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养殖实用技术
27852400000017

第17章 水产类的养殖(4)

催产剂,每1千克雌鱼可以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60~300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000~6000国际单位和鲤脑垂体2~10毫克。以上剂量分1~4次胸腔注射,第1、第2次间隔约24小时,第3、第4次视腹部检查情况而定。雄鱼注射量减半,分1~2次注射。在使用催产剂催产时海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5~26摄氏度,海水的比重为1.020。

3、人工授精及孵化

对于石斑鱼,可采用干法人工授精。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的受精卵都为半浮性卵,卵形似圆球,卵径0、70~0、85毫米,卵膜吸水膨胀,晶莹透亮,卵周隙较小,有一油球,油球直径约0、15毫米。在环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孵化。在25摄氏度左右水温下,约24小时出膜。刚孵化的仔鱼全长有11~16毫米。

孵化后的第四天,其卵黄囊和油球会消失,开始平游,摄食。

(二)苗种培育

对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目前还都处在试验的阶段,因此不是很成熟。现在仅是根据赤点石斑鱼的试验情况和参照其他海水鱼的经验,将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培育条件

(1)容器

培育苗种最常使用的是玻璃钢水槽、水泥池或网箱。其容积达0.5~50立方米,水深1~2米,容器呈圆形或长方形。

(2)光照

培育苗种要避免阳光的直射,最好用遮光帘将光照强度控制在2万~3万勒克斯。

(3)水温

培育苗种最适宜水温是在24~28摄氏度,同时还应防止水温的昼夜剧变。

(4)水环境

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pH为7.8~8.4,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

(5)放苗密度

培育鱼苗的前期,要在小水体放苗2万~10万尾/立方米,大水体1万~3万尾/立方米,后期培育密度应适当减小。

2、饵料系列

苗种成形后,对刚开口的仔鱼可投喂蛋黄、贝类幼体,2~3天后再开始投喂一些小型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7天后投喂轮虫,第15天后交叉投喂桡足类,第20天交叉投喂少量卤虫无节幼体,第25天可投喂少量卤虫成体、糠虾。第30天开始投喂鱼、虾肉糜,此后继续将碎鱼肉或比石斑鱼苗略小的活鱼苗、活虾苗对其投喂。此外,从第10天开始一直到变态完成期间可投喂半咸水的秀体。幼鱼变态前亦可用活糠虾作饵料投喂几天。到苗种全长达到50~60毫米时,可完全转为杂鱼虾为饵料。

3、日常管理

培育苗种的前期,在培育的7~10天最好能采用静水微充气进行培育。在投喂贝类幼体和轮虫期间,为了净化水质和充作轮虫的饵料,一般要加“绿水冶,但添加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因藻类繁殖过剩而导致仔鱼气泡病的发生。静水培育期间,每天都应定时换水,换水量为苗种培育容器量的1/4,然后逐步增加到1/2。在此期间要注意清底,并且坚持每日定时进行。发生个体差异时应及早分选苗种。相互残食也是石斑鱼的本性,当饵料不足、个体差异增大、放养密度过大时会出现互残。幼鱼期转入底栖生活,有时会出现群体过度集中现象。因此在培育苗种时,应注意保持流水培育,调节水温,这样可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

(三)成鱼养殖

石斑鱼的成鱼养殖方式以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为主,其中以网箱养殖的方式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属于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其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效益明显,所以在国内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情况进行。

1、养殖条件

养殖石斑鱼成鱼的海区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

避风的条件要好,波浪不能太大,且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摄氏度,22~28摄氏度水温的天数不少于200天;其水质要清新,因为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所以在11‰~41‰都能生存,最适盐度为25‰~32‰,pH值为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养殖成鱼的海区交通条件要好,这样才能方便活鱼的运输以及饲料的供应。

目前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其鳞片无损伤,并且肤色光泽好的苗种进行养殖。

2、养殖季节

石斑鱼的生长期,在浙闽沿海地区一般是5~11月,在两广和我国台湾沿海地区是4~11月,在海南是3~12月。

石斑鱼从体长10厘米生长到商品鱼体重500~750克需要16~24个月。可采用2种养殖周期安排生产。一种是从第一年3~5月份投放体长10厘米的鱼种,养到入冬前的体重将达到150~200克。如果是在网箱内越冬,需要一直养到第二年的冬天前才能上市。另一种是在3~5月份投放体重200克的大规格鱼种,到入冬前可养到500~700克上市,或者养到第二年冬前体重1.5千克左右上市。赤点石斑鱼和鲑点石斑鱼的生长速度比青石斑鱼的要慢,所以其上市的规格比青石斑鱼要大些。

3、养殖密度

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一般在水温25摄氏度的条件下,以60~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伊3米伊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600尾左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生长得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其生长的速度与前者相近,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是当其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时,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大,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

一般池塘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需要按照各地的资料分析,其相差甚大。据有关报道称,在港中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可达60尾/立方米,在池中堆放废旧轮胎作人工隐蔽物后放养密度竟提高到156尾/立方米,养殖3个月后净产量从8.5千克/立方米提高到19.5千克/立方米。但是,根据广西利用其原来养殖对虾的虾池来养殖石斑鱼的初步试验结果,认为放养密度以1尾/立方米左右较为适宜,试验池每月可纳潮换水22~24天,池中投放瓦水管和破水缸作人工隐蔽物。

