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展父一扫心中对展玉泉的不悦。并暗赞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呀!”所以展玉泉的父亲并没有效仿其它商人的做法离开沧州。也就是说在当时,沧州盐区出现大量私盐入境,销售大减,其它盐商都相继纷纷离去的情况下,惟有展玉泉的父亲坚守基业,没有离去。
后来,展玉泉的话果然应验,他的“冷板凳”坐热了,而且温度越升越高。亦即盐制经过改革和整顿之后,出现了新的局面,经营沧盐者又可谋取大利,众盐商又纷纷云集于沧州,盐商人数比过去增加十倍多。
由于展氏家族在众盐商纷纷离去之际,一直坚守在阵地。所以在此期间,赢得了固定的客户群,也就是说有很多老客户。而其它的后来者就不得不开发自己的客户群。我们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相当于保住四个老客户的成本。这样,展氏的经营成本明显大大低于其它盐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营利大大地高于其它的盐商。
展玉泉“人弃我取”的谋略观使得展家与其它的盐商相比较,具有绝对的客户资源优势,客户资源优势,便意味着市场资源优势,而市场资源的优势便昭示着丰富的利润。
任何一个做市场(或者是曾经做过)的经营者都深知:要开发一个新客户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有形成本——物资、金钱,而且还要附加无法量化的无形成本——精力,感情的投入即便是你付出了所有的成本,无形成本加上有形成本,最后也很可能是零获利率。
一言以蔽之,开发新的客户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想把那些已经有固定主顾关系的客户吸引过来是尤为困难的。
现今自由市场经济千变万化,甚至瞬息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谁具有客户资源的优势(包括潜在的客户群),或者说谁的市场占有率高,谁就能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了,或许展玉泉那时并不懂得市场占有率这一概念,或许他也不晓得客户资源优势的作用,但他已在不自觉地运用了。
在沧州盐区的众多商人中,只有展氏是世商,加之其客户资源的优势,所以展氏在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无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也是盈利最丰厚的盐商。
蒲州商人在得知展家一直坚持阵地没有离开沧州时,无不称赞展玉泉经商很有远见。一致认为展玉泉才是真正的审时度势、明辨物产而获利者。
商场杰出的谋略家
岁月不饶人,展玉泉的父亲年迈后,展玉泉便继承了父业。由于他深谙经商之道,祖业越做越大,后来以盐业为主要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随着“冷板凳”温度的升高,他的财富大厦也越盖越高。
经商犹如打仗,险象环生是常事,而展玉泉性情豪爽,组织管理、经营方略很讲究科学性,展玉泉始终记着当年儿时在盐场游玩之际,其父亲的同僚李叔叔给他讲的兄弟二人砍柴的故事,始终记着“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事半功倍的道理,所以他在做生意之前,总是先在心中盘算好,然后决然发之。
有一次,展玉泉南下贩运粮米,很多商人都争先恐后,迫不急待地赶奔目的地,展玉泉也是其中的一员,但展玉泉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付诸实际行动之前先做了一番视察工作,也就是说展玉泉在采取行动之前,首先考察了航运的路线,还访问了很多船工。从这些人口中他了解到了不少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他一一将其记录在案。
“我们不熟悉那里的水性,很难驭船。”
“这里河水过于湍急,礁石又多,船不适宜在这里航行。”
“我们这都是较小的船只,现在遇上涨水,不得入河,待水小后才能起航行驶,我们已等候多日了。”
“船上的粮食散装入仓,既不便于装卸,又容易造成浪费,要是能打成包就好了。”
展玉泉最后根据视察中了解的情况,确定了最佳的航运方案——做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准备。用展玉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生锈的斧头在磨刀石上,磨得锋利了之后,才去砍柴。
恰巧这次南下时值水灾,淹没十余县,不得下船七十余日,几乎所有的商人在此次水灾中损失惨重,要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展玉泉却通过绕道广东省,安然而归。无任何经济损失,见者无一不以“奇事”而称颂。
展玉泉办事很讲求效率,从不拖泥带水,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从不拖到明天。事实胜于雄辩,他那百日运粮一日成的做法,就是高效率作业的最有力的证明。
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首先,展玉泉计算人数、里程和运输量。每人走百步,三十六人加起来是十里,三六○人走百里。这样聘雇三六○人拼成一行,相间百步,便有百里路程。
其次,组织人缝制粮袋,每袋可装四斗米。他说:“这是运粮的主要装备,必须坚固、耐用。”
开始作业前,将米粮装进粮袋封好,在起始点堆着如同小山一般的待运粮米堆。
运输作业开始了,所有的人已经排成设计的队形,第一个人扛起一袋粮,走百步传给第二个人,然后回到原地,马上扛起第二袋。
