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往往披着宗教外衣,不管他们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但一般都具有反帝的性质。独立后的伊斯兰国家,不仅还受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威胁,而且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困难。这些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经济模式不完全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它们的生产关系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广大劳动群众相对贫困,大批人沦为无产者,从而使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深,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对此各个阶级和阶层有着不同的反映,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思潮和运动。这些思潮和运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往往都打着“复兴”伊斯兰的旗号。复古主义者如此,现代主义者也不完全例外,在多数伊斯兰国家内,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较长的时期。“伊斯兰复兴运动”并非仅仅是一种“复古主义”运动,因为现代主义者不是要用理性代替宗教,更不是要放弃宗教,而是要革新它,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世俗主义有所不同,它代表着伊斯兰国家发展的一种方向,但要加以实现,还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
1.世俗主义。英国学者G.H.詹森认为,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面临一种选择:是拒绝伊斯兰要素,建立一个世俗国家,还是创造一个伊斯兰国家或伊斯兰秩序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宗教与政治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要有一个过程,世界上好多国家都是经过长期而曲折的道路才达到这一步的。土耳其革命后,在国内大力推行世俗化,并且获得成功,这是由土耳其内外条件决定的,凯末尔本人也起了重要作用。以后虽有某些反复,但基本上巩固下来了。而伊朗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巴列维执政时期,不仅推行世俗化,而且强行全盘西化。他实行所谓白色革命,不仅在经济上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和宗教上层的利益,而且也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巴列维进行所谓移风易俗的变革,连穆斯林的服饰也不放过。他让男人都改穿西式服装,用礼帽代替缠头巾和小花帽;让妇女都去掉面纱,服装上也来个改革。他让自己的妻子穿上西服裙和短袖衫在公开场合露面,拍下照片公之于众,作为学习的榜样。国王专横跋扈,特工人员心毒手狠,他们一意孤行,采取种种极端的措施:将抗命者召集起来,用枪口对着让其更衣换装;不准戴面纱的妇女搭乘德黑兰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也不让她们进电影院和商场,最后命令警察扯下那些坚持戴面纱妇女的面纱。有的毛拉对此表示不满,国王听说后驱车前往,将其毒打一顿。这种做法伤害了群众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之所以能迅速获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代表了在国王统治时经济上受损失的封建主和宗教上层的利益,同时又成功地利用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因此,除保皇势力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外,其他各个阶级和阶层几乎都参加了反对巴列维王朝的斗争。在其他国家,例如埃及、突尼斯、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程度不同地推行了世俗化。即使在最保守的伊斯兰国家,也表现出了某种世俗化的倾向。我们认为,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很好研究和总结的,它将对穆斯林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泛伊斯兰主义。这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政治运动。当时面对西方列强对伊斯兰国家的侵略和奴役,一些人主张摆脱外来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哈里发国。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要付诸实现则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泛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内容更加广泛,要求建立统一的大伊斯兰国的人数越来越少,因为多数人认识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埃及已故总统纳赛尔是一位在伊斯兰世界有影响的人物,1960年他在卡拉奇就明确表示:“我们国家不赞成建立一个伊斯兰联邦。”现在泛伊斯兰主义强调的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信仰和文化遗产以及各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在颇大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穆斯林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的良好愿望。一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恢复和建立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反映。但是,泛伊斯兰主义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一些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鼓吹“志哈德”,即为保卫和促进伊斯兰教而作出一切努力。有的穆斯林视自己建立的国家为“一粒种子”,要让更多的人步他们的“后尘,直至真主的光芒普照全球。实现全球的安全与和平。人再也不能妄称他是任何人的主宰,任何人都不有求于任何人,所有权属于独一的万能的真主。”①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说:“如果全世界都信奉伊斯兰教,全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说:“应当让一些国家明白,如何它们信仰伊斯兰教并准备按伊斯兰章程办事,我们就承认它们;如果它们不准备这样做,我们就同它们战斗”;伊朗“这次伊斯兰的起义,这种神圣的行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块土地上,而应该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他这些话的含义既有使非穆斯林地区伊斯兰化的思想,也有向其他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输出什叶派教义的意思,所以引起周围国家包括逊尼派执政的国家的不安。整个来讲,不管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具有上述泛伊斯兰主义的人可能是少数,但这种思潮总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强时弱地表现出来,对伊斯兰国家以及国际政治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塔希尔·苏尔蒂:《巴基斯坦的伊斯兰社会》。载科威特《阿拉伯人》杂志,1973年10月号。
3.现代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一种思潮,拥护者多半是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这场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运动当时只存在于少数知识分子当中,影响有限。今天,主张“改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有穆斯林知识分子、思想家,而且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后者凭借手中的权力,推行改革往往易于收到预期的效果。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各伊斯兰国家事实上都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着程度不同的改革。本世纪20—30年代土耳其凯末尔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的改革也颇具影响。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建立共和国以后,改革就自上而下地开始了。它主要集中于宗教组织、司法、文教和宗教言论方面,目的是实现伊斯兰的现代化,以适应民族独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埃及政府曾多次促进伊斯兰教内部展开对封建传统的讨论和批判;报刊上发表不少文章,论证伊斯兰现代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改革遇到穆斯林兄弟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的反对,甚至多次发生流血事件,但改革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埃及社会的进步是明显的。在其他伊斯兰国家,如突尼斯、印尼等国,改革也取得了成果。有些国家虽未明言进行改革,但现代主义亦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甚至像阿曼等比较保守的海湾国家也不例外。
4.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阿拉伯语称赛来菲耶,西方一些学者借用基督教曾使用过的名词将其称为原教旨主义(fundamenralism)。这是一种影响深远、易于为一般穆斯林特别是宗教意识浓厚的人所接受的思想,其中心内容是:一些组织和个人认为,社会弊端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创新”和丧失早期伊斯兰教纯洁性的结果,因而主张回到《古兰经》和“圣训”严格规定的教义中去。他们将这称为净化运动。这种思潮并非今日才有,它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早已存在,并且不时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是18世纪末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地区的瓦哈比派运动。19世纪末苏丹以反英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马赫迪运动,打的也是复古主义的旗号。本世纪20年代兴起于埃及,至今在其他国家也有活动的穆斯林兄弟会,以及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党等,同样属于这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