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初中版)
2782600000005

第5章 家庭礼仪(2)

与人交谈时,中学生应当注意语言准确。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发音应当标准、清晰;音量应当适中;语速应当适度;口气应当谦和;内容应当简明,并且慎用外语。尤其是在与不懂外语、不上网的长辈进行交谈时,不要动辄使用英语单词或网络用语。否则,不仅不能证明自己水平高,反而有卖弄之嫌。

四、话题适宜

交谈的主题,又叫话题,它所指的是交谈的中心内容。一般而论,交谈主题的多少可以不定,但通常在某一特定时刻宜少不宜多,并且最好只有一个。唯有话题少而集中,才有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

1.宜选的话题

在交谈之中,以下五类具体的话题都是适宜选择的:

第一,既定的主题。

既定的主题,即交谈双方业已约定,或者其中某一方先期准备好的主题。例如,求人帮助、征求意见、传递信息、讨论问题等一类的交谈,往往都属于主题既定的交谈。所谓的“家庭会议”,从实质上讲,也属于此类交谈。

第二,擅长的主题。

擅长的主题,指的是交谈双方,尤其是交谈对象有研究、有兴趣、有可谈之处的主题。例如,中学生与长辈交谈时,应当多向长辈请教问题,以虚心学习。长辈所拥有的丰富人生阅历,是一笔难以估价的宝贵财富。中学生虚心向长辈讨教,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第三,高雅的主题。

高雅的主题,即内容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考古、地理、建筑等,都属于高雅的主题。

第四,轻松的主题。

轻松的主题,即谈论起来令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不觉劳累或厌烦的话题。例如,文艺演出、流行时装、美容美发、体育比赛、电影电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烹饪小吃等等。它适用于各种非正式交谈,通常允许人们各抒己见。

第五,时尚的主题。

时尚的主题,即以此时、此刻、此地正在流行的事物作为谈论的中心。此类话题适合于各种交谈,但其变化较快,在具体的把握上有一定难度。

2.忌谈的话题

在各种交谈之中,有下列五类具体的主题理应忌谈。

第一,否定对方。

在交谈中,通常忌讳以己之长对人之短,否则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中学生在与长辈交流时,切不可将“老”、“守旧”、“顽固”等词语挂在嘴边,以免伤害亲人的感情。也不可因为自己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等方面了解得比父母多,就常常以此来炫耀,更不可借此嘲笑和鄙视父母。

第二,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即个人不希望他人所了解之事。即便是亲人之间,也有不希望对方知道的事情。通常亲缘关系离得越远,双方所希望保密的事项就越多。在交谈中,有关对方婚恋、收入、经历、挫折等一类涉及个人隐私的主题,切勿轻易谈论。

第三,捉弄对方。

在交谈中,切不可对交谈对象尖酸刻薄、油腔滑调、乱开玩笑、口出无忌。俗话说:“伤人之言,重于刀枪剑戟。”以此类捉弄人的主题为中心展开交谈,定将损害双方关系。

第四,非议旁人。

中学生切不可在亲人之间传播闲言碎语、制造是非,更不能无中生有、造谣生事。所谓“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非议旁人,并不说明自己待人诚恳,反倒证明自己少调失教,属于拨弄是非之人。

第五,倾向错误。

在谈话中倾向错误的主题,例如,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生活堕落、思想反动、政治错误、违法乱纪之类的主题,亦应避免。

五、态度友善

进行交谈,还有必要注意其具体的操作方式。要善于通过友善的态度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真诚和敬意。

1.双向共感

与人交谈时,中学生应当注意双向共感。交谈,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合作。在交谈中,切不可一味地宣泄个人的情感,而不去考虑交谈对象的反应。

根据礼仪规范,在交谈中应遵循“双向共感法则”。这一法则,具有以下两重含义:

第一,双向。

它要求人们在交谈中,要注意双向交流,并且在可能的前提下,要尽量使交谈围绕交谈对象进行。

第二,共感。

它要求在交谈中谈论的中心内容,应使彼此各方共同感兴趣,并能够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参与,不能只顾自己而不看对方的反应。遵守这条规则,是使交谈取得成功的关键。

2.神态专注

与人交谈时,中学生应当注意交谈时保持专注的神态。在交谈中,各方都希望自己的见解为对方所接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说”的一方并不难,难就难在“听”的一方。古人曾就此有感而发:“愚者善说,智者善听。”要做到这一点,应重视如下三点:

第一,表情认真。

在倾听时,要目视对方、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要用心不专,或出现明显走神儿的情况。

第二,动作配合。

当对方观点为自己所接受,或与自己不谋而合时,应以微笑、点头等动作表示支持、肯定,或暗示自己与之“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三,语言合作。

在对方“说”的过程中,不妨以“嗯”声或“是”字,来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地倾听。当对方需要理解、支持时,应以“对”、“没错”、“我明白了”、“听您一说,我现在懂了”等加以呼应。

