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小荷尖尖
27817200000038

第38章 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7)

小黎的这个个案告诉我们,假如两侧的布侬青年人能多多接触、交流彼此的思想,他们之间那种天然的族群情感会将他们从前的隔膜瓦解,而这种天然的族群情感是基于语言、宗教、种族、族属性等组成的原生纽带所以维系,广泛存在于任何一个团体中,原生性的纽带和感情是根深蒂固和非理性的、下意识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而存在。“蒙喃”的这个例子也表明了族群外部文化特征也并非那么易变,它一样具有生命力,在特定的事件下,已丧失某种族群文化特质的族群可通过文化恢复展现原生文化的全貌,所以布侬族群日益松懈的内部关系也很有可能通过认同的“再生”重新加强彼此的内聚。

个案10:

笔者的东家农忠日,是念井村中心小学的校长兼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兼营“三马仔”搞运输,笔者在做田野期间就看到121号界碑对面的念农屯两个布侬妇女叫他拉她们到53公里外的靖西孟麻去喝喜酒,当晚东家还要将其送回家里。去年“五一”期间,东家到越南高平访友,一群“三马仔”说他出国做生意去了。东家的二弟农忠月在街附近住,他每街要杀一到两头猪,早上五点就开始动工,每次杀完猪还要供土地,因为念井屯的土地公就在街亭后面。每街这个互市共杀八到十头猪,老苗、老瑶一次就割五六斤回去。由于拿土玉米喂养,念井的猪肉很香。老苗、老瑶特别爱吃豆腐,屯里一户姓黄的人家在圩日前一天的夜晚就提前做好,总是供不应求。东家的三弟农忠明和其妻罗美幸,每街就到121号、122号、123号界碑附近守老苗、老瑶拿药材过来,问干嘛非要去等,答曰等老苗、老瑶到了街亭,药材早就被抢光了,现在平孟的老板专门向他俩收购药材,可以从中赚一些差价。有一日东家二弟的儿子农荣华抱怨杀猪好辛苦,他老爸马上骂“别人想辛苦还辛苦不来呢,”叫他对越南顾客嘴甜一点,客气一点,别老说老苗、老瑶不洗澡,人家那儿不是缺水嘛,亲戚们(布侬)都不往这边跑了,念井这里的人还指望什么?盐都没得吃!

个案7中小黎因经常到越南街圩做生意,与布岱、布侬相互认识、相互交往的机会就要多于念井这里的年轻人,族群意识中的偏见就容易因特殊场景互动而发生变化,她也因与对方经济上的互动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与越南一方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所以她能产生她若不赶越南街对面的兄弟姐妹穿什么这样一种自发的原生性的地域互助意识,虽然很朴素,也有利己主义混杂其中,但利他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互补共赢、谁也离不开谁的族际意识。而个案8中农家三兄弟在与越南边民的经济互动中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处境,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农家二弟训其子的话,体现着跨国民族内部、跨国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唇齿相依的关系,这种自发的潜意识的思想如今已自觉地产生了内化,同时为自己所认识。

从以上个案的分析中,我们能发现念井屯的跨国民族互动主要的围绕着经贸互动而展开的。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合理的经济行为的开展脱胎于与本能相联系的反应性地寻找食物,或者流传下来的技术和习以为常的社会体系的传统主义的因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非经济的、非日常的事件和行动的制约。”卡尔·波朗尼指出,“经济”的“实在”含义来源于人为了生活而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他人的依赖关系。在这种场合下,“经济”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变换或交换。他认为,要研究古往今来的一切经验性经济,就只能运用“经济”的这一基于实在含义的概念。所以,我们在深究念井屯跨国民族互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时,“经济基础”这一根本动因是不能够不重视的,但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同一族群的文化情感以及血缘、亲缘、族缘纽带在跨国民族互动中的作用。

四、姻亲互动

中越边民自古以来素有婚姻关系。历史上的婚姻有的是明媒正娶;有的是自由谈恋爱结婚的,这类婚姻苗族居多。但也有的婚姻或因听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双方未经认识了解便盲目应从;或因鳏寡再要,中途不睦而闹离婚的;或因以钱财引诱被骗婚或重婚,或女方婚后,又暗与别的男人合好等等,最终因纠纷而诉由两国政府处理。在中越关系紧张时,两国边民通婚基本停止。中越关系恢复和好后,边民又继续通婚。

近几年来,念井村的不少姑娘嫁到外地或者到发达地区去打工,而越南非法嫁入念井的女子也不少(经多方打听人数至少超过20)。这些越南女子被人背后称为“越南婆”、“交趾婆”,其丈夫更是众人口中戏谑的“笨蛋”,因为念井人认为只有笨蛋不会谈恋爱、找不到对象才会去娶越南妹。当问到村里年轻的姑娘会不会嫁到越南时,姐姐妹妹们就像吃了火药——誓死不嫁越南,用她们自己的话说“越南哪比得上这里,穷得要命,以前嫁到越南的那帮,她们的女儿现在又嫁过这边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国人嫁到越南去了还是中国人吗?”但她们这种嫁夫随夫的逻辑并不适用于非法嫁入中国的越南女子,她们自然有合理的解释:那些越南婆既不是越南人也不是中国人,她们除非买到户口我们才承认她是中国人。相对于年轻姑娘而言,念井的中老年妇女态度就缓和很多,而念井不同年龄段的男子对待中越跨国婚姻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个案11:

东家的商店恰好在念井村委会旁,是通向121号、122号、123号界碑的必经之地,平常由东家的母亲(农玉清,74岁,文盲)看管,老人日复一日地播放VCD看黑衣壮对山歌的热闹场景,边看边听边打着拍子,一天听上个五六遍都不止,老人说从前她们也跟电视上的一样穿黑衣服,对面的布侬跟这里也相同,年轻时什么都唱,现在老了只能听,越听心里越舒畅,难怪笔者每次看她总是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老人的身边时常聚集些和她年纪差不多的人,几个老太太同看同听同笑同乐,笔者真是相当佩服她们,能对那张黑衣壮对山歌的VCD喜爱得历久弥新。东家那个商店生意不错,圩日时老苗、老瑶更爱往里面钻,除了买东西外也顺便听一听黑衣壮的山歌,笔者时常看到老苗、老瑶听到某一句歌词,忘我地“噗”一笑,全然忘记笔者在注意观察她们。这里是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五花八门的信息集散地,也是以点带面信息的辐射地。一天小黎带来一个信息,让在场的听众很是欷歔:弄坛屯的一个老妇年轻的时候嫁到越南通农县,今年大概有60来岁的样子,前段时间越南商人到中国买了“黑衣壮山歌”的磁带拿到通农街卖,老妇买回家一听忽然间大声哭出来,边哭边说:“假如我没有嫁到越南的话那该有多好哇,现在中国真的变化很大,我真后悔,你看我们中国的山歌唱起来多好听,多自由啊!”老妇的儿媳听到她的哭诉,同为布侬的她火冒三丈:“那你现在回去啊,是你自己要嫁到越南的!”老妇一听这话更加悲伤。小黎说这件事是她去保乐县垌街做生意时,相熟的一个布岱朋友告诉她的,还叫她下次到垌街时也给她带一盒“黑衣壮”磁带。小黎告诉笔者她挺难过,替老妇不再是中国人而难过,替她不能回到故土而难过。在场的几个老妇使劲地摇摇头,有一个还幸庆自己年轻时幸好没嫁往越南田多地多的村屯,要不现在就受气了。当笔者问嫁到念井来的越南姑娘多不多,众人回答很多时,有一句话至今笔者还记忆犹新——“太多了,跟念井的瓜苗一样多!”

东家母对黑衣壮山歌的痴迷反映了布侬强烈的族群情感意识,老苗、老瑶听懂山歌的意思不禁莞尔,说明族际间情感交流沟通的共融,也体现了“本地人”的意识。弄坛老妇听完黑衣壮山歌后放声大哭,说中国的山歌而不是说壮族的山歌,侧面反映了老妇在心理上对中华民族这一族称高度的认可,老妇在一定程度上还将自己的族群文化当作国家文化看待,从而为自己的族群意识上升为国家意识做好了铺垫,这种情况在边界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老妇以山歌来哭诉生活的不自由,或多或少表达了自己婚姻的不如意;其儿媳的反驳生动再现了越南布侬强烈的国家意识;众人替老妇难过,一方面反映布侬这一族群内部其成员间相互珍视的族群情感,一方面也反映了她们对自己国族身份的重视。

个案12:

念井村里的壮族一向有和对面越南侬族相互嫁娶的习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黄牛跟黄牛,水牛跟水牛。村子里的老人说布岱和布侬之间很少结婚的,布岱田又多地又多,生活条件比念井还好,姑娘怎么会嫁念井这地方,要嫁也嫁平孟街嘛,而布侬家里(自然环境)跟念井一样,嫁过来、跑过去嫁的自由得很。一个很典型的壮侬结合的大家庭就是:东家的爱人黄丁全(46岁,文盲)她奶奶是从越南弄布屯嫁入中国念井屯的,而后她的母亲又从越南通农县还烟社弄力屯嫁到念井,等于说女东家的爷爷、父亲都是念井人娶了对面越南村屯的女子,她的姑姑黄小娥(63岁,文盲)从念井嫁到对面的弄布屯,黄小娥老人的女儿又从弄布嫁回念井,嫁给东家的堂侄子农恩全(32岁);东家母亲的妹妹农小娟(71岁,文盲)从念井嫁到保乐县常春社的垌木,其姐农玉凤(已故,文盲)从念井嫁往通农县还烟社,等于说东家的姨妈都嫁往越南。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越南政府允许村民垦荒,再者有苏联援助,物资明显丰富过中国一侧,有很多的念井姑娘嫁往对面的布侬村屯,如前面提到的从弄布屯姐姐家打柴回来的农伯会,他的姐姐农秀业(55岁,文盲)就因为弄布屯离念井才1小时的路程,所以就嫁了过去,现在她的大女儿又嫁了回来。念井的姑娘对嫁到越南而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嫁回念井的这种做法很看不起。今年28岁的王芳,她和小黎一样是念井去越南赶圩做生意的少数者之一,有一次笔者在东家的商店问她和几个二十出头的姑娘有关中越村屯双方相互嫁娶的问题时,王芳全然不顾东家的母亲在场,一点台阶也不给就说:“真好笑,那些从我们中国嫁过去的人,都加入越南藉,现在又把女儿嫁回我们念井,无非不是看中这边生活好,越南那么穷,嫁回来又怎样,黑人黑户,她和小孩都没有中国户口的!”王芳说时似乎还很生气,另外几个姑娘也不认同嫁过念井来的“越南婆”是中国人,当时笔者注意到东家母脸色很难看,但又一副理亏的样子。越南排华时期,原先嫁往越南的念井姑娘被赶了回来,但她们已在越南安了家随后又回去了,可是随着中越关系的紧张,她们被迫加入了越南籍,否则就要再次被赶回来,与丈夫、小孩分隔两地,当时单是念井村就有314人加入了越籍(这个数字是东家给的),其中就包括东家的姨妈,东家妻的姑姑。笔者在和东家妻、母吃晚饭时聊到东家姨妈以及姑姑的生活状况,两人直摇头说:“打仗前(老)公还对她们挺好,现在苦哦,(老)公只干半天的活,中午就回家睡觉喝茶、喝酒,生一帮崽有什么用,每次(念井)街都是她们走山路来,从这里买一堆东西又赶回去,娃仔都说路远难走,不肯来,崽的老婆跟她们一样做东做西,崽就在家里睡觉。”东家也告诉笔者,1979年后平孟无人嫁往越南,1989年中越关系稳定一些后共有5名越南女子嫁到念井屯,现在有一人跟老公到广东打工,另一个跟老公去了海南,其中一个还是越南的老瑶,笔者问壮瑶通婚的吗,东家答:“现在大家都开化了,越南那边长得跟你一样好的靓妹年纪大一点,就没男人要了,打仗啊,死了好多仔,不嫁中国这边难道嫁美国啊?只要双方合适,都是本地人,老瑶、老苗也得了!”

上述个案中当笔问嫁入念井的越南姑娘到底有多少时,当地人用了一个概数——“和念井的瓜苗一样多”。念井的南瓜苗是一年四季间种的,是餐桌上的主菜,这说明了大家对越南姑娘嫁入中国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也表明人数之多。在谈到中越双方通婚范围时,“黄牛跟黄牛,水牛跟水牛”,表明了布侬、布岱间互不认同的现状,也反映了布侬族群间成员互为认同程度之高。笔者以农姓家庭的嫁娶情况,勾勒出宗亲在中国婚姻中的比重,反映了布侬族群中按姓氏分化的几个亚族群,几个亚族群的相互嫁娶又巩固了布侬这一族群的凝聚力。大家也不难发现,笔者特意标注了文化程度,旨在说明现代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在新一代人的身上所打下的烙印,王芳等姑娘对“黑人黑户”的鄙夷,说明年轻的布侬妇女国籍意识、合法婚姻观念都在不断加强,也隐含着布侬族群的分化,同时老一辈妇女对越南布侬目前这种男女性别分工倒置的不理解也体现了这一点。瑶壮通婚例子表明在“本地人”这种地域认同中,族际边际逐渐模糊,“嫁中国不嫁美国”又反映了中越跨国婚姻中对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视。

个案13:

笔者问了很多念井姑娘愿不愿嫁往对面的越南,她们都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字,就算是嫁往高平省或河内市,也不情愿,她们自己说出来的原因如下:(1)怕成了越南的黑人黑户;(2)越南男子地位太高、怕自己受苦;(3)越南男子结婚不登记,怕嫁了有老婆的男人,犯重婚罪;(4)怕丢了自己家人的脸,嫁过去以后就不再是中国人;(5)怕时局动荡,很多姑娘反复强调“男女平等”、“办手续”这些因素,尤其注重“中国人”这一身份符号。而念井的年轻男子也不会像父辈那样娶一个越南女人过一辈子,管他“越南人”、“中国人”,“黄牛、水牛反正都是牛”。他们不愿意娶越南女子的原因如下:(1)花5000至6000元为女方买户口未免太贵,也不肯像父辈那样“都能拿这钱建房子了,要户口干嘛?”这使得娶越南女子的选择面变小;(2)怕时局动荡,最后一场空;(3)怕自己丢脸,成了大家口中的笨蛋;(4)也不懂自己老婆在越南是否嫁过人;(5)小孩虽然能读小学,但初中、高中没有户口就无法继续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