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伤痕干杯
27487400000020

第20章 你的,我的(2)

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视力正常者接连摔了几跤,而双目失明者走起路来却四平八稳。视力正常的人深感疑惑,于是问盲人:“为什么你看不见路却能够走得如此稳健,而我看得到路却还接连摔了好几跤?”盲人回答说:“因为你有明亮的双眼,而我却什么也看不到。”视力正常的人一听更加疑惑。盲人于是对他说:“就是因为你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清楚远方,却也往往因此忽略了自己的脚下,对于眼前坎坷的道路还没有看清楚就大步地走了过去,所以一不小心就被绊倒了。而我与你正好相反,因为双目失明看不到远方的路,所以我全神贯注,将脚下的路探清楚后再踏出每一步,我是用心在走路,因此才走得很平稳,不会摔跤。”

感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管做什么事,用心与否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做事情粗心大意,不用心去做,将无法做得尽善尽美。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哪怕是小事或非常简单的事,也要用心去做,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8.育子之道

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的一本“难念的经”,眼下更是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3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在我国竟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溺爱。

现在的中国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祖父母两辈人守着一根独苗苗,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过分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在日常生活上过分照顾子女,在经济上过多偏重子女,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对任何可能引起子女患病、死亡或其他变故的因素都会感到恐惧,对孩子的任何要求一味的迁就,这就使得对孩子的爱变成了一种溺爱。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的缺点当优点加以疼爱,千方百计地隐瞒他们的过错,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孩子的错误思想行为。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导致孩子娇气十足、四肢不勤、脑功能失调、人格缺损、性格偏异等许多心理行为问题,让他们变成了无赖式的“小公主”、“小皇帝”。

另外,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孩子涉世不深、阅历肤浅、知识贫乏、判断力较差,家长错误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他的是非观念,使其形成不良的品质和习惯而难以弥补和纠正。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亚洲,抗战的时候,我们把矮小的日本人称为小鬼子。但是今天,日本在二战中被打败后,在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国之一。虽然有许多人不相信,但据一项调查表明,日本的后代平均在身高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国,不仅如此,日本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同样是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完全不同。

日本的经济不可谓不发达,家庭不可谓不富裕,但日本人对孩子经常进行危机教育(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常有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危机意识;从小不娇惯,我们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日本人锻炼孩子是很有意思的,大清早,家长骑着车子去上班,孩子背着大书包在后面拼命地跑;冬天在幼儿园里,一些三四岁的小孩子脱光了衣服,在冰天雪地里跑步、玩耍,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老师不去扶,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去市场购物时,家长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追,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并非日本的父母不疼爱孩子,也不是他们懒惰,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而是意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近日,日本有关部门组织17户市民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中国房东想制止,其母却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有个日本小孩摔了一跤,先是哭着求助,后见无人相帮,只好自个爬了起来。中国房东“看不懂”,而日本妈妈却说:“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日本妈妈为何要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呢?一位日本学者解释说: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对孩子进行努力,对孩子进行失败教育,使它们在失败中学会本领,将来才能自食其力。日本父母凭着这种紧迫感教育自己的子女,使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顽强性格。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然而,我国的一些家长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的许多父母对孩子大包大揽,为孩子安排了一切,吃、穿、住、行、学习、校外班、体育运动、外出旅游,心甘情愿像保姆一样为孩子干这干那。孩子做作业,家长亲自代劳;打扫卫生,家长亲自代做;穿衣、洗澡之类也由家长包干。对孩子的爱不可谓不深,对孩子的关怀不可谓不细致。而孩子却不“领情”,天天喊着“我很烦”,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的过错。结果呢?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看起来聪明、伶俐,但相当多的孩子却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怕风、怕雨、怕脏、怕累、怕吃苦,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缩不前。眼高手低,轻视劳动,懒散任性、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这几乎成了一些孩子的通病。

今天的父母累就累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在徐力17年的记忆中,只有两件事让他感到自豪:一是帮无儿无女的老奶奶做饭;一是帮有病的妈妈搬煤气罐。做这些事让他有同样的感受:“我还有点用!我能行!”这是一个男子汉成人的开始。遗憾的是,徐母没有认识到这种感觉的可贵,而认为这样的事与“考大学”无关,阻止儿子继续去做。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从阻止孩子去帮助别人那天起,她就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无情的种子,关闭了孩子走向幸福的大门。因为,爱是一个口袋,你往里面装时是满足感,往外拿时,才会有成就感。人在帮助弱者时,最能体验个人的价值。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充分地认识到了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性,他曾把溺爱孩子说成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最终会使家长的良好愿望变成相反的结果,应该尽快引起家长的深思和关注。

感悟

给一条鱼,不如给一个鱼杆,中国人一向吃苦吃怕了,总是给下一代太多太多的依靠,长此以往,民族的未来还值得相信吗?