第二个人接着第一个人传来的粮袋,走百步传给第三人,然后回到原地,又接第一个人传来的第二袋粮……
第三个人将粮袋传给第四个人,马上回到原地接第二袋粮……
运粮的队列秩序井然,一个个依次传递……
这种组织管理方法有什么优点呢?据展玉泉说:“每个人负重走一百步,马上改轻行一百步,可以减轻疲劳,容易恢复体力,提高运输效率。这就是我的一日百里运粮术。”
由于展玉泉做事很讲究科学性,又有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所以,别的商人和他同时运输的货物,总是他的先到目的地。亦即,展玉泉总是能先于其它商人一步。在商场,时间就等于金钱。所以别的商人和他销售同样的货物,结果往往是他盈利最多。
人们习惯于把奸商称作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也就是说用人们的思维定势来推论,无商不奸,无奸不商。所以商人大都很吝啬,但展玉泉却是“另类”。
展玉泉精于算术,但从不斤斤计较蝇头小利,在与他人做交易或合作时,从不搞“一锤子”买卖,既不“宰熟”也不“杀生”。而是以双赢或多赢理念为指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主动让利于对方,简单说展玉泉经商奉行有钱大家赚的原则。
展玉泉经商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但他并没有做守财奴,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展玉泉将其投入流通领域,进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一是寻找合作伙伴,合伙经营。
比如,有的人有经商的才能,但没有本金。展玉泉便为其出本金,进而众伙而商。这样由于对方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定会尽心尽力地经营。双方分工合作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展玉泉的这一举措,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对方,其实他是在帮助自己。因为他出资后,不再做过于繁重的工作,到时分利便可,这样他便有足够的时间去做那些别人不会做的事。如此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展玉泉这种用人原则对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具有借鉴价值。领导者提拔人才应当不拘一格,不能因为一个人有某些方面的缺点,就将其忽略,打入冷宫或束之高阁,是金子就该让它发光,是人才就该人尽其用,这是一条最起码的用人原则。
还有一点那就是,千万别想吃“独食”,一定要牢记互惠互利原则。否则你把所有的“羊”吃掉后,连锁反应的结果恐怕“狼”最后也会被饿死。
信誉是经营之本
山西人虽然外出经商,但当时并没有出现我们现在所见的“拋荒现象”。也就是说外出经商者并没有将耕地弃而不耕。
展玉泉家中也有几亩薄田,并养着一头耕牛,不知是什么原因耕牛病了,看样子很快就会死去。此时,恰逢展玉泉外出经商。展玉泉的儿子和他的母亲商量说:“既然牛已经有病,不如趁它还没死,牵到集市把它卖掉,否则,病死后就没人要了。”
展玉泉的妻子想了想说:“好。”
如果我们不从道义的角度考虑,展玉泉的儿子可算持家有方,想必他守住祖业应该不成问题。
展玉泉的儿子让一个家人把牛牵到了集市上,由于这头牛几天没有耕地了,从外表看与好牛一样,所以竟以不错的价钱卖给了一位邻村的农民。
由于快到中秋节了,在中国的古老传统中,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所以展玉泉的儿子和他的妻子于卖牛的次日,又亲自到集市办置了些过中秋节的家什——月饼、水果等。之后,便在家中期盼着展玉泉的归来。
展玉泉在外地经商,去年中秋节时,由于生意上的原因,没能回去。今年他早早就托人给妻儿捎回了口信,说自己今年中秋节一定赶回去。所以他把手头上的生意安排妥当,便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一路上还想象着,一年多没回去了,不知自己的妻子现在有没有变样?儿子一定长高了吧?近期他都在读些什么书呢?有没有长进?
展玉泉一想到和妻儿的团聚,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恨不得肋生双翅,赶紧飞回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中秋节的前一日,展玉泉赶到了家中与妻儿团聚,十分高兴。
回到家中后,展玉泉便脱去了行装,换上了一件家常穿的灰色的密行棉袍,一件天青双扣“腰腰”,荣归故里的展玉泉此时显得悠闲而且自得。他向妻子问了问家中的境况,并了解了儿子的现况。
展玉泉回到家中后,看到的一切都合自己的心意,而且每一个角落、每一间房子、每一件家俱,似乎都在欢迎自己。
展玉泉一路走,一路用他那敏锐的目光向每条砖缝、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柱巡视着,看它们经过这一年多,是不是也和人一样,变了样。
原以为大旱会引起火灾,或者木头干裂;或者砖头开缝;或者石头坍陷——现在看来都是多余的担心,甚至有点可笑了。房子还是那样坚固,砖头都靠在一起,木头也没有裂纹,甚至房檐底下的贴金、彩绘也没有脱落。这使他感到安慰——还跟他一年前离家时的样子完全一致。
其实展玉泉是在用心欣赏自己经商的辉煌成果。
晚饭时,展玉泉十分高兴地讲述着自己这一年多在外面的所经、所为、所闻之事。当儿子把卖牛的事对他说了以后,温馨的气氛马上变得紧张起来。展玉泉的面部表情,也骤然变得“晴转多云”。
展玉泉当即训斥他的儿子道:“你怎么能将一头快要病死的牛卖给别人呢?”
