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35岁之前成功的十六条黄金法则
27505900000030

第30章 黄金法则十四:抓住机遇是35岁之前成功的“导火线”(1)

人生其实就是一条捕捉机遇、追求成功的路。有的人在这条路上节节高奏凯歌,有的人在这条路上每每黯然神伤,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能找到机遇并抓在手中。

机遇是35岁之前成功的“导火线”。有了这样的“导火线”,才有听到惊天动地的成功“响雷”的可能。

1.机遇在你手中

许多人遭遇挫折和失败后就会认为是“时运不济”或“命中注定”。有了这种消极被动的人生观,怎么可能看得见机会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再坏的命运都是上天注定的,个人的努力挣扎是抵不过命运的。他们被命运压得抬不起头来,也就看不到眼前的机会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35岁之前成功呢?

大多数在35岁之前成功的杰出者都不相信“命中注定”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人定胜天”,一切都要靠自己。正因为抱有这种观念,他们能发现机会,并能利用这些机会创造成功人生。

诚然,命运是存在的。可它并不是由天注定的,而是由你本人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产生的。过去的命运是凝固的,未来的命运是未知的,一切都要看你自己的掌握了。

所谓必然,如社会环境、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生活阅历、学习环境、工作性质等,这种必然对每个人的事业成败的影响极为重要。同样,偶然的机会对每个人事业的成败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但起决定力量的还是自己。你是自己命运的拥有者,只要你认清必然,又抓住偶然,命运会屈服于你的脚下。

被人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一生遭到的苦难折磨数也数不清。他贫困,几乎要行乞;他失恋,简直快自杀;他耳聋,对他寄托于音乐事业是最大的打击。在一般人眼中,贝多芬的人生何谈机会之有。可贝多芬就是个超越于自己命运的强者,他宣言“我要向命运挑战”,于是就是在他耳聋之后也能谱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不朽名作。也正如他给一位公爵的信中所说:“公爵,你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成为现在的贝多芬,全靠自己。”

挫折是人人都会有的。受到挫折后,一味地埋怨时运是毫无意义的。你必须冷静地分析,寻找原因所在,并努力去克服它。挫折只是命运的附带品,它绝不能决定命运。可是同样的挫折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命运论者,挫折只需一击便可被打倒;而对于相信命运由自己创造的人来说,挫折只会激起他更大的斗志。他会检讨失败,重新上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艰难玉成”。

可见,挫折可以让人一堕到底,也能让人飞得更高,这全在于你对命运的心态。

成功的途径并非一条,不能因一次碰见困难便说命运残酷。“条条道路通罗马”,你不能克服这条路上的困难,完全可以走其他路。就像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你能说他们已经没有前途了吗?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都是两次没有考上大学的落榜者,但他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开创的“相对论”理论连大学教授都没几个能看得懂。

当然,有一些不幸的“命运”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人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时代、家庭等。身处落后地区、贫困家庭,起点是很低的,要想追上别人也很困难。但是机会是无处不在的,它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只要你懂得去观察,懂得抓住机会,那你就会成就你的命运。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命运的强者,但他们并不是都站在良好的起点上。要想举出从逆境中挣扎出头的成功人士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他们为什么能抓住成功的机会呢?就因为他们明白命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命运与机会就像是双胞胎,一个人的命运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着无数的支路,通往有喜有悲的彼岸。机会就像是路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能够懂得自己掌握命运的人,就能够看见这些路标,选择自己想走的方向。而不敢挑战命运的人,就看不见任何路标,他们只会顺着自然变化走下去,过着完全被动的人生。

所以,想看见机会的人,要做到的第一步便是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弄明白命运与机会的关系。只有明白了命运的多样性,才会懂得自己原来有选择命运走向的权利。而这种命运的多样性,正是由偶然的机会造成的。有了机会的存在,才会开辟出不同的人生道路。相信命运有着必然走向的人,是不懂得去发现偶然的机会的。不改变这种想法,机会永远也不会垂青于你。请记住,机会往往垂青拼搏的人。

挫折可以让人一堕到底,也能让人飞得更高,这全在于你对命运的心态。起点低并不是理由,机遇无时无处不在,就看你怎样去把握了。

2.为机遇做好准备

机会是稀缺的,只有为机会做好准备,才能得到它,要得到它,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35岁之前成功的佼佼者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更多的青睐,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掌握命运,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生长成挺拔的栋梁之才。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遇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资质本来不好的人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等。

这些问题的回答可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作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机遇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遇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遇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遇。

许多名人就是创造机遇的高手,他们总是在努力,总是在奋斗,开始时他们是在找寻机遇,而一旦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的不断提高,知名度的不断增加,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么这种机遇便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事实上,机遇往往是一种稀缺的、条件苛刻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的准备。

这就是机遇为什么更偏爱有准备的人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虽然命运有时是不公正的,那些毫无准备的人却获得了某种机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人们为迎接机遇所作的种种准备。

但有时命运是爱捉弄人的,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遇,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丧,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做是一种机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者的一大秘诀。

许多成功者不仅是开拓机遇、捕捉机遇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高潜能,高效运用机遇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我们,一定要提高机遇的利用率,把机遇发挥到最大值。

