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学习故事
27731300000010

第10章 闻鸡起舞(1)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司马睿逃到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

在东晋王朝中有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人物——祖逖。每天早晨,当雄鸡开始报晓的时候,祖逖就起来,到院子中去练习武艺。他的同伙问他:“你为什么每天起那么早练习武艺啊?”祖逖说:“国家现在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我们的同胞正在北方遭受苦难,我要抓紧时间练习武艺以后为国出力。”

以东晋的统治者司马睿为首的皇室和大官僚们却满足现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南方的统治上。祖逖看到国家危难,对司马睿等人的苟且偷安十分不满,就自告奋勇,请求朝廷准许他招兵买马,北伐收复失地。在人民强烈的要求下,朝廷迫不得已,只好给了他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名头,1000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其它物资什么也没给他。即便这样,祖逖仍然怀着满腔热情,在公元313年8月渡过长江北伐。当船划到江中心的时候,祖逖慷慨激昂地对部下起誓:“我如果不能收复失地、胜利回来的话,就像江水一样有去无回!”士兵们都被他的豪言壮语感动了,决心跟随祖逖北伐到底。

祖逖的军队由于得到北方人民的支持,收复了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地区。当时长江以北还有许多汉族地主武装,这些人各自为政。祖逖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加以收服,有的就坚决打击。公元319年,陈留地方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祖逖决定讨伐陈川,把陈川打得大败。经过几年艰苦斗争,祖逖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

祖逖在北伐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就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朴素节约。他亲自组织人民参加农业生产,对有功劳的士兵无论功劳再小也给予奖励。北方的老百姓都很支持祖逖。当祖逖再次出征的时候,一位老人端着酒为祖逖送行,可见老百姓是非常爱戴祖逖这支队伍的。

正当祖逖继续北伐,准备进攻河北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司马睿却对祖逖产生了怀疑,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派人把祖逖收回的州县都控制在手里,借以牵制祖逖的势力。这时,祖逖听到朝廷内部大臣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有爆发内乱的危险,忧愁过度,一下子病倒了。不久祖逖在忧愤中死去。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祖国的北伐,但使东晋的统治得到了巩固,他“闻鸡起舞”的故事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人,当他将自己的情怀转化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动力时,它所产生的力量将会出乎你的预料。所谓“多难兴邦”便是如此,只有奋发向上,国家才可强胜,而苟且偷安则可亡国。

书法换白鹅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精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学习,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妍美流便的新体。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八,这一天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等人说说笑笑地来到了会稽山的兰亭,他们一起吟诗作对,举杯畅饮,欣赏着美丽的景色。干了几杯之后,王羲之已经有些醉了,这时他的朋友谢安对他说:“今天景色怡人,大家玩得这么高兴,你可要写一篇字来助助兴?”王羲之正有此意。他拿起笔,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共28行,324字,全文用行书写成,成为历代书法家认可的行书的绝代佳品。王羲之也被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吸取了汉魏以来许多书法家的精华,摆脱了前人的束缚,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人们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他的字。

王羲之的书法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和他从小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据说他7岁的时候就非常喜爱写字,平时在他走路的时候心里都在想着字体的结构、笔势和如何下笔收笔。想着想着,手指就不自觉地在衣服上比划着,天长日久,连衣服都被划破了。这个传说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形象说明了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

王羲之出名以后,很多人都想得到他的字。相传,在山阳地方有一个道士,很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就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只是担心王羲之不会答应。后来,他听说王羲之平常最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逗人喜爱的白鹅,以便见机而动。终于有一天,王羲之坐着船路过那里,当他看到河里一群美丽的白鹅在游动,心里说不出的喜爱。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也不舍得走开。于是他找到道士,要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说:“这么好的鹅我是不想卖的。不过你要是能给我写一本经书,我就把这些鹅送给你。”王羲之一听,马上答应了,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了一卷楷书“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把那一群鹅装在了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了。这个故事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法换白鹅”。

如果你富有天资,勤奋能帮助你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也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天才的力量有时也比不上勤奋的力量。因此,只要你足够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成功也会光顾你。

囊萤映雪

东晋名臣车胤从小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不能在晚上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真得好像一盏灯笼似的。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为一代英才。

晋朝还有个叫孙康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下了一场大雪,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忽然灵机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被雪映的,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跺跺脚,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便成了“囊萤映雪”这个成语。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金牌和花环从来就不是守株而获的兔子;骄傲和自豪也不是漫天掉下的馅饼。

牛角挂书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李密任东宫护卫。有一天,杨广临朝,问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说:“站在左边卫队里的那个黑脸小伙子是谁?”

