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遭遇到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等一干人马的埋伏。管仲搭箭瞄准,小白应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中箭而死,便放下心来,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其实他和师傅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并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追杀公子纠,并把管仲缉回齐国办罪。
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我的命险些就丧在他的手里,这样的人怎么能用呢?”
鲍叔牙说:“彼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而此时,君位刚立,根基不稳。论本领,管仲远在我之上。主公若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有降罪于管仲,还立刻任其为相,让他管理国政。而管仲也确实大展雄图,帮着齐桓公内整朝政,外开铁矿,齐国越来越富强了,终究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位。
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圣人早有言:“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仅是中国古今、外国也有很多宽得了人容得下事的智者。比如美国人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初到电台工作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一直勤奋努力,工作从未懈怠过。
但注意得再细,也难免会有失误。一次,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他竟失神大意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那时的卡耐基因为没有什么知名度,还很少能收到听众的来信。可没想到少有的几封来信中,竟然是这样让他倍受打击的言辞。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卡耐基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深吸了一口气,仔细地想了想,不管措辞如何,最起码说明已经有人开始关注他的节目了。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因为卡耐基深知,只有获得听众的认可,才是一名优秀的电台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基础。
他打了个电话给那位太太,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歉意。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得到自己朋友的拥护并不算多大能耐,让自己的敌人敬佩自己,那才是真本事。卡耐基就是有这样宽宏的心胸,方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激励大师。
拥有了宽广的胸怀,才能有更大的气量去容人;有了更博大的气量,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容天下。如此,大事可成。
6.欲擒故纵,先予后取
只有麻痹了对方,征服了人心,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战果。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看似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古代的阴阳学说中认为阴阳互变,矛盾也会相互转化。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暂时的放弃为的是换来更加有效的获得。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到“死地”,它只得集中全力,拼死反扑,很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放松警惕,丧失斗志,在紧紧跟随而不逼迫的过程中,消耗对方的气力,然后再伺机而动,这样甚至能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
两晋末年,晋朝名将石勒在得知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的准确消息后,打算率部消灭王浚的军队。然而王浚当时兵多将广,势力难挡,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
首先,从心理上示弱于敌人。石勒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亲自写信向王浚表明自己有意拥戴他称帝的诚心。信中把王浚说得功劳盖世,威震天下,而当下又正值社稷衰败,中原无主,似乎只有王浚才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飘飘然的,信以为真。
正在这时,有个名叫游统的人,是王浚的部下,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万没有想到,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如此,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断粮少饮。而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
此时,石勒看到消灭王浚的时机到了,他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是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应战的准备。等到他突然被石勒的将士捉拿住时,才如梦初醒。
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石勒对王浚的“纵”并不是放弃斗争,而是故意的示弱和放松,是为了“擒”的一种大智慧。只有麻痹了对方,征服了人心,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战果。
老子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种欲取先予的战略,比直接去“求”更容易让对方接受,甚至得到的比最初计划的更多。因为,在一再“予”的过程中,就笼络了对方的人心,淡化“取”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春秋时期的宋公子鲍,就是用“厚施收买人心”,最后取得王位的。
宋公子鲍志在天下,却长期隐忍不发,韬光养晦。一直以来,他广纳人心,散尽家财,周济贫民,在百姓中有了一定威望。
宋昭公七年,宋国大灾,举国粮荒。而宋昭公却不理国政,终日奢靡无度。公子鲍就打开自家粮仓,给百姓放粮。不但做善举,而且做得还非常周到细致:凡是国中70岁以上的老人,都按月发放粮食衣物;并且还不断派人到一些老贤之人、有功之臣的家中去慰问,带去生活所需。对于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他都收养在门下,宽待厚养。宗族亲戚,不分远近,凡有红白喜事,其费用全由他出。等到第二年,灾情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但公子鲍的粮仓已经空了。于是,他又去找襄夫人借钱筹粮,救济苍生。
至此,公子鲍已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舆论,举国上下无不念其大仁大义,都明里暗里愿意推助他成为一国之君。连那位襄夫人都不再支持自己的孙儿宋昭公,主动要帮助公子鲍除掉昭公。
有一天,襄夫人把昭公出去打猎的行程密告给公子鲍,让他趁机把昭公杀了。公子鲍权衡了当时局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没必要再继续掩饰自己的目的,便让手下一员干将在军中动员:“国母襄夫人有命,今日要扶立公子鲍为国君;我们要同舟共济,共同讨伐无道昏君,拥戴明主!”
