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之帝国复兴
2774400000269

第269章 两败俱伤

所有的战争,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幕后,二是台前。

幕后的谋划筹备是枯燥而乏味的,台前的奋勇厮杀则紧张而刺激。但是,如果没有了幕后的平淡,便也不会有台前的光鲜。

那么,到底由谁来决定战争的成败?

客观的说,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决定。

又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当交战双方在任意一项上旗鼓相当的时候,另一项越强的一方,取胜的几率则越大。

几率,没错,永远都是一种几率。

这就像是预报天气一样,充满着各种意外与变数,除非已经发生,否则,没人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九月十一日。祖大寿得到补给后的第二天。

后金的部队昨日前进至锦州十五里外便停下了,并未展开任何行动。而今天,天刚朦朦亮,德格类和阿济格便各率一万人马向锦州城猛扑了上来。

可是,让城头上严阵以待的明军士兵们猝不及防的是,这一次,鞑子并未像以往那样直接杀上,而是在城外五六里处陡然停下脚步,紧接着,便将十门大炮推向了阵前。

正在城头观察敌情的一位明军副将看到了那些大炮的形状,顿时大惊失色:那是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鞑子什么时候居然也有这种东西了?

这种重型火炮,是万历年间从西方引进而来的,属于前装填式滑膛炮。其炮管长约一丈,炮身重量一千斤至数千斤不等,炮弹采用实心弹和开花弹两种,射程则根据炮体自重、炮弹类型和火药用量可达四五里乃至七八里,而且威力巨大,一直都是明军攻城或者远距离打击敌人的战场利器。

而且,这种大炮的制造过程极为复杂精密,必须采用整体模铸法,依照科学的工序来完成。同时还需要一些新型设备和仪器的配合校正,以提高炮身各部件的精确度。也正因为如此,后金一直未能掌握它的铸造方法。

而今,这一保持了几十年的技术垄断,终于被鞑子突破,那也就是说,大明在重型武器方面,已不再具有任何优势!

再看那些大炮的分量,竟是足有三四千斤的样子,照这样看来,如果发射实心弹的话,射程恐怕要在六里以上!

“快,快去向总兵大人报告!”那名副将话音刚落,鞑子的大炮已经开始发射,伴着一阵刺耳呼啸的风声,十颗炮弹便相继从空中坠落。

其中有两发恰好击中了城墙,顿时便有两股浓烈的黑烟升腾弥漫,城墙上的石块扑扑簌簌地四散炸落,巨大的轰响声震耳欲聋,士兵们的脚下也是一阵剧烈的颤抖。

“弟兄们,全都趴下!”城头上,军官们奔跑着大声喊叫,惊魂未定的士兵们便哗哗啦啦地卧倒了一大片。

这也太令人吃惊了!

这才半年不见,鞑子不仅拥有了这种远程大炮,而且还能运用于实战!这怎能不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眼见着敌人也拥有了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终极武器,这对士兵们的心理冲击,又该是何等的强烈?

而那些还是头一回经受着来自于敌人的重炮攻击的明军士兵,也终于亲身体验到,这种在军中服役多年的笨重的大炮,它的破坏力竟是如此的惊天动地!

明军在城墙上也设有炮台,只不过,这些大炮多是那种携带多个子铳的佛郎机炮,以及很少数轻量级的红夷大炮,用的也都是开花弹,射程则在一里到四里之间。超过或者近于这个距离,大炮便无法发挥作用了。

之所以这样布置,其实是有原因的。

红夷大炮虽然在射程和杀伤半径上都远高于佛郎机炮,但是它也有几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体积和重量使它显得过于笨重,不便于机动作战;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红夷大炮的发射速度——非常地慢。

这种前装式火炮是没有办法提高射速的,因为每发射一次之后,必须用水灌入炮膛,熄灭火星,并以干布绑在木棒上伸入炮膛去擦干,然后才能填入火药、助燃物,再装进炮弹,如此方可再次点放。这一套动作相当地繁琐,其中,还不包括修正炮位的时间。

用于野战的时候,由于鞑子的骑兵运动速度极快,而红夷大炮自身又有一定的仰角,往往是刚刚发射一遍,骑兵便已冲过了它的射击范围,这时大炮便全无用武之地了。而一旦交战形势发生逆转,这些笨拙的家伙要想迅速转移,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红夷大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利于攻城,而拙于野战。至于用于守城,十门红夷大炮的实际威力,或许还不及两门佛朗机炮更有杀伤效果。

于是,在眼前的形势下,只要鞑子骑兵不攻到近前,明军便只好在墙头被动挨打了。

可是,在地上趴了好一阵子的士兵们,却是没有再听到开炮的声音。而度过了最初的紧张阶段后,士兵们已是渐渐平静下来,便站起身来,隔着垛口向远处张望。

便在这时,第二轮炮火再次袭来。而这一次,炮弹的落点偏离得更加厉害,竟是只有一发炮弹打中了墙根,而士兵们对城墙的颤动也已经习惯,便干脆大大咧咧地站在城头,指着鞑子的方向大声地嘲笑起来。

鞑子的准头,也太逊了吧!