9.孩子的选择

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尊重受教育者,强迫受教育者接受自己的观念,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根本原因。教育需要民主思维,让受教育者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美国,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我希望你将来读大学时能够读大众传播系,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新闻播音员。”这在中国家庭里来讲,母亲这样对女儿说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希望与寄托。可是这个女儿听了母亲的话,把头一转很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可以要我将来做什么呢?我将来要做什么是由我自己做决定的。生命属于我,选择也属于我,你不可以把你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我。”这里,女儿是把今后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国家有些父母似乎总是牵儿女的手,孩子长大了实在牵不住,不得不松手了,于是就用心牵挂着,无论他们身在伺处。父母大半生都在为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心爱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有益的能量和养料。

自70年代末形成的我国这一独生子女群,其家长不少是那“被耽误了的一代”,当年的“上山下乡”风潮使他们失去了辉煌的机会。于是不少人便将人生价值的筹码不可更改地压在了自己子女身上。“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没考上大学真丢我的脸。”相当多的中国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任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有人说,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在这个理论的五个层面中,并不包括子女是否“成功”这一层面。而在中国,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孩子感到耻辱;而不成功的父母,反倒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惨烈的故事便在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位当工人的父亲仅因别人说了一句不经意的话,便倾其囊,以至负债为独生女购置了一架钢琴。不料这女孩视学琴为苦役,而父亲则强行规定她每天必练四个小时,练不够时间不许吃饭、睡觉,并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女儿疲倦得抬不起头,就用绳子将头发捆吊起来;双手累得抬不起,就将双手吊起,伴以经常的打骂。终于有一天,女儿操起剪刀,铰断了自己的手筋。抢救的大夫十分震惊:“你将手筋铰断,不怕疼?”女孩说:“铰断手筋只疼一时,不断手筋,我的痛苦是一辈子也解除不了的。”父亲与女儿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人。在兴趣爱好上,家长应尊重子女的选择,绝不能强求。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又是一位母亲在对女儿恐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看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做人的心理,儿女们就得拚命,渐渐,这位女儿脸上笑容在消失,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给你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三天后,人们在近郊的一座桥下找到了她,这时的她,蓬头垢面、饥困交加……

对于美国人来讲,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做了些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讲,重要的是孩子们为父母争光了没有。为了替父母争光,孩子在寒暑假放弃休息;为考上重点学校参加各种补习班;为了替父母争光,听觉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强在家庭教师面前学琴;为了替父母争光,色弱的孩子在艰难地学习作画。孩子考学校填报志愿必须是父母喜爱的专业,如果专业与父母心意不一,家长与子女关系顷刻反目。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给的,你就得听从我的安排,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丧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学生苦恼地说:“我们这些独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阳’,父母成天围着我们转,其实我们得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志,围着父母转。”

在我国,封建思想意识并没随着封建时代的消逝而远去,父本位思想虽不如旧时代辉煌,但这个历史的阴影却一直在国人的意识中徘徊并时时泛起。生活在90年代的独生子女也不得幸免,因为是家中的“惟一”而独受摧残。

与这种强迫教育相反的是已经有人意识到尊重孩子,王先生就是这样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让孩子在一种民主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孩子不仅学习成绩跃居全班第一,而且自信,思维活跃,各方面都让人感到欣喜。他是这样给大家介绍经验的:“我从不管孩子的作业,也不看着他学习。从孩子上学前,我就给他灌输一种观念——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将来有出息也是他自己的事。我一直在给儿子讲这个道理,几年来,我把责任还给了他自己,同时也把自由还给了他自己。我儿子每天的作业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的,即使作业多做不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做完作业。我要求他每晚8点半睡觉,有一次他贪玩忘了做作业,到睡觉时才想起来,我告诉他,作业没完成是你自己的事,等着明天挨老师批评吧,现在是睡觉时间,你必须上床睡觉。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耽误过学业。”

的确如此。正是由于王先生不管束孩子,“无为”而治,才使得孩子有了许多自由,也使他产生了许多兴趣与爱好。没有作业的时候,儿子一边查字典一边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和一些有趣的故事,父亲问他为什么爱读这些书,他告诉父亲说因为同学都爱听他讲故事。儿子还爱画漫画,把父母亲人、老师同学都画在他的画里,说是这样有趣好玩。父亲过生日,他送父亲一张他自己画的漫画作为生日礼物,画面上画了一个小老虎,用头顶着一本厚厚的书,递到了一头戴着眼镜的大牛的眼前……

儿子解释说:“我属虎的,爸爸属牛的,爸爸爱看书,我送你一本厚厚的书。”

王先生的儿子是自由的。父亲告诉他,儿子是可以跟父亲讲理的,他做错了事,父亲从不打骂他,而是与他讲道理,直到他自己明白自己做错了为止。父亲从不因为儿子考试成绩好而奖励,他要让儿子明白,学习好坏是自己的事,既然是自己的事,凭什么要父亲奖励呢?

王先生联系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太多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成才,于是就替孩子做出了一切选择也陪着孩子做一切,结果使孩子认为学习是父母的事,是自己在替父母完成这一切,这样下去,望子成龙的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又把孩子的责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到头来,他们的孩子很难成龙,因为没有奋发向上愿望的孩子将来是不可能腾飞的。他因此呼吁,或许,我们该把“望子成龙”改为“让子成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更多选择的自由,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感,激发孩子的成才热情,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欲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龙”。

感悟

孩子并不是大人的附属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打算,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管得太多与树一个牢笼没有太大区别。

10.积极的波音公司

1973年,前苏联人在美国放风说,打算挑选美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公司为前苏联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喷气式客机制造厂,该厂建成后将年产100架巨型客机。如果美同公司的条件不合适,前苏联就将同英国或前联邦德国的公司做这笔价值3亿美元的生意。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三大飞机制造商闻讯后,都想抢到这笔“大生意”。所以,便背着美国政府,分别同前苏联方面进行私下接触。前苏联方面则在它们之间周旋,让它们竞争,以更多地满足苏方的条件。

波音公司为了能够抢到这笔生意,首先同意前苏联方面的要求:让20名前苏联专家到飞机制造厂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