔细看这四个高潮期,往往是伴随着中国网络企业各自发展的高潮进入美国的。每个时段,基本都是该类企业发展得最好的时候。当企业发展一帆风顺并有扩展需求的时候,大家都毫无例外想起了美国。但想在美国上市并不容易。除了各种限制和壁垒,对于公司长期发展稳定与否、赢利能力的持续等问题把关很严。因此,走出去的企业基本都是直奔纳斯达克、清一色网络类企业。因为从技术上来讲,纳斯达克基本上是我国民营企业想在美国上市的唯一途径了。

在纳斯达克上市有着因鼓励网络企业发展的核心本质,相对有比较低的门槛。美国投资者又对网络企业成长性信心较高,融资额数目也就非常可观。相反在国内,则没有这么宽松的融资环境和门槛,尤其是对这些民企来讲。

因此,一拨拨国内著名网络企业走上了美国上市之路。但对美国融资系统不够熟悉,也不够专业,就必须要找审计师事务所、投行券商、律师事务所等来帮助进行财务审核以及做承销商等工作。由于这些机构的首要目的是先赚钱,所以在上市过程中,提供虚假数据、夸大营业利润和不严格审计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是为了在上市之后能融到更多资金。因此,企业本身肯定是持欢迎或默许态度的,无论对承销商还是企业这都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于是“中国概念股”普遍或多或少有造假问题。可是,这些企业却低估了造假后果。在国内上市,即使出现对公司业绩进行粉饰的现象,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我们行业监管规范虽然定得非常严格,但是真正执行起来却比较困难,而且比较难抓住证据。这种由控方举证的规则,造成了上市公司即使违规也不容易被抓到把柄的事实。

但是在美国则完全不同。美国对于财务造假、透过内幕消息违规获取利益等行为打击极其严厉。一旦发现问题,不但公司要面临大规模的指控,还要由辩方举证自己没做过违法的事。对于金融违规导致的犯罪绝不容情。

这种财务造假公司一旦被发现,其诚信体系就立刻垮塌。因此,当国内企业默许做了“业绩粉饰”之后就埋下了隐患。顺利地上市、融资之后,那些帮助企业上市的投行券商及其他机构也得到了巨大利益。除了利用便利做金融投机,还包括进场费、审计费、律师费和券商费用等。

据统计,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数量达88家,融资额总计8509534万美元,而参与上市的券商、律师事务所、审计等机构也是获益不少,其中,88家公司付给承销商的费用合计约为595667万美元,占融资总额的7%。就是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出现了违规事件也就在所难免。可是一旦事情有所变化,这些机构就会马上翻脸,甚至充当举报人的角色来撇清自己的关系。

有个非常轰动业界的例子,就是美国龙昌会计师事务所举报案。2011年3月初,美国龙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审计的包括纳伟仕、岳鹏成电机、中国晒乐照明等4家中国客户,向美国证监会举报了它们涉嫌财务造假,并指出还有数家公司也有造假嫌疑。虽然此举让该事务所与中国公司“决裂”并影响了业务,但从此撇清了关系,避免了法律制裁。涉嫌造假的公司却“倒了霉”。直接导致了官司缠身,有的直接退市。更重要的是,如此一爆料,整个美国舆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上。并且从此掀起了“中国概念股”的信任危机大潮,不但舆论谴责和质疑,还引起了司法部门的注意,对“中国概念股”全面调查。拔出萝卜带出泥,真的查出了多家违规企业。

这个时候,那些曾经是“朋友”的投行、券商们,往往就会趁机做空“中国概念股”,再踩一脚赚取利润。一切看起来似乎像是一场阴谋,但永远找不到主谋。一只无形的巨手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他们才不管是哪家公司,只要看中国公司出问题了,就觉得所有中国企业都是不可信的。这样自然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作为中国企业一方,似乎也有说不出的委屈,大有哑巴吃黄连之感。但企业自身没有责任吗?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国内企业往往喜欢寻找美国的一些小审计事务所。自认为有审计宽松、收费低廉的好处。殊不知这么做一旦出了事情,自己在法律上得不到任何保障。类似龙昌这样在美国注册的事务所,在中国执业是非法的,也没有执业资格。属于私下开展业务,一旦有什么问题,企业也是欲告无门。国内上市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在美国根本行不通。

一旦出现了多起事件,往往整个中国企业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自然免不了“误杀”。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些事实的,也没有什么充分理由去指责美国的舆论导向。就像三聚氰胺事件,一个公司的问题迅速蔓延到整个产业,就是因为一家企业成为爆发点,接着发现别的企业也有类似现象,逐步会引发了全行业信任危机。

然而,如果在美国上市能够洁身自好,对自身管理方面进行完善,透过正规、权威的机构审计,又怎么会出现这些事情呢?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事后萌生了退意,并有回归国内股市的打算。颇具玩味的深层意思是:“因为造假,在海外玩不下去了,还是回来忽悠吧。”如果企业抱着这种思想回归,那么它们将来总有一天还是要面临诚信危机的出现,如果因为害怕别人的游戏规则而放弃,那么最终就只能困在一隅,这样的公司又有何前途可言?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国际规则和金融大佬们等多方面的挑战威胁,但是如果我们能规范企业管理,用诚心业绩回报股东,痛定思痛全方面整改,让自己逐步熟悉国际金融游戏规则,放弃固有对业绩进行粉饰、上市圈钱的思想,那么国内企业就不会落进自己给自己设的“圈套”中。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国概念股”的诚信体系也会重新建立,并且恢复投资者信心,企业才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