有的人在35岁以前曾有过许多很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这一机遇的全都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总与预期的目标相去甚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正所谓“厚积薄发”,如果你自身没有底子,即便机遇来了,也会从身边悄悄溜走。

3.将机遇变成财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成功之路虽然各有不同,但其成功的奥秘都有一点,就是通过机会使他们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在情场上应付自如,在官场上笑看同僚。

当今社会,一夜暴富的现象举不胜举,这是因为这些成功者除了具有非凡的才能,同时还能寻找非凡的机会。

阿曼德·哈曼就是一个善于利用机会,并不断进取发家致富的典型。他自己就常说,是机会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富豪之路的。

在美国禁酒令实施期间,哈曼了解到姜汁啤酒受到大众的欢迎。于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亚等生产生姜的国家,大量收购生姜,并由此垄断了生姜市场,此举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而在罗斯福总统即将上台时,哈曼敏感地意识到禁酒令即将被解除,公众对酒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而此时的美国不仅没有造酒厂,甚至连装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于是,哈曼抢先一步垄断了制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时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酒桶工厂,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工厂利润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酿酒业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阿曼德·哈曼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这一成功表明,除了勤劳、足智多谋之外,还要努力利用机遇,让自己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否则,光说不做,机遇永远不会变成财富。

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准机会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这是每一个梦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有时候,机会就摆在那儿,由于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以致机会从手中溜走,这样的事例难道还少吗?正是由于我们往往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借机遇而一夜暴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所以在机会唾手可得时,不利用机会,让机会溜走,与成功失之交臂。

有过经商经历的人都常常感叹市场难以捉摸,“生意难做”,但是看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似乎没有这种忧虑,因为他们总是敏锐地抓住时代性、行业性的机遇,抓住了大机会,使自己的产业不断扩大。一句话,就是因为抓住大机会,才使那些成功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有“东北电器大王”之称的孙峰是木兰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一手创办的“木兰”集团遍布东北,有100多家连锁店,还在珠海、海南等地开办了灯饰城、电子城等。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信息的把握和利用。

信息往往就是一个机会,蕴藏着无数商业良机,孙峰认识到这一点。1987年,孙峰了解到,由于市场行销渠道不通,南方的许多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生产的收录机过多,卖不出去,产品堆积在仓库里,许多厂商为此伤透了脑筋,造成资金积压,生产难以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在东北的一些大城市里,收录机很稀缺,年轻人正热衷于交际舞和流行歌曲,收录机正供不应求。这一市场行情的发现,使得孙峰如获至宝,他瞄准了这个机会,决心做一桩大生意。

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孙峰立即投入大量资金,从广州、珠海等地大批购买收录机,运到沈阳,果然非常畅销。一年下来,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此时的孙峰赢得了“收录机大王”的美誉。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里,35岁之前发财的机遇并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关键在于你要有勇气和胆量果断地做出决定,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

4.学会“发现”机遇

如果你肯动脑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开发之处,而且很多的智慧和发现都来自一些平常的小事,只是有时你没有发现罢了。

每个年轻人在35岁之前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机会,没有抓住机会,因为机会是一些非常细小的苗头,不容易被发现。而那些成功者就是因为抓住那些小小的苗头,发展出宏大的事业。“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美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是以福特的名字命名的。当年的福特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去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他便敲门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就弯腰把它捡了起来,顺手把它丢进了废纸篓里,然后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对他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感到意外,董事长说:“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而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的眼睛里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而只能看见大事、忽略小事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果然,后来福特干得相当出色,终于坐到了董事长的交椅上。

一次,美国著名的家具经销商尼·科尔斯家中突然失火,几乎烧光了他家里的一切,只有些粗壮的松木,外面烧焦,而木芯得以残存。要是一般人,可能在极度的痛苦中将这些废料扔掉完事,但尼·科尔斯却从这些焦木中发现了商机:因为那焦木的旧纹理和特殊的质感使他产生了灵感,他决定要制造以突出表现木纹为特点的仿古家具。

他用碎玻璃片刮去废木上的沉灰,再用细砂纸打磨得光滑润泽,再涂上一层清漆,便显出了古朴、典雅、庄重的光泽和清晰的木纹。就这样,他制造的仿古典木质家具独领潮流,从此生意兴隆。

有人赞叹尼·科尔斯因祸得福,其实不然,只是他能从一件细小的事物中观察和发现奇迹。如果换一位不善于思考的人去看那堆燃而未尽的废木头,眼睛看直了也不会发现什么的。我们不光要去看,还要能有所发现,还要很好地运用智慧去深入思考,有所酝酿,有所感触的同时要做到更深一层地设计发掘,才会有超常规的新发现。

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肯动脑子,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事都有其可开发之处,而且很多的智慧和发现都来自一些平常的小事,只是有时你没有发现罢了。那么怎样培养一种能从平常事物中有不平常发现的心态呢?那就是要有一种善于思考的态度,只要勤于思考,仔细观察,就不会让很容易得到的机遇溜走。

美国玩具开发商布·希耐一次到郊外去散步,偶尔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又丑又脏的昆虫,且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他立即联想到儿童玩具市场上所销售和设计的,全都是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玩具,那么为什么不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丑陋的玩具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呢?想到这里,他立即安排研制生产,推向市场后,果然反响强烈,供不应求。从此,丑陋玩具在市场上的销售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