儿子被父亲训斥得不敢抬头。本想自己说了卖牛的事会得到父亲的夸奖,没想到非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挨了骂,早知这样,还不如不说呢。
展玉泉接着说道:“你卖掉的不仅仅是一头快要病死的牛,而是卖掉了自家的名声和信誉。”
儿子听后也深感内疚。抬头看了一眼父亲,又赶紧把头低下,怯怯地说道:“父亲大人,您别生气了,都是孩儿不好,我今后一定牢记父亲的训导。”
展玉泉见儿子知错了,语气也随之变得平缓了些。并接着说道:“知道错了就好,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得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明天我们去把钱退还给买牛的人,并向对方赔礼道歉,然后把病牛牵回来,找兽医抓紧医治。”
于是,在次日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展氏父子备了厚礼便到邻村去找买牛的农民。
找到了买牛的农民,展氏父子俩说明缘由,把卖牛得的钱并加上这几天喂牛的草料钱,一并交给了买牛的农民,而且一再向买牛的农民赔礼道歉,然后把牛牵了回来。
买牛的农民感激不尽,见人便说展玉泉诚实无欺。展玉泉的美名很快传遍了乡里,深受人们称赞。展玉泉在乡邻之间建立起来的信誉,使得本已很不错的生意,更加兴旺了。
在经营活动中,信誉是经营之本,在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又是企业经营者的无形资产。所以,重信誉一直被视为商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从古至今,凡是真正的经营者,都深谙重信誉则昌,失信誉则亡的道理,因此他们都把信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玉泉不以病牛充好牛是为消费者着想,他也因此树立起了很高的信誉。其实,如果我们从现代广告学的角度来看,展玉泉的这一举动还产生了外部经济效应——产生了广告的宣传作用。
斗转星移,时光虽然进入到现代商品经济的社会,但是注重信誉依然是广大企业经营者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良好的信誉形象参与激烈的竞争,也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胜者的地位。
纳八方之财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受展玉泉的影响,他手下的员工素质都比较高,手脚都非常俐落,效率极高,这无形中便降低了他的经营成本。
展玉泉良好的声誉形象为他赢得了很多回头客,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上门来和他做生意。
所以,展玉泉的买卖越做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展玉泉的发迹在于他深谙“人所弃我则取之,人所去我则就之”的策略。所以他才能在盐业做大做强。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做生意深谋远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别人认为难做的生意,弃而不做,他偏能做好做活,从中获利,走别人不走的路,才显得宽松自如,不致拥挤。
明朝政府由于财政空虚、入不敷出,为了补充财政收入,设有鬻官制度,即按入资多少授予一定的官职。说穿了就是拿钱买官做。但这种作法是受当时法律保护的,具有合法性。展玉泉经商致富以后,从他经商多年的经验悟得:朝中有人好办事。或许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光大祖业,便入资并得授河南商丘驿承之职,官职虽微,但他却十分得意。
尽管鬻官在当时是合法的,但由于其不是用羊毛笔换来的,人们还是从骨子里看轻捐来的官。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在前文对展玉泉捐官这一事件进行解释的原因之一。
展玉泉在就任河南商丘驿承临行之际,拍着儿子的肩膀嘱托道:“我去上任,得闲时便来看你,展家商业全交付于你了,望你好自为之,不要辜负父辈的期望……”
这便是我们本章一开始所出现的情景:一位身着官服,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中年人,对身旁一位年少后生嘱托着什么金玉良言,之后,便扬长而去,直奔河南商丘前去就任。想必他一定不会忘记将自己的绝招:如何在商场坐“冷板凳”的经营谋略传授于他的儿子吧?
展玉泉虽然做官去了,但蒲籍商人却很器重他的为人,尤其是他那超于常人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经营意识,不断进取,鏖战商场名声日振的精神,为蒲籍商人所景仰,并称赞他既能由商而官,又能官而不失经商世业。
展玉泉由商而官,他的同乡大学士张四维知道后,不禁感叹到:“弃商从政,本是我们山西人的历来德性。我为他感到高兴……”不过他认为,以展氏之才出任职位很低的驿丞太屈才了,是大材小用。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四民——士农工商,其排列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明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同样低下,即使腰缠万贯,但要光宗耀祖还得做官,走仕途之路。所以,展玉泉尽管是经商世家,最后仍弃商而官。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