宇文述说:“是前朝大臣李宽的儿子李密。”

“这个人站在那里左顾右盼的,我看他不是平常人,不能让他做警卫。”

几天后,宇文述对李密说:“你祖上几代都是朝官,你应当从才学方面去寻找出路,何必做警卫呢!”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遇见越国公杨素,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杨素经过同李密交谈,觉得李密是个奇才,回来对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李密不是等闲之辈,才能在你兄弟之上。”

于是杨玄感就与李密结为知己。杨玄感后来奉命驻守黎阳监督粮运,他把李密接到那里,他在李密的鼓动和策划下起兵反对隋朝,不久兵败被杀,李密被捕,但他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了农民起义军——瓦岗军。

李密到瓦岗军后不久,他的才能立刻就显现出来,深得瓦岗军头目翟让的信任,后来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军领袖。

学习、求学并不拘于形式。关键在于是否心诚,是否能专心致志。只要真心求学,即使在牛背上也能求得真知。若心如飘鸿,就是身居华堂明室也终将无所收获。

李贺诗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李贺的妈妈看着儿子那装满记有诗句纸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唉呀!孩子啊,早晚得把你的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知识积累是经验积累的客观表现,却又高于经验积累。经验积累是个人的主观臆断,而知识积累则是主观的综合物质体现。

妙笔生花

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

李白这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李白后来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这些佳作,流传千古,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句成语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

没有任何写作者可以把他的自由很自然地置入混沌的语言之中,因为贯穿语言的,是整个历史。是以自然方式存在的完整而统一的历史。因此,对于作家来说,语言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地平线,它在远处建立某种亲密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完全否定的。

生吞活剥

枣强县县令张怀庆,喜爱沽名钓誉,经常抄来名士的诗文,把它改头换面一番,冒充自己的作品,然后毫无顾忌地将它展示出来给人家看。有些人明知不是他的创作,但为了讨他欢喜,就吹捧他几句,他也沾沾自喜。

有一次,一个名叫李义府的名士写了一首五言绝诗:

“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读了认为这首五言绝诗写得甚好,如能经自己的加工,将会锦上添花,于是自作聪明的将其改为七言绝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

照鉴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此诗经张怀庆一改,把原诗的精炼清新一扫而光,而且变得不伦不类,张怀庆却自以为甚高,拿出自许,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只会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呆子。靠剽窃他人作品以自我炫耀更是可鄙与无知。

宋太宗读书

宋太祖死后,由其弟宋太宗继位,他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当皇帝以后,下令增加科举名额,让更多的读书人有踏入仕途的机会。同时,他还召集了许多学者,让他们编纂大型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

扈蒙等人接受了任务,经过七年的努力,于太平兴国八年编成了《太平总类》一书。这部书规模很大,共有一千卷,分为五十五门,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物产、医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宋太宗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决定自己每天看三卷,用一年时间把这部书全部看完。因此,这部《太平总类》也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皇帝亲自阅览过的书。

作为一国之君,每天的政务自然十分繁忙,时间非常宝贵。但宋太宗不管多忙,都一定要按时间按计划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他也一定要另外挤时间补上。

他身边的侍臣们见他这么辛劳,担心他过于劳累,有时就劝他注意身体,少看点书。宋太宗听了,笑着对侍臣们说:“只要翻开书本阅读,就一定会有收益,这可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啊!我只要有书读,就一点也不疲劳了。”

侍臣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就这样,宋太宗果然按照计划,用一年时间把这部大型类书看完了。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的事情上。从而渐渐言谈举止失去光彩缺乏修养。

汉书下酒

北宋时期有个苏舜钦,他有一次住在岳父家,某天躲在书房内独自饮酒,却不叫送菜,他岳父觉得奇怪,偷窥了一下,发现他正在读《汉书》。当读到张良聘勇士埋伏在博浪沙,企图以大铁椎击杀秦始皇时,苏舜钦饮酒一盅,叹道:“当浮一大白也”;当读到勇士仅误击副车时,苏舜钦又饮酒一盅,叹道:“惜乎不中”。他岳父摇头微笑:“有这样的下酒菜也不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