由于公子鲍长期的恩泽四布,军中上下都对他敬仰已久,早就有扶持公子鲍主理国政之呼声。就连老百姓听闻公子鲍要夺取王位,也是无不云集响应。
待昭公刚一出宫,众人就将其围住。昭公死于非命。公子鲍身边的亲侍合众启奏襄夫人:“公子鲍仁厚得民,宜嗣大位。”于是,在众人的拥戴中,公子鲍成为国君,这就是后来的宋文公。
公子鲍深谙“欲取先予”的机妙,舍予了钱粮,换来了民心;乃至给予到经济匮乏,却赢取了天下。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掌握和控制好节奏,要想达到某一目的,横冲直撞往往收效甚微,换一种思维,换一条线路,欲擒故纵,先予后取,最后取得的甚至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7.按计划做事,慢慢地靠近成功
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误区:制定计划只是那些企业高管们应该做的事,自己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而又琐碎的事,根本不值得去做一份计划。同时,他们会认为,提起“计划”,就好像是要去做一个多么宏伟的工程,畏难心理自然而然就占了上风。
其实,计划不分大小。因为它是通往目的地的灯塔和桥梁,一个科学而周密的计划,往往能减少人们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大至国家的“五年计划”,小到个人的一年、一季度、一月、一周,甚至每天,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而计划,就很好地充当了提纲挈领的引导角色,让人行事有线,做人有章。
韩愈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一种预见性、计划性。凡事只有事先做好了计划和准备,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不管做什么事情,光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作指导。没有规划地行事是散漫慵懒的,是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的。不要认为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不重要的,就不需要做计划。因为计划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的明显进步,即使有时的进步是微乎其微的,或者有时可能几天的计划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我们仍能从检验自己的执行力中获得多多少少的成就感。许多优秀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认真地做一份计划不但不会使我们受到约束,还可以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你和我一样都是冒险家。”比尔·盖茨在送给孙正义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道。
与凭借创新技术开拓市场的盖茨不同,“软银”总裁孙正义以资本作饵,诱使全世界疯狂追逐互联网新贵。上世纪末,他以数百亿美元身价直追全球首富。
1957年8月,孙正义出生于日本佐贺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祖父从韩国大邱迁到日本九州,先做矿工后务农。父亲靠着卖鱼、养猪、酿酒,慢慢小康起来。
孙正义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领导力,而且做事很有计划。行内人都知道孙正义“用一年的时间赢得一生”的故事。
孙正义在23岁时花了1年多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他把自己想做的40多种事情都列出来,而后逐一地去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做出了10年的预想损益表、资金周转表和组织结构图。40个项目的资料全部合起来足有10米多高。
然后他列出了25项选择事业的标准,包括该工作是否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50年不变、10年内是否至少能成为全日本第一等。
依照这些标准,他给自己的40个项目打分排队,计算机软件批发业务脱颖而出。
用十几米厚的资料做事业选择,目光放在几十年之后,这样的深思熟虑,这样的周密规划,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功。
有了计划的指引,人们就能够减少犹豫,减少无谓的精力浪费,少走弯路,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人们必定会周密地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因素”,从而在问题发生时不会因诧异惊慌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按照当时的实际状况和预先考虑的对策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
卡耐基在劝告一位因做事杂乱无章而烦恼不堪的人时说:“我们可以把生活想象成为一个沙漏,沙漏的上一半,有成千上万粒的沙子,它们都慢慢地很平均地流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弄坏沙漏,我们都没有办法让两粒以上的沙子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你和我和每一个人,都像这个沙漏。每一天早上开始的时候,有成百上千件的工作,让我们觉得一定得在那一天里完成。可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计划一次做一件,让它们慢慢平均地通过这一天,像沙粒通过沙漏的缝隙一样,那么到头来有可能一件事也没有干成。”
计划的目的是要促使目标的实现,而并不是对个人的一种束缚与管制。必须做或不应该做什么并不是由计划决定的。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在行事之前,一定要坚持制定计划,并坚信会实现它。同许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一样,执行计划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但只要你按部就班地实现了计划中的步骤,就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