第三次,鞑子调整炮位的时间更长,而且似乎更加没有信心,连发射的时间也是参差不齐。第三轮炮火过后,又有两枚炮弹击中了城墙,另有一枚则落在了城内的一座房屋上。那房屋摇晃了一阵,便轰然倒塌。

不知为何,虽然连续三轮炮火都奏效不大,但鞑子却显得极有耐心,仍是有条不紊地擦拭、填药、装弹、发射……看那样子,分明是将此刻当作了一次实弹演习,其威慑的意义显然要大于实际的破坏。

十几轮炮火过后,鞑子的射击精度也越来越高,几乎每一次都有半数以上的炮弹可以命中目标,城墙上被打出了几个大洞,城楼也多处受到损毁,士兵们则有近百人被飞溅的碎石所伤害。

也就在这个时候,不知是炮弹用罄还是担心误伤,鞑子的炮火攻势却忽然停歇了下来。紧接着,便有一阵低沉的号角声响起,鞑子的骑兵也随之如潮水一般涌了上来。

这段短短的路程,以骑兵的冲锋速度,用不了十分钟便可冲到城墙下面。而在这期间,城墙上明军的大小火炮终于发出了怒吼,炮弹所落之处,伴着一片混合着泥土的火焰,便会有一大片鞑子的骑兵被炸得血肉横飞。

但是,这些训练有素的鞑子骑兵却是丝毫不慢,转眼间,前锋已是冲到了只有几百米的范围内。这里是大炮的盲点,却是火枪和弓箭发挥作用的最佳距离。

只见那城墙之上,箭如雨下,弹如飞蝗,疾风骤雨一般向鞑子倾泻而去。

在付出了数百人的伤亡后,鞑子已攻到了距离城墙百米之内。这时,他们便只用双腿控马,手持弓弩和火枪开始向城头还击。

还有一些骑兵,则拿着一个个链球样的东西在手中旋转,接着把手一松,那些链球便以一道道抛物线直向城头飞去,所到之处,爆炸声响起,便有不少的明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场异常惨烈的攻防战便就此展开。

事实上,鞑子的进攻极有章法,一拨打累了之后,便从两翼悄悄退下,随之又有一拨精力充沛的士兵填补上来,继续保持凶猛攻势。而且,每一拨鞑子都不过一两千人,阵型也极为松散,使明军的炮火难以进行密集攻击,杀伤效率也大大降低。

虽然明军占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可是鞑子的攻城战术早已是炉火纯青,且各种武器也丝毫不弱于明军。因此,在这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中,谁也没能占到太大的便宜。

战斗一直持续了将近四个时辰,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最终,鞑子大败而还,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便远远地退避而去,回到了长山一线。

而明军也已疲惫至极,兼且已近日暮时分,担心天黑之后易中埋伏,便也没有出城追击。

这一仗,明军的伤亡总数也超过了两千人。其中,仅阵亡者便多达六百余人。此外,城墙也出现多处严重破损,亟须尽快修理。

倚城而战,尚且损失如此巨大,这既是鞑子的战术运用得当,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鞑子的确是顽强凶悍。即便最后获得胜利,那也只能是“惨胜”。

“六百多人!你还说仅仅?”当杨天义听完杨嗣昌的战况汇报后,顿时勃然大怒,便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喝骂道:“你就是这么打仗的?亏你还有脸说出一个‘胜’字!”

杨天义之所以对伤亡数字如此敏感,是因为自他带兵以来,还是头一次听到如此昂贵的战损比:三比一!

而且,这还是守城!

相似的城市保卫战,四个月前,自己在太原也打过一次。而那一次,战损比接近十比一!

虽说鞑子比叛民要凶猛得多,但是,辽东的明军那也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又岂是山西的那群弱不禁风的老爷兵可以相提并论?

仗,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是杨天义最不愿看到的!

更加离谱的是,连鞑子装备了红夷大炮如此重要的情报,明军在开战前居然都一无所知,这让杨天义实在无法接受。

而一向深知准确的情报对于战争胜负是何等至关重要的他,也已经暗下决定:无论如何,都必须尽快地掌握到鞑子重型火炮的确切数字。

“不行!我要再飞一趟,我要亲眼看看,鞑子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玩意儿!”

杨天义说着,便不再理睬杨嗣昌,迈开大步向门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