中学生在与亲人交谈时,切不可自始至终心不在焉,或表现得烦躁不安。不可以中途借故走开,更不可以一言不发地离开,无视对方的存在。

3.礼让对方

平时,中学生应当在交谈中注意礼让对方。在交谈之中,务必要以对方为中心,处处礼让对方、尊重对方。

(第三节)待客礼仪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热情接待客人,使客人宾至如归,都是中学生所应当继承的传统。在与亲友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亲友到自家做客的情况。作为主人,中学生不可不习待客之道。待客之道的核心,在于主随客便,待客以礼。

一、精心准备

待客时,要想令客人满意,就要提前做好精心的准备。与亲友约定好拜访时间、人数后,就应当开始着手准备。

1.清扫卫生

在客人到来之前,通常需要专门进行一次卫生清洁工作,以便在干净、整洁、优雅的环境中招待客人,此举同时也可体现出对来客的重视。

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中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清扫自己的房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应帮忙清扫客厅等处的卫生。

清扫、整理自己的房间时,应当注意把自己不希望来客过分关注的物品收藏起来,如朋友送的小礼物、试卷、日记本等。如果将其摊放在桌面上,则有“诱惑”客人前来翻看之嫌。

2.准备物品

在客人来访之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待客用品,以应客人之需。在一般情况下,必不可少的待客用品有以下三类:

第一,饮料、糖果、水果和点心。

如果与来客关系较为亲密,了解其饮食喜好,不妨多准备一些对方喜欢的零食,以示重视。

第二,饭菜。

亲友之间互访,经常会以家宴招待。在一般情况下,在会面之初便向对方表明留饭之意。

第三,报刊、图书和娱乐用品。

如果来客中有儿童,也可以为其准备一些玩具。有时间的话,宾主可以共同进行娱乐活动,如各种棋类游戏、桌面足球等。

3.食宿交通

有条件的话,应为来客准备好必要的交通工具。为来客安排交通工具,讲究善始善终。不但来时要管,走时也要管。这样做,不仅是为客人排忧解难,而且也能体现主人的待客之诚与善解人意。

如果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须为其安排住宿。家中不具备留宿条件的话,事先须向对方说明。可根据客人的习惯,并在征得客人同意的前提下,代其预订酒店房间。

二、热情接待

一般而言,待客的要点是:大方、热情,体察对方的需要。

1.礼貌迎接

对于重要的客人和初次来访的客人,主人在必要时要亲自前去迎候。迎候远道来访的客人,可恭候于其抵达本地的机场、港口、车站,或是其下榻之处,并要事先告知对方。

迎送本地的客人,则宜在大门口、楼下或居所的门外,或者双方事先所约定的地方。

中学生如果前往迎候客人,应当专心等待。切不可心不在焉,尤其不要一个劲儿低头玩手机,以免错过了客人,给双方造成不便。

对于常来常往的客人,虽不必事先恭候于室外,但一旦得知对方抵达,即应立即起身,相迎于室外。

与来客相见之初,应面含微笑,热情地打招呼。如果来客是长辈,即使人数再多,也应一一问候,不要以一句“嗨”了事。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对方真诚地表示欢迎,并适当地与之寒暄。

假如客人到来时家中还有其他客人,或者客人对自家的家庭成员不熟悉,主人有义务为其进行相互介绍。

2.待客有礼

在待客之时,主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热情、真诚之意。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让客人更好地感觉到主人是真心实意欢迎他的。

面对客人的时候,爱答不理、闭目养神、大打哈欠、看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忙于处理家务、打起电话没个完、与家人大聊其天,甚至抛下客人扬长而去,都是不合待客之道的。

中学生尤其应当注意,即便不熟悉或不喜欢来客,也不能躲在自己房间不出来,假装自己不在家。无论如何,都应该主动去向客人问好。如果实在不便陪同,也应该委婉地说明理由,请求对方谅解。

亲友来访时,只要自己没有十分紧急的事情,都应当暂时放一放手头的事情,尽量陪同客人。不要让客人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或者“来的不是时候”。

3.热情送别

告辞的要求,通常应由来客首先提出。届时,主人应认真加以挽留。倘若客人执意要走,则主人方可起身送行。

送行的地点,对远道而来者,可以是机场、港口、车站或其下榻之处;对本地的客人,则应为大门口、楼下,或是其所乘坐的车辆离去之处。至少,也要将客人送至室外或电梯门口,不然就算是对客人的失礼。

与客人告别时,应说“再见”。对难以再谋面的客人,还应请其“多多保重”,并请其代向家人或同事致以问候。在恰当的情况下,不妨表示“此次相见很愉快”、“欢迎下次再来”等;如果是联系十分紧密的亲人,也可表示“下次去你家玩”等。

在一般情况下,当客人离去时,应向其挥手致意。当对方离开之后,方可离开。前往机场、港口、车站为来宾送行时,对方所乘的交通工具若尚未开动,主人抢先离去则是不应该的。

(第四节)拜访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