4、饲料与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因此投喂石斑鱼主要用的饲料是鲜度比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因饲料鱼的种类不同,投喂系数波动在5~12。以蓝圆鱼参作饲料的投喂系数较低,而眼睛鱼的投喂系数较高。随着石斑鱼网箱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作为饲料用的鱼,其供应日趋紧张,因此推广饲料配合人工喂养石斑鱼势在必行。实践表明,石斑鱼对饲料的软硬程度、颜色和口味等适口性要求较高,喜食软颗粒、色浅且明亮的饲料,颗粒过硬则有吐食现象,其对软颗粒饲料的适应性明显优于硬颗粒饲料。从投喂小杂鱼到改喂人工配合饲料这段期间,它们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投喂配合饲料前要进行摄食驯化。在赤点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适宜含量为40%~50%;青石斑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51%~55%,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左右。如果适当地在饲料中提高脂肪含量,就能够使更多的蛋白质在鱼体的生长方面发挥作用,而不是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可以起到节约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以鱼粉为主要蛋白原配制成的湿性团状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小鱼和鱼苗,当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0%~50%和54%时生长最好。用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原制成的干性配合饲料喂养鲑石斑鱼,其蛋白质最佳含量为50%。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的种间变异不大,10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为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这种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可以为石斑鱼配合饲料配制提供参考。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对丙氨酸刺激的电生理阈值分别为9.9~10摩尔/升和9.6~10摩尔/升,明显低于其他鱼类。这可能与它们生活在底层岩礁间.视觉机能退化致使嗅觉机能相对发达的原因有关。因此它为石斑鱼的嗅觉诱食剂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前景。石斑鱼对饲料颗粒大小有特殊的要求。投喂成鱼时,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小于6毫米,颗粒太小其食欲不高。

饲料的投饲技术对养殖石斑鱼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当水温在25摄氏度的环境条件下,石斑鱼的消化速度为20~24小时。所以,在南海海域5~10月对石斑鱼每天投喂1次,一般在上午9~11时进行。11~12月、3~4月每两天投喂1次,冬季海水温度降至20摄氏度以下时,需要3~4天投喂1次,并且每次投喂的量占其体重的3%~5%,水温适宜时投饲量大些,水温较低或过高时投饲量减小。在生产中,一般视石斑鱼的摄食状态来决定投饲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投饲的一般原则是,小潮水流缓水清,水温适宜时多投,反之则少投。每日的投饵量一般要掌握在其鱼体重的8%左右,在每次投喂时,最好先投入小许、分批缓缓遍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后再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决不可将饲料一次倾倒入网箱,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和污染环境,石斑鱼决不吃沉底的食物。

由于石斑鱼是以吞咽的方式进食,所以饵料的个体大小要小于其口径。投饲还需要讲究定质、定量、定时原则。池塘养殖中还应注意搭设饲料台,进行定点投饲,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便于清理残料,保持水质的良好。

5、科学管理

合理确定网箱、鱼排的密度,以防缺氧事故的发生。1993年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因石斑鱼养殖网箱密度过高和鱼排布局不合理,以致平潮时水体缺氧,造成1496口养鱼网箱59、7万尾鱼在半小时内突发性死亡的严重损失,就是一起沉痛教训。

于定期清理网箱上附着的污损生物,用以保持网箱内外水流的通畅。清理污损生物时可以采用污损生物预防剂、机械清洗和化学处理、搭配饲养污损生物天敌等方法清除。

定期筛分,保持同箱内石斑鱼鱼体规格的一致。因为鱼类具有大鱼抑制小鱼生长的作用,所以定期筛分是最为适宜的,这样可以使网箱内的石斑鱼大小一致。

榆加固铁锚和缆绳,定期检查网箱的破损情况,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台风到来之前,更应加强防御,做好安全工作。

虞定期监测水质,以此来保护养殖的环境。最好是按照国家颁布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监测养殖用水,以利石斑鱼正常生长和肉质鲜美。

二、中国对虾的饲养管理

(一)准备工作

1、选址

养虾池选在地面平坦、水源方便、水质良好、排洪畅通的地方建场是最为适宜的。其土质要求泥质,尽量避免在酸性土壤、漏水土层或烂泥过深的地段建池。

2、建塘

养虾的池塘最好选择长方形,其长与宽的比为5:3。

虾塘的面积在50亩以下最为合适,以20亩左右为宜。从沟底到水面深度宜在2米左右,其中沟深50~70厘米。塘底平坦并略向排水一端倾斜,以便清塘和收虾时排干池水。虾塘由堤坝、水闸、滩面、沟底组成,介绍如下:

(1)堤坝

堤坝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蓄水养虾,抗风阻浪的。堤坝可以分为拦海堤和隔堤,拦海堤有阻挡海潮的作用。坝顶宽度为5~10米,坝高要以往年最高潮位,再加1米作为安全标准。大堤堤面宽度要求在2米以上。隔堤即虾塘间的堤坝,它的高度与宽度都小于大堤。因此堤坝的高度一般是按照高出虾塘设计水面0.5~1.0米来计算。

(2)水闸

水闸最好是建在底质坚硬、流水畅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起到控制水位、调节水质、放水收虾、阻拦敌害的作用。进水闸与排水闸分别建在虾塘两端。水闸数量及其宽度根据虾塘大小来决定。

(3)滩面

滩面是人工投饵的场所,同时也是对虾的活动以及索饵的地方。滩面要平坦,略斜向于底沟。在堤基与底沟之间的滩面,要有一定宽度。

(4)底沟

底沟有疏通水流,增加水体容量,对虾躲寒避暑,排水放虾的作用。中央沟为主沟,它一般的宽度在8米左右,长条形的虾塘可开宽沟,但是环沟必须与其相通。环沟的面宽7米左右,长方形或方形虾塘一般都开挖此沟。底沟要求沟壁有一定坡度,沟底平整,并朝排水方向倾斜,以利于清塘和排水收虾。

3、清池消毒

关于清池,首先必须要彻底清除池底的淤泥,然后再用漂白粉、漂白精、生石灰等(选一项),按照养殖技术的要求比例进行消